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今日話題  >  正文

央視《奮斗》之張向寧專訪:以創新為立身之本

作者:prnews
日期:2010-03-18 16:46:45
摘要:央視《奮斗》之張向寧專訪:以創新為立身之本
    北京 2010-03-18(中國商業電訊)--近日,中央電視臺知名訪談節目《奮斗》采訪了一批優秀青年企業家,例如亞信科技董事長丁健、萬邦集團董事長姚子忠、智立方集團董事長兼CEO楊石頭、慧聰網董事局主席郭凡生等。央視《奮斗》播出的這些名人故事,奮斗事跡鼓舞著也震撼著無數的有志青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天下互聯(www.tixa.com )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亦是中國萬網(www.net.cn )創始人,著名天使投資人張向寧先生,以下是根據節目訪談整理出的內容,講述了他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學生逐漸成長為優秀企業家的精彩歷程。 


    張向寧于1995年底創立“中國萬網”,成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創業家,并帶領公司發展成中國最大的企業服務互聯網集團。2000年底張向寧創立天下互聯,依托互聯網創造新商業價值,先后推出了網絡情報、中國商業電訊、窄告網、中國總機、傻目錄本地搜索、中國3G行業門戶等產品體系和子品牌,在網絡定向廣告、本地搜索領域、3G領域取得領先優勢。作為知名企業家張向寧是成功的“連環創業者”,獲得了“中國十大最活躍的天使投資人”、“中國十大新銳傳媒人物”、“科技之光優秀建設者”等系列榮譽。 

    一篇相對論論文獲得麻省理工邀請函 

    張向寧小時候特別喜歡自然科學,初中開始對UFO非常癡迷,訂了很多雜志去研究流體力學,甚至自己做了一些很像飛碟的飛行器。張向寧16歲進入大學,基于對自然科學的喜好,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他曾說:“我特別崇拜愛因斯坦, 想成為中國的愛因斯坦,北京師范大學有理論物理系與天文系,在全國范圍內非常知名,于是我就選擇進入了北師大。” 

    進入大學后,張向寧仍然執著于自己所喜好的科目,在求學期間他就相對論的相關問題寫了一篇論文。一次張向寧的父親把他所寫的這篇論文通過一個美國的朋友送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那里,這個教授看了以后非常喜歡,馬上就給張向寧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邀請信,邀請張向寧到麻省理工去讀書。 

    在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邀請函后,張向寧便開始著手辦理去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手續,在辦理手續的過程中,他的父親突然得了心肌梗塞,情況非常危險,他記得那一年父親正好60歲。 

    張向寧的哥哥當時在清華大學在讀五年級,非常忙碌,基本上沒有多少時間能夠去照顧父親,張向寧的媽媽身體也不是很好。因此,張向寧承擔起了照顧父親的責任,他想方設法為父親治病,當父親的身體情況好轉的時候,他卻已經與麻省理工學院失之交臂。“確實在照顧父親的時候我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我父親現在已經76歲,轉眼16年過去了,我想到這一點就會覺得非常滿足,因為我做了應該做的,并且認為是正確的事。”張向寧如此回憶那段經歷。 

    事實上,張向寧因為父親的生病而錯過了去麻省理工學院進修的機會,這對他來說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隨后不久就出現了另外一個機會,并且使張向寧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外貿公司的供職經歷 

    張向寧的父親認識一個公司老板正在招臨時翻譯,那是一個美籍華人開的五金公司,這個很偶然的機會讓張向寧到這個公司去當了個臨時翻譯。由于在公司中,張向寧與同事、客戶相處都很和諧,能力也很強,美籍華人老板非常賞識他,覺得張向寧人不錯,英文也好,也挺機靈,于是就決定讓他留在公司。張向寧一下子從臨時翻譯變成了公司的正式員工。 

    在工作中,張向寧表現出了與“老外”打交道的本領。他自己也說很善于與“老外”打交道,能練就這手本領還要歸功于他的父親。張向寧說:“父親由于工作原因經常會出席一些外事活動,他很喜歡帶著我,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老外,在這個過程中耳聞目染,慢慢就能夠比較自然地跟外國人打交道了。” 

