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商聯手掘金物聯網時代
2009年,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這些頗具革命性、創新性的戰略口號,一下子拉近了人們與物聯網之間的距離,也令一直苦苦尋找新增點的電信運營商看到了曙光。那么,電信運營商如何掘金這個萬億級市場呢?
“物聯網”時代漸行漸近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是20世紀計算機科學的一項偉大成果,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然而在目前,網絡功能再強大,網絡世界再豐富,也終究是虛擬的,它與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還是相隔的,在網絡世界中,很難感知現實世界,很多事情還是不可能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網絡技術。物聯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新網絡技術。
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10多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首次提出了物聯網概念。1999年,正當互聯網如火如荼之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前瞻性地提出了“萬物均可通過網絡互聯”的論點,“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由此產生。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公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這份報告稱:“物與物之間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數據交換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以普遍存在的網絡連接為基礎的‘物聯網’,正在把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情景逐步變成現實……21世紀的今天,我們正邁向一個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由于物體的介入,使用因特網的‘用戶’將達到數十億。根據數據流量來判斷,人類可能成為‘少數派’。” ITU在這個報告中對物聯網的闡釋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目標已經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任何人,發展到連接任何物體的階段,而萬物的連接就形成了物聯網。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目前全球的經濟形勢還處在谷底,復蘇跡象并不明顯。在這種形勢下,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國家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原動力”——能夠持續拉動經濟的快速回暖,能夠為全球企業以及投行的資本運作創造一個明朗的環境。物聯網的出現正符合這樣的經濟發展規律,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全球經濟危機的復蘇都會伴隨一些新生技術及產業的革命。也就是說,任何國家都需要在經濟危機后找到一個能夠有效拉動經濟的“引擎”,相關國家正在試圖通過“物聯網”走出經濟的泥沼。
2009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后,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歐盟總部在近期也召開了有關“物聯網”的相關討論。物聯網似乎已經成為各國一致看好的“潛力股”。
2009年2月,IBM提出了建設“智慧地球”的新主張。IBM認為,“智慧地球”將是互聯網浪潮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是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系統都可以實現數字量化和互聯的事實,也就是全面的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融合。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然后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此基礎上,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與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系。
有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專家預計,這一技術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物聯網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支柱產業。
我國加快推進物聯網發展
面對前景如此廣闊的“物聯網”產業,我國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也正在加快步伐,聯合開展技術研究。“物聯網”的進程也開始加速推動。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到江蘇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溫總理指出:“當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大規模發展時,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走過一些彎路。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一是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二是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三是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隨后,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消息稱,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被采納。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10年要把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作為全年經濟工作的主線,其中一個重大舉措是要大力發展我國新興戰略性產業。隨后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透露,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就傳感網、物聯網等新興網絡的新興技術加大研發力度,通過重大專項、技術標準的體系研究,重大的示范應用帶動,引導產業界積極投入傳感網和物聯網相關的一些工作。據悉,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重點推動通信網與傳感器網絡以及物聯網的結合,通過新興戰略性產業拉動信息產業發展。
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不同,它是技術的集成,需要很多深入的研發工作。特別是最核心的信息采集或者信息感知的部分,在這方面我們與世界還有很大差距。中國在傳統傳感市場上有很大的產業布局,有相當多的研發機構,但在新興的傳感市場上還沒有形成產業布局,例如在化學、生物、環境等與人類生活、健康直接相關的領域。比如太湖污染,其中的很多有害化學生物超標,如果能夠通過化學、生物的傳感手段,就可以實現監測和防控,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有關專家認為:“在前兩次信息浪潮中,中國起步晚、跑得慢,結果處處受制于人。而在物聯網領域,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站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應該抓住這個重大歷史機遇,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建立屬于自己的技術體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和可持續競爭力。物聯網現在還有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技術標準。采用什么樣的標準,牽涉到巨大的國家利益,因為誰制定了國際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主動。現在,中國相關的研發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毫不遜色,完全有能力制訂物聯網標準,奪得國際話語權!”
