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一粒“智能藥丸”就可做胃鏡
“現在的胃鏡檢查讓人痛苦不堪,還會出現交叉感染等問題。將來病人只要服用一種帶傳感器的‘智囊藥丸’,吞服后8小時即可排出,藥丸內的傳感器能清晰記錄患者胃內的所有情況……”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信息通信技術與智能電網論壇”昨日舉行,關注物聯網及其發展,尤其是在民生上的運用,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通科技委主任劉韻潔提出,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把傳感器及RFID等感知技術、通信網與互聯網技術、智能運算技術等融為一體,實現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為特征的、連接物理世界的網絡。
在歐美國家,物聯網已被廣泛應用于交通、電網、醫療、工業、農業、環保、建筑、空間海洋探索、軍事等領域,而我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對物聯網的應用才剛起步。
交通擁堵已成全球性問題。“洛杉磯社區平均每年在找車位上浪費的燃油,可供一輛空車繞地球38圈。”但是,“應用大量傳感器組成網絡,并與各種車輛保持聯系,可監視每一輛汽車的運行狀況,如制動質量、發動機調速時間等等,并根據具體情況完成自動車距保持、潛在故障告警、最佳行車路線推薦等功能,使汽車可以保持在高效低耗的最佳運行狀態。同時還能應用于出租車調度、突發事件預測與應急等方面。”劉韻潔談到物聯網在智能交通上的應用。而在醫學領域運用上,吞服帶有傳感器的“智能膠囊”,既可免去繁瑣痛苦的檢測過程,又能隨時監測患者病情……
劉韻潔認為,不僅福建的物聯網發展在起步,中國的物聯網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他提出,國家應從發展戰略上制定我國物聯網的發展規劃,并通過啟動一批示范工程,有計劃、有步驟、持續有效的發展。尤其在智能電網、智能交通(含汽車制造)、工業控制、環境安全監測、精細農業以及國防建設等領域進行行業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韋樂平在《下一代信息網絡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報告中提出,“初步估算,未來5年我國干線網容量需要擴大10-20倍,40G難以滿足長遠需要”。(《福州晚報》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