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務實推進物聯網
作者:C114中國通信網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10-03-10 09:50:52
摘要:物聯網究竟擁有怎樣神奇的力量令世界傾慕?它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何關系?對我們國家的未來發展有何意義?我國的主流企業又是如何支持物聯網發展的呢?
從“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國”,從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工商領袖圓桌會議到中國總理溫家寶面向科技界的講話,2009年,“物聯網”成為全球矚目的關鍵詞。它被美國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之一;被歐盟定位成使歐洲領先全球的基礎戰略;被中國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受到從國家到各省政府的高度關注。它究竟擁有怎樣神奇的力量令世界傾慕?它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何關系?對我們國家的未來發展有何意義?我國的主流企業又是如何支持物聯網發展的呢?
物聯網:全球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這一概念的雛形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
根據ITU的報告,物聯網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交流”,而無須人的干預。物聯網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等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如果說原來我們所說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人類行為的話,那么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則將人和物都包括進去了,地球上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與管理,全部將納入新的信息化的世界??梢哉f,物聯網重新詮釋了信息化的概念,將信息化提高到了新的更高的層次,在物聯網的世界里,物物相連,天羅地網。
物聯網的產生,是互聯網高度發展后產生的必然需求。物聯網的用途極為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其前景非常廣闊。今天,一些較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已經開始出現,例如食品溯源、安全防范、環保監測、城市管理等。在即將到來的上海世博會期間,物聯網技術將全面運用于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盡管現在的物聯網應用仍與理論中的功能相距較遠,但是它已經開始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此類應用不斷涌現,標志著物聯網大發展的春天即將到來。
有研究機構預計,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是一個富含金礦的產業。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鑒于此,美國、歐盟、中國等都把該項目列入國家戰略規劃,投入巨資深入研究開發物聯網產業。
物聯網:中國引領世界的寶貴機遇
物聯網這一新興的全球性信息產業浪潮,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有何特殊意義,在當前的發展現狀又如何呢?
胡錦濤總書記早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而“感知中國”正是中國政府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的中國信息化社會建設的新目標。物聯網是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商品市場的一種創造性融合。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傳感器為接觸單元,把信息化的觸角深入到社會和經濟各個領域,將導致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使生產確保質量、流通實現有序高效、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費安全指數大大提高,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使中國以更高的起點跨入新的發展水平。而隨著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也將發生深刻變化。
可喜的是,在這樣一個具有戰略性的物聯網領域中,我國在世界上已居于領先行列,享有國際話語權!無論是在政策、技術還是產業鏈上,我國的物聯網發展都擁有顯著優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國物聯網產業的優勢,首先體現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上。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無錫考察時作出了要加快傳感網研究、加快在無錫建設國家物聯網園區的指示,為這個全新產業在中國的崛起指明了方向。由此,一股物聯網的發展熱潮迅速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繼無錫創建首個“感知中國”中心之后, “感知北京”隨即被納入北京發展規劃,而更多的感知城市則在不斷涌現之中。國家發改委把物聯網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后,溫總理又特別指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我國在物聯網領域的領先,還體現在位居世界前列的技術研發水平上。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先發優勢。目前,我國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進展。在世界物聯網領域,我國與德國、美國、韓國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四大發起國和主導國之一。這將改變我們在計算機、互聯網兩次信息浪潮中雙雙落后的局面。
我國之所以有能力掌握物聯網的世界話語權,更在于我國是世界上少數能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國家之一。物聯網的發展,最終還是要看產業鏈的實力。2009年,得益于國家層面、產業層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一條涉及前端傳感、中間信息傳遞、后端信息處理和應用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正蓄勢待發。我國物聯網產業呈現出各參與方迅速聚合之勢,一條涉及電信運營商、高校、科研機構、傳感器企業、系統集成、應用軟件開發等環節在內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在“感知中國”中心初步形成。
物聯網:中國電信的思考與實踐
