礦井有隱患物聯網自動報警
作者:龐山嵐 陳春雨
                        來源:華西都市報(成都)
                        日期:2010-10-22 09:24:09
                    摘要: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率領的科研團隊已與省安監局、煤監局就物聯網相應技術應用達成合作
                    
                           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率領的科研團隊已與省安監局、煤監局就物聯網相應技術應用達成合作 
從成都開車到重慶,上車后,只要設置好目的地便可隨意睡覺、看電影,車載系統會通過路面接收到的信號智能行駛;不住在醫院,只要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器,醫生就能24小時監控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下班了,只要用手機發出一個指令,家里的電飯煲就會自動加熱做飯,空調開始降溫……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是“物聯網”為我們所描繪的未來生活。所謂物聯網,在中國也稱為傳感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新興事物,昨日記者在蓉召開的“物聯天下、感知中國”媒體見面會上,專訪了中國物聯網領軍人物之一,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
華西都市報:請您簡要闡述物聯網對我們的影響?
劉海濤: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將引發人類社會運轉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極大提高資源與環境的利用率、徹底改變未來戰爭的模式、構建超乎想象的人與物理世界的互動關系,拓展出較前兩次信息產業浪潮更廣闊的產業前景。
華西都市報:中國物聯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劉海濤:中國物聯網萌芽是在1999年,那時我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提出了做當時叫微系統網的想法,而國際上開始這個領域的研究也是在這個時候。
后來我們注意到2000年美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提出:“無線傳感器網絡是下一個世紀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國際上也有一批人與我們同時在從事著同樣的研究,與我們的系統是同樣的東西,把它叫做“傳感網”,我們為了與國際上一致,也將微系統信息網改名叫做傳感網。也就是如今的物聯網。
華西都市報:現階段物聯網的應用情況怎么樣?
劉海濤:大家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物聯網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挺遙遠,但實際不是。比如說煤礦安全來說,每年我國都會發生很多起,許多礦工遇難。其實,物聯網技術完全就可以用于采礦安全,通過礦井環境的實時感知,一旦發現有危險的隱患就要報警并通知每個礦工撤離。目前這樣的技術已經處于應用階段,我們與四川省安監局、四川省煤監局就已經達成了合作。
 
還有就是智能家居系統,現在有一些家庭已經安裝有防盜系統,但檢測手段簡單,老是亂報警,連大風刮落樹杈子野貓竄過都會報,攪得晚上都睡不成安穩覺,索性就關掉。而物聯網的平安家居系統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協同感知家里的情況,確保報警的準確性。
華西都市報:許多地方都把發展物聯網列入十二五規劃,您對此怎么看?
劉海濤:物聯網作為我國的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我經常接到一些市政府領導的邀請和來電咨詢,征詢城市該如何發展物聯網。我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各地都在進行戰略布局;憂的是有的省市比較盲目。我國的物聯網在國際上為何領先,因為我們一開始走對了路。同樣我國的物聯網發展也要選對路子,這樣才能提升我國整體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城市級的物聯網平臺,一定要搭建正確,不怕等不怕慢就怕亂。
                    
                從成都開車到重慶,上車后,只要設置好目的地便可隨意睡覺、看電影,車載系統會通過路面接收到的信號智能行駛;不住在醫院,只要通過一個小小的儀器,醫生就能24小時監控病人的體溫、血壓、脈搏;下班了,只要用手機發出一個指令,家里的電飯煲就會自動加熱做飯,空調開始降溫……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是“物聯網”為我們所描繪的未來生活。所謂物聯網,在中國也稱為傳感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新興事物,昨日記者在蓉召開的“物聯天下、感知中國”媒體見面會上,專訪了中國物聯網領軍人物之一,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
華西都市報:請您簡要闡述物聯網對我們的影響?
劉海濤: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將引發人類社會運轉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極大提高資源與環境的利用率、徹底改變未來戰爭的模式、構建超乎想象的人與物理世界的互動關系,拓展出較前兩次信息產業浪潮更廣闊的產業前景。
華西都市報:中國物聯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劉海濤:中國物聯網萌芽是在1999年,那時我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提出了做當時叫微系統網的想法,而國際上開始這個領域的研究也是在這個時候。
后來我們注意到2000年美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提出:“無線傳感器網絡是下一個世紀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國際上也有一批人與我們同時在從事著同樣的研究,與我們的系統是同樣的東西,把它叫做“傳感網”,我們為了與國際上一致,也將微系統信息網改名叫做傳感網。也就是如今的物聯網。
華西都市報:現階段物聯網的應用情況怎么樣?
劉海濤:大家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物聯網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挺遙遠,但實際不是。比如說煤礦安全來說,每年我國都會發生很多起,許多礦工遇難。其實,物聯網技術完全就可以用于采礦安全,通過礦井環境的實時感知,一旦發現有危險的隱患就要報警并通知每個礦工撤離。目前這樣的技術已經處于應用階段,我們與四川省安監局、四川省煤監局就已經達成了合作。
還有就是智能家居系統,現在有一些家庭已經安裝有防盜系統,但檢測手段簡單,老是亂報警,連大風刮落樹杈子野貓竄過都會報,攪得晚上都睡不成安穩覺,索性就關掉。而物聯網的平安家居系統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協同感知家里的情況,確保報警的準確性。
華西都市報:許多地方都把發展物聯網列入十二五規劃,您對此怎么看?
劉海濤:物聯網作為我國的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我經常接到一些市政府領導的邀請和來電咨詢,征詢城市該如何發展物聯網。我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各地都在進行戰略布局;憂的是有的省市比較盲目。我國的物聯網在國際上為何領先,因為我們一開始走對了路。同樣我國的物聯網發展也要選對路子,這樣才能提升我國整體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和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城市級的物聯網平臺,一定要搭建正確,不怕等不怕慢就怕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