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建設物聯網專業教材
作者:謝琛 楊家海
來源:《中國教育網絡》雜志
日期:2010-12-10 16:06:47
摘要:2010年初,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0]13號),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一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工作,物聯網技術專業作為信息網絡產業方向重點支持的開辦專業之一,也在此次申報之列。
2010年初,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0]13號),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一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申報和審批工作,物聯網技術專業作為信息網絡產業方向重點支持的開辦專業之一,也在此次申報之列。通知公布后,眾多高校爭相申報,截至2010年3月,全國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物聯網等相關專業的申請,其中37所院校獲準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并從2011年起開始招生。
涉及廣泛的技術領域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早期的物聯網是指依托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
中國式物聯網定義是:將無處不在的末端設備和設施,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如貼上RFID標簽的各種資產、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或車輛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通過各種無線和/或有線的長距離和/或短距離通信網絡實現互聯互通、應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專網和/或互聯網環境下,采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進程控制、安全防范、進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TaaS(everyThing as a Service)服務。
物聯網具備以下特征:
1.全面感知,即利用傳感器、RFID等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信息;
2.可靠傳遞,通過承載網,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
3.智能處理,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管理。
物聯網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歐盟于2009年9月發布了《歐盟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白皮書。這份白皮書列出13類關鍵技術,包括:標識技術、物聯網體系結構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網絡發現、軟件和算法、硬件、數據和信號處理技術、發現與搜索引擎技術、網絡管理相關技術、電源和能量儲存技術、安全與隱私技術以及標準化技術等。
設置人才培養要求與主干學科
物聯網專業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其理論體系尚未健全,各高校物聯網學科建設和課程還未成體系,實驗室建設技術標準有待探討和規范。有鑒于此,除了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有關高校在準備專業課程設置相關的工作外,有關部門和單位也先后組織了多場研討會。2010年8月29日,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共同指導和支持下,由全國首批批準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共同發起的“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正式成立,以推進物聯網及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物聯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它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包括IPv6技術、云計算技術、傳感技術、RFID智能識別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因此,從技術角度講,物聯網專業主要涉及的現有高校院系與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與通訊、自動控制、遙感與遙測、精密儀器、電子商務等等。在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37所高校中,很多高校都是在上述院系(專業)的基礎上,擴充形成新的物聯網專業或者物聯網學院。但不管物聯網專業的“實體”如何形成,有關專家在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基本要求和主干學科及主要課程設置等方面已經達成共識。
培養目標
物聯網專業是要培養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綜合型、素質高等特點的,面向現代信息處理技術,能從事物聯網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設計、系統分析與科技開發及研究方面的高層次人才。這種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電子技術、現代傳感器和無線網絡技術、物聯網相關高頻和微波技術,有線和無線網絡通信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等基礎理論,掌握物聯網系統體系結構,及傳感層、傳輸層與應用層關鍵設計等專門知識和技能,并且具備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基本要求
物聯網專業的基本要求包括3個方面,即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具體內容包括:
1.知識要求:包括共性的要求和專業知識的要求。在共性要求方面,應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在專業知識要求方面,應系統地掌握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所需的電工、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和通信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物聯網感知與標識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掌握物聯網體系結構、數據傳輸與安全技術;掌握物聯網系統的硬件、軟件設計和開發能力,具備在物聯網系統及其應用方面進行綜合研究、開發和集成的能力。
2.能力要求:獲取最新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熟練閱讀英文專業科技文獻、并具有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運用計算機及信息網絡輔助物聯網規劃、設計、計算、控制的能力;了解相關的技術標準,具備進行物聯網系統及裝置研發、設計、制造、運行與管理的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從事物聯網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素質要求: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具有全球視野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博愛和寬容的道德情操;具有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主干學科與課程