物聯網雖然是一個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但其發展和以往任何一個產業一樣,離不開產業鏈的繁榮,離不開一大批企業的參與和投入,特別是需要具有實力的主流企業的支持。作為中央國企和國內主要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肩負著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責任,中國電信將在“感知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開拓創新,務實工作,先行一步、超前一步、跨越一步,認真落實國家領導人“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的指示要求。
在推動物聯網的進程中,中國電信擁有幾點鮮明的優勢:首先,從網絡資源和用戶資源擁有方面看,中國電信擁有固移融合、天地一體的網絡,是全球最大的固定通信網運營公司、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運營公司、全球最大的CDMA網絡公司、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衛星通信能力的運營商。基于這樣龐大的網絡和用戶資源,中國電信能夠最準確地了解社會信息化需求的方方面面,提供無所不在的網絡和服務支撐物聯網的發展。
其次,從技術層面看,中國電信在一些技術領域的研發已有所突破。例如中國電信的IPv6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將IPv6和物聯網結合的實驗項目也獲得成功。在云計算方面,基于中國電信遍布各省的大型主機托管中心,公司已經開始研究和部署基于云計算方面的工作。在光通信方面,中國電信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光通信網絡和成功的運營經驗,具有大容量、廣覆蓋、高可靠性的明顯優勢。
其三,從信息化服務看,中國電信早在2004年就著手企業戰略轉型,從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轉型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基于轉型的需要,中國電信推出很多社會信息化應用和行業信息化應用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系統集成和信息化服務方面的經驗,有著非常明顯的技術優勢、項目管理優勢和人才優勢。2004年開始開發的“全球眼”其實就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城市安全監控、港口監控、網吧監控等數十個行業應用中,在全國160多個城市布放了30萬個監控點。
基于這幾點優勢,中國電信有信心也有勇氣按照國家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推動物聯網的發展。目前,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已經在無錫高新科技園落戶并開展了工作。中國電信還加入到CCSA標準組,參與傳感器通信標準的制定,并參加了“中國傳感(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的籌建工作。
在服務和應用上,中國電信將結合自身已有的產品,根據社會信息化需求發展和創新,逐步在“商務領航”、“我的E家”、“天翼”等品牌內填充與物聯網相關的內容,重點關注環保、農業、交通、能源、物流、城市管理等應用領域。
截至目前,中國電信開發的應用中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在環境監控方面,中國電信在太湖邊布置了“全球眼”,實現了遠程監控太湖的水質變化情況;農業方面,在長沙農業大棚自動管理系統應用了物聯網技術,通過實時傳感采集、歷史數據存儲、智能分析與聯動控制功能,提供精準的科研實驗數據,達到高幅增產的目的,用信息化應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交通方面,中國電信開發了“車管專家”,把GPS、導航、定位、車輛保修、車輛防盜等服務的功能集成在一起,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和技術實施車輛管理??梢灶A見,如果在中國電信現有的信息化行業應用項目中逐漸引入傳感器技術,就會形成更多新的物聯網服務和應用。
總之,物聯網無論對我們的國家還是企業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現在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未來能否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真正通過物聯網帶動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要靠國家、行業、企業等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中國電信在自身應用創新的同時,也愿與其他企業共同努力,高度關注物聯網發展動向,參與物聯網建設,分享物聯網成果,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產業鏈的合作共贏,為我國占領物聯網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作出貢獻。
物聯網:全球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這一概念的雛形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
根據ITU的報告,物聯網意味著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主動進行“交流”,而無須人的干預。物聯網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等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如果說原來我們所說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人類行為的話,那么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化則將人和物都包括進去了,地球上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與管理,全部將納入新的信息化的世界??梢哉f,物聯網重新詮釋了信息化的概念,將信息化提高到了新的更高的層次,在物聯網的世界里,物物相連,天羅地網。
物聯網的產生,是互聯網高度發展后產生的必然需求。物聯網的用途極為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將極大地改變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其前景非常廣闊。今天,一些較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已經開始出現,例如食品溯源、安全防范、環保監測、城市管理等。在即將到來的上海世博會期間,物聯網技術將全面運用于公共交通系統,以最先進的技術保障世博園區周邊大流量交通的順暢。盡管現在的物聯網應用仍與理論中的功能相距較遠,但是它已經開始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此類應用不斷涌現,標志著物聯網大發展的春天即將到來。
有研究機構預計,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發展成為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是一個富含金礦的產業。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一方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為全球經濟的復蘇提供技術動力。鑒于此,美國、歐盟、中國等都把該項目列入國家戰略規劃,投入巨資深入研究開發物聯網產業。
物聯網:中國引領世界的寶貴機遇
物聯網這一新興的全球性信息產業浪潮,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有何特殊意義,在當前的發展現狀又如何呢?