電信運營商:應發揮關鍵作用
物聯網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傳感系統,通過定義中所提到的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和物相關的信息采集;第二是通信網絡,包括現在的互聯網、通信網、廣電網以及各種接入網和專用網,目的是對采集來的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第三是應用和業務,即通過手機、PC等終端設備實現所感知信息的應用服務。
由此可見,信息通信網絡是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設施。因此,在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電信運營商必將扮演關鍵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
提出建設“智慧的地球”主張的IBM公司認為,電信運營商在“智慧的地球”里扮演著非常獨特的角色,運營商將使“智慧的地球”真正成為現實。在通信信息網絡的需求量呈爆炸式增長的背景下,電信運營商和IBM這樣的企業之間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伙伴關系也正在逐步形成。“比如可以對數據進行大量的收集和捕捉,從數據中提取一些智能的信息,用于智能的決策。這一方面需要網絡本身有足夠的容量,另一方面還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所以電信運營商和IBM這樣的企業之間是有很大的合作潛力的。”
目前,中國電信業已經進入了3G時代。3G網絡的建成讓物聯網從技術角度不再受限,更高速的網絡帶寬使得所有局部細小的傳感網絡能夠有機聯系在一起,其傳輸的數據也有了諸如文本、語音及視頻等多種形式的選擇,可以根據各行業間的不同要求孵化出適合的行業終端和應用。可以說,物聯網也為3G找到了“歸宿”。除了傳統的個人家庭應用外,政府與行業應用也成為發展3G的主要陣地,行業內縱深與行業間相互滲透也成為通信行業的發展目標,物聯網的出現正好迎合了這一構想。
近日,工信部發布公告正式批準了62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其中,江蘇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為物聯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均與無錫市政府簽約,將進駐無錫設立研發機構,多層面、多角度地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其中,2009年11月24日,中國聯通與無錫市政府簽訂了物聯網融合與應用發展戰略合作框架性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加快發展”的原則,就共同推進“中國聯通有線、無線寬帶網及3G網絡與物聯網融合”開展全方位合作。
中國聯通作為我國大型國有骨干電信運營企業,具有目前技術最成熟、覆蓋國家最多、終端種類最多的WCDMA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在推動我國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物聯網的研發和應用領域,中國聯通正在與國家相關部委和研究機構、企業攜手開展深度合作,重點包括在物聯網產品標準、數據接口、主要應用模型和解決方案等領域,同時把和物聯網相關的云計算等課題一并納入研究范圍,力求早日推出一系列成熟的物聯網應用產品。以戰略合作框架性協議的簽訂為契機,中國聯通與無錫市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致力于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研究以及相關信息化服務等多方面業務的合作,形成“政企聯盟、攜手共贏”的新格局,這將有助于加快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進程。
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加強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傳感網絡技術標準研究、傳感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推動;加強傳感網絡與現有公眾運營網絡結合的標準及應用研究與開發;加強傳感網絡應用與服務平臺規劃、建設與運營和傳感網絡的行業應用研究、開發與推廣數據中心規劃、建設與運營等。上述合作將為中國聯通有線無線寬帶網及3G網絡與無錫物聯網融合奠定扎實基礎。據了解,中國聯通將重點推進以下領域的研發推廣工作:牽頭參與傳感網絡領域頂層技術相關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制訂,積極推動成立全國傳感網產、學、研、用聯盟;負責傳感網絡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加快傳感網絡應用推廣,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全監測、智能環境檢測等傳感網絡;負責傳感網絡應用的研究、開發、試驗與測試;負責IDC、公共運算中心的建設、維護和運營;參與無錫市當前正在進行的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測試服務平臺、超級計算機平臺、投資融資服務平臺、人力資源服務平臺以及綜合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的規劃與建設。
當然,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在物聯網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有待解決。
第一是三大運營商現有的M2M產品尚未成熟。只在GRPS遠程監控、遠程控制等領域形成具體產品,而產品缺乏體系化和系統化,大部分僅具有感應和傳輸功能,并不具備物聯網智能化處理的要求。運營商應統一產品標準和數據接口,重點扶持相關產品,盡快推動M2M產品特別是完整解決方案的成熟。
第二是使用門檻相對較高。手機刷卡支付是一個最典型的物聯網應用,概念由來已久,關鍵技術問題也基本攻克,但是普及率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使用門檻高就是問題的要害之一。雖然現在一些運營商已經做到只需更換SIM卡就能使用手機支付,但是總體來說物聯網很多應用的使用門檻還是很高。
第三是安全性能有待提高。物聯網應用中很多涉及用戶的個人信息,特別是金融方面的信息,所以物聯網的安全性能要求非常高。況且安全問題也是一個過程性的問題,隨著應用的深入,問題將不斷出現,因此物聯網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其應用推廣難的癥結之一。
第四是應盡快明確物聯網的傳輸標準。互聯網、通信網和廣電網已經構成了物聯網的骨干傳輸網絡,但與互聯網通行的TCP/IP協議不同,物聯網現有的RFID射頻技術、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尚無統一標準,應整合相關產業的技術標準,盡早推動國家標準的建立。同時由于物聯網要求“一物一地址,萬物皆在線”,現有的IPv4協議的地址資源已經接近枯竭,因此應盡快推動IPv6協議的普及,解決物聯網地址容量受限的問題。
第五是需要廣泛深度合作。物聯網要解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問題,涉及面非常廣,這顯然不是運營商一己之力就能應付的。目前的M2M應用分散在各個行業,尚沒有很好的協同化和規模化應用,相關產業鏈都沒有形成。物聯網時代基礎設施更注重構建物聯網以及不同網絡的融合,電信運營商要同以往的平臺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終端廠商合作,更要面對因無所不在特性產生的客戶生態小圈子。這就要求運營商同行業小生態圈形成充分互動,準確把握其服務需求。
電信運營商作為通信網絡的建設和運營者,在物聯網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應盡早整合產業鏈資源,從“推動物聯網的成熟普及;規范傳輸網絡協議,推動IPv6協議普及;構建云計算的中央處理單元”這三大環節入手,與產業鏈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物聯網的成熟。
(本文作者單位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綜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