物聯網專業涉及的主干學科包括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主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包括:物聯網概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網、傳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統設計、無線通信原理、無線傳感器網絡、近距無線傳輸技術、二維條碼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物聯網安全技術、物聯網組網技術等。
啟動教材建設
當前物聯網專業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規范的教材。各個學校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學術合作與協作。各個學校選用不同的教材或者傳授自編的內容,不同學校的學生所學到的有關物聯網的概念、見解都不統一。
因此,針對物聯網專業的教材規劃和建設工作應該盡快啟動。
制定參考性教材大綱
由于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許多準備工作都未及時跟上,其中之一就是缺少規范統一的教學大綱。四年制的本科培養時間緊湊: 在大學的一、二年級,除了公共基礎課以外,一般是計算機、軟件或通信專業的基礎課程,這些基礎課程大同小異;在大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程(含課程實踐);在大學四年級,學生忙于制作畢業設計和尋找工作。為了最大限度地體現物聯網專業的特色,并使該專業的畢業生在將來的就業選擇中具備足夠的競爭力,高校應該及早規劃本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專業主干課,特別是對大學三、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安排。
成立叢書編寫委員會
和教學大綱同等重要的是教材的出版工作。實際上,早在此次物聯網專業申報工作之前,全國就已經有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開展了一些和物聯網技術相關的教學工作,但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缺乏系統的教材,導致各個學校各自為政,所選參考教材內容不系統、針對性不強,授課內容差別很大,甚至出現了基本概念不統一的現象。
此次37所高校正式設立物聯網專業后,這種狀況將有所改變。在教育部相關職能部門和新成立的“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的指導下,37所高校可以依托部分有實力的出版社,共同成立“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材編寫委員會”,邀請部分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高校相關院系的授課老師、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編寫和出版一套和教學大綱配套的教材。
優先編寫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材
物聯網專業是一門寬口徑的學科,在應用層面可以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物聯網應用,比如教育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智能教室);農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蔬菜大棚的智能監控),地下礦井的物聯網應用(礦井無人警報系統)等等。各種各樣的物聯網應用都有共性的技術基礎,這應該成為物聯網專業基礎課程涵蓋的內容,這些內容相對成熟,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更急迫,因此在教材的組織上應該優先組織人力編寫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材。
實驗輔助教材和實驗室建設
對于物聯網這種應用性強的學科,僅僅傳授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要從實驗和應用入手,培養學生從事實際產品研發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歡迎,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物聯網技術發展。因此在規劃教學大綱和課程教材的同時,應該同步考慮實驗環節的輔助教材,并出版相應的實驗室建設指南。同時,物聯網既涉及單元技術的研發,也涉及系統和網絡的建設,因此,除了實驗室的實驗之外,學生進行實際產品的研發,甚至動手搭建實際的物聯網系統,也是必要的環節。總之,有關高校應該聯合相關的企業,共同建立學生實訓基地。
(作者單位:1為清華大學出版社,2為清華大學信息網絡工程研究中心)
涉及廣泛的技術領域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早期的物聯網是指依托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物流網絡,隨著技術和應用的發展,物聯網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
中國式物聯網定義是:將無處不在的末端設備和設施,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傳感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如貼上RFID標簽的各種資產、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或車輛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通過各種無線和/或有線的長距離和/或短距離通信網絡實現互聯互通、應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在內網、專網和/或互聯網環境下,采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進程控制、安全防范、進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TaaS(everyThing as a Service)服務。
物聯網具備以下特征:
1.全面感知,即利用傳感器、RFID等隨時隨地獲取物體的信息;
2.可靠傳遞,通過承載網,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
3.智能處理,利用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物體實施智能化的管理。
物聯網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歐盟于2009年9月發布了《歐盟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白皮書。這份白皮書列出13類關鍵技術,包括:標識技術、物聯網體系結構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網絡發現、軟件和算法、硬件、數據和信號處理技術、發現與搜索引擎技術、網絡管理相關技術、電源和能量儲存技術、安全與隱私技術以及標準化技術等。
設置人才培養要求與主干學科
物聯網專業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其理論體系尚未健全,各高校物聯網學科建設和課程還未成體系,實驗室建設技術標準有待探討和規范。有鑒于此,除了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有關高校在準備專業課程設置相關的工作外,有關部門和單位也先后組織了多場研討會。2010年8月29日,在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共同指導和支持下,由全國首批批準設立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共同發起的“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正式成立,以推進物聯網及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物聯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它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包括IPv6技術、云計算技術、傳感技術、RFID智能識別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因此,從技術角度講,物聯網專業主要涉及的現有高校院系與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子與電氣工程、電子信息與通訊、自動控制、遙感與遙測、精密儀器、電子商務等等。在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37所高校中,很多高校都是在上述院系(專業)的基礎上,擴充形成新的物聯網專業或者物聯網學院。但不管物聯網專業的“實體”如何形成,有關專家在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基本要求和主干學科及主要課程設置等方面已經達成共識。