胡錦濤總書記早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而“感知中國”正是中國政府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的中國信息化社會建設的新目標。物聯網是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商品市場的一種創造性融合。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傳感器為接觸單元,把信息化的觸角深入到社會和經濟各個領域,將導致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使生產確保質量、流通實現有序高效、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費安全指數大大提高,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使中國以更高的起點跨入新的發展水平。而隨著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也將發生深刻變化。
可喜的是,在這樣一個具有戰略性的物聯網領域中,我國在世界上已居于領先行列,享有國際話語權!無論是在政策、技術還是產業鏈上,我國的物聯網發展都擁有顯著優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國物聯網產業的優勢,首先體現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上。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江蘇無錫考察時作出了要加快傳感網研究、加快在無錫建設國家物聯網園區的指示,為這個全新產業在中國的崛起指明了方向。由此,一股物聯網的發展熱潮迅速在全國各地蔓延開來:繼無錫創建首個“感知中國”中心之后, “感知北京”隨即被納入北京發展規劃,而更多的感知城市則在不斷涌現之中。國家發改委把物聯網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后,溫總理又特別指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我國在物聯網領域的領先,還體現在位居世界前列的技術研發水平上。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先發優勢。目前,我國在無線智能傳感器網絡通信技術、微型傳感器、傳感器端機、移動基站等方面都已取得重大進展。在世界物聯網領域,我國與德國、美國、韓國一起,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的四大發起國和主導國之一。這將改變我們在計算機、互聯網兩次信息浪潮中雙雙落后的局面。
我國之所以有能力掌握物聯網的世界話語權,更在于我國是世界上少數能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國家之一。物聯網的發展,最終還是要看產業鏈的實力。2009年,得益于國家層面、產業層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動,一條涉及前端傳感、中間信息傳遞、后端信息處理和應用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正蓄勢待發。我國物聯網產業呈現出各參與方迅速聚合之勢,一條涉及電信運營商、高校、科研機構、傳感器企業、系統集成、應用軟件開發等環節在內的物聯網產業鏈已經在“感知中國”中心初步形成。
物聯網:中國電信的思考與實踐
物聯網雖然是一個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但其發展和以往任何一個產業一樣,離不開產業鏈的繁榮,離不開一大批企業的參與和投入,特別是需要具有實力的主流企業的支持。作為中央國企和國內主要的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肩負著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責任,中國電信將在“感知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開拓創新,務實工作,先行一步、超前一步、跨越一步,認真落實國家領導人“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的指示要求。
在推動物聯網的進程中,中國電信擁有幾點鮮明的優勢:首先,從網絡資源和用戶資源擁有方面看,中國電信擁有固移融合、天地一體的網絡,是全球最大的固定通信網運營公司、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運營公司、全球最大的CDMA網絡公司、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衛星通信能力的運營商。基于這樣龐大的網絡和用戶資源,中國電信能夠最準確地了解社會信息化需求的方方面面,提供無所不在的網絡和服務支撐物聯網的發展。
其次,從技術層面看,中國電信在一些技術領域的研發已有所突破。例如中國電信的IPv6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將IPv6和物聯網結合的實驗項目也獲得成功。在云計算方面,基于中國電信遍布各省的大型主機托管中心,公司已經開始研究和部署基于云計算方面的工作。在光通信方面,中國電信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光通信網絡和成功的運營經驗,具有大容量、廣覆蓋、高可靠性的明顯優勢。
其三,從信息化服務看,中國電信早在2004年就著手企業戰略轉型,從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轉型為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基于轉型的需要,中國電信推出很多社會信息化應用和行業信息化應用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系統集成和信息化服務方面的經驗,有著非常明顯的技術優勢、項目管理優勢和人才優勢。2004年開始開發的“全球眼”其實就是物聯網的一種應用,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城市安全監控、港口監控、網吧監控等數十個行業應用中,在全國160多個城市布放了30萬個監控點。
基于這幾點優勢,中國電信有信心也有勇氣按照國家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推動物聯網的發展。目前,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已經在無錫高新科技園落戶并開展了工作。中國電信還加入到CCSA標準組,參與傳感器通信標準的制定,并參加了“中國傳感(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的籌建工作。
在服務和應用上,中國電信將結合自身已有的產品,根據社會信息化需求發展和創新,逐步在“商務領航”、“我的E家”、“天翼”等品牌內填充與物聯網相關的內容,重點關注環保、農業、交通、能源、物流、城市管理等應用領域。
截至目前,中國電信開發的應用中已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例如在環境監控方面,中國電信在太湖邊布置了“全球眼”,實現了遠程監控太湖的水質變化情況;農業方面,在長沙農業大棚自動管理系統應用了物聯網技術,通過實時傳感采集、歷史數據存儲、智能分析與聯動控制功能,提供精準的科研實驗數據,達到高幅增產的目的,用信息化應用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交通方面,中國電信開發了“車管專家”,把GPS、導航、定位、車輛保修、車輛防盜等服務的功能集成在一起,利用物聯網的概念和技術實施車輛管理??梢灶A見,如果在中國電信現有的信息化行業應用項目中逐漸引入傳感器技術,就會形成更多新的物聯網服務和應用。
總之,物聯網無論對我們的國家還是企業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現在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未來能否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真正通過物聯網帶動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要靠國家、行業、企業等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持。中國電信在自身應用創新的同時,也愿與其他企業共同努力,高度關注物聯網發展動向,參與物聯網建設,分享物聯網成果,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產業鏈的合作共贏,為我國占領物聯網這一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