培養目標
物聯網專業是要培養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綜合型、素質高等特點的,面向現代信息處理技術,能從事物聯網領域的基礎理論、系統設計、系統分析與科技開發及研究方面的高層次人才。這種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電子技術、現代傳感器和無線網絡技術、物聯網相關高頻和微波技術,有線和無線網絡通信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等基礎理論,掌握物聯網系統體系結構,及傳感層、傳輸層與應用層關鍵設計等專門知識和技能,并且具備在本專業領域跟蹤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基本要求
物聯網專業的基本要求包括3個方面,即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具體內容包括:
1.知識要求:包括共性的要求和專業知識的要求。在共性要求方面,應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在專業知識要求方面,應系統地掌握物聯網技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所需的電工、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和通信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物聯網感知與標識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掌握物聯網體系結構、數據傳輸與安全技術;掌握物聯網系統的硬件、軟件設計和開發能力,具備在物聯網系統及其應用方面進行綜合研究、開發和集成的能力。
2.能力要求:獲取最新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熟練閱讀英文專業科技文獻、并具有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運用計算機及信息網絡輔助物聯網規劃、設計、計算、控制的能力;了解相關的技術標準,具備進行物聯網系統及裝置研發、設計、制造、運行與管理的能力;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從事物聯網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3.素質要求: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具有全球視野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博愛和寬容的道德情操;具有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主干學科與課程
物聯網專業涉及的主干學科包括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主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包括:物聯網概論、信號與系統、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網、傳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統設計、無線通信原理、無線傳感器網絡、近距無線傳輸技術、二維條碼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物聯網安全技術、物聯網組網技術等。
啟動教材建設
當前物聯網專業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規范的教材。各個學校各自為政,缺乏有效的學術合作與協作。各個學校選用不同的教材或者傳授自編的內容,不同學校的學生所學到的有關物聯網的概念、見解都不統一。
因此,針對物聯網專業的教材規劃和建設工作應該盡快啟動。
制定參考性教材大綱
由于高校設置物聯網專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許多準備工作都未及時跟上,其中之一就是缺少規范統一的教學大綱。四年制的本科培養時間緊湊: 在大學的一、二年級,除了公共基礎課以外,一般是計算機、軟件或通信專業的基礎課程,這些基礎課程大同小異;在大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程(含課程實踐);在大學四年級,學生忙于制作畢業設計和尋找工作。為了最大限度地體現物聯網專業的特色,并使該專業的畢業生在將來的就業選擇中具備足夠的競爭力,高校應該及早規劃本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專業主干課,特別是對大學三、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安排。
成立叢書編寫委員會
和教學大綱同等重要的是教材的出版工作。實際上,早在此次物聯網專業申報工作之前,全國就已經有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開展了一些和物聯網技術相關的教學工作,但缺乏統一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缺乏系統的教材,導致各個學校各自為政,所選參考教材內容不系統、針對性不強,授課內容差別很大,甚至出現了基本概念不統一的現象。
此次37所高校正式設立物聯網專業后,這種狀況將有所改變。在教育部相關職能部門和新成立的“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小組”的指導下,37所高校可以依托部分有實力的出版社,共同成立“全國高校物聯網及相關專業教材編寫委員會”,邀請部分已經獲準設立物聯網專業的高校相關院系的授課老師、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編寫和出版一套和教學大綱配套的教材。
優先編寫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材
物聯網專業是一門寬口徑的學科,在應用層面可以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物聯網應用,比如教育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智能教室);農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蔬菜大棚的智能監控),地下礦井的物聯網應用(礦井無人警報系統)等等。各種各樣的物聯網應用都有共性的技術基礎,這應該成為物聯網專業基礎課程涵蓋的內容,這些內容相對成熟,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更急迫,因此在教材的組織上應該優先組織人力編寫專業基礎課程的教材。
實驗輔助教材和實驗室建設
對于物聯網這種應用性強的學科,僅僅傳授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要從實驗和應用入手,培養學生從事實際產品研發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歡迎,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物聯網技術發展。因此在規劃教學大綱和課程教材的同時,應該同步考慮實驗環節的輔助教材,并出版相應的實驗室建設指南。同時,物聯網既涉及單元技術的研發,也涉及系統和網絡的建設,因此,除了實驗室的實驗之外,學生進行實際產品的研發,甚至動手搭建實際的物聯網系統,也是必要的環節。總之,有關高校應該聯合相關的企業,共同建立學生實訓基地。
(作者單位:1為清華大學出版社,2為清華大學信息網絡工程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