    張向寧的英文雖然很好,但是他對外貿公司的五金產品的專業術語卻一概不知。為了熟悉公司產品與業務,張向寧用了一晚上便把所有術語都記住了。這樣的效率十分驚人,有人問張向寧是如何記住這么多繁瑣的術語英文單詞的,張向寧便這樣回答:“我覺得實際上每個人的才智相差不是特別多,關鍵看你能不能下決心,能不能難為自己。所謂人一生最大的敵人實際上就是自己。我在高考之前文科學得不好,比如政治,于是每到快要考試的時候我就默默跟自己說,我喜歡政治!我喜歡政治!我喜歡政治!馬上我的政治學分就變成全班第一名了。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騙騙自己實際上是在控制自己的心智。” 

    許多人都對張向寧的英語水平非常欽佩,他身邊的人時常向他討教學習英語的訣竅。張向寧透露了一個秘訣,那就是多唱英語歌曲。這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找到體會另外一種語言感覺的捷徑。同時張向寧還強調在采用這種辦法之前要首先接受它、喜歡它,這是前提。他曾說:“你要討厭一個東西就永遠都不會成為行家。” 

    在進入外貿公司后,公司的老板對張向寧的父親說,你把你的兒子放在我這個公司,我來負責把他培養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結果,張向寧當時就聽信了這個公司老板的豪言,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不久張向寧便給公司賺了十萬美元,而且他當時沒有利用這個企業的多少資源,也沒有讓公司墊付任何資金。他非常高興,滿懷希望地以為公司的老板應該能夠分給他10%作為獎勵,然而最后張向寧只拿到了一萬塊錢。十分之一的盼望變成了百分之一的現實,張向寧對這個結果非常失望。但他并沒有去找老板談,因為覺得既然已經是這樣,談也沒有太大意思。以后張向寧就離開了這個公司。 

    正因為這樣一個經歷,讓張向寧暗暗地下定了一個決心,就是將來一定要做一個好老板。“如果我做不了一個好老板,我不僅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跟隨著我的員工,同時我的事業也不可能做大。”張向寧這樣感悟。 

    從互聯網開始另類“愛因斯坦”之旅 

    從外貿公司出來后,張向寧開始尋找能夠取代少年時代成為愛因斯坦夢想的新志向,最終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互聯網。 

    在與張向寧的多次接觸中,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互聯網是一個足夠偉大的事業,值得我去奮斗、拼搏,我要用我全部的熱情、能力投入其中去創造一個偉大的互聯網世界。”與互聯網的牽手標志著張向寧真正志向的顯露。 

    1995年,張向寧開始投身互聯網行業,他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互聯網人,那一年他才二十二、三歲,應該說在第一代中國互聯網企業家當中,張向寧算是最年輕的。 

    那時候張向寧跟那些年齡比自己大的人一起去開與互聯網有關的各種研討會,沒有人把他當做一個企業家,而都把他當成了小孩子或者哪個公司的實習生。 

    張向寧坦言為此吃了不少虧,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比他大8歲的哥哥拉了過來。張向寧曾說:“應該感謝我的老大哥,當時我的年紀太小,閱歷也淺,履歷更是不夠,別人不買我的賬,那我只能去找我哥。最后,我哥不但讓我挖到了公司來一起創業,同時我還把我的父親也挖過來了。所以萬網這個公司最開始就形成了我們父子兵三個人的局面,一人三分之一的股份。” 

    有人曾提出疑問:當一個年輕的企業家開始雇很多比他年齡大的多,甚至是他長輩的人的時候他們應該怎么面對這些員工?張向寧的回答是:每個企業都應當制定符合企業發展的規章制度與管理制度,只要按制度辦事就容易多了。同時你還必須要證明你的實力比他強,這樣就能夠帶領他。 

    在剛剛涉足互聯網行業的時候,張向寧記得當時有一句話叫“仿造”。國際歌中曾經唱到“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共產主義就一定會實現”,而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人,張向寧當時也有這么一個口號:“全世界的計算機聯在一起,互聯網就一定會實現。” 

    張向寧看清了互聯網發展的大方向,當時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于是張向寧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他認為既然互聯網如此偉大,那么我們也要把世界上最偉大的事跟它進行結合。在當時的1996年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奧運會要在亞特蘭大召開,因此張向寧從96年初就決定要第一次把奧運會搬到互聯網上。 

    這件事張向寧做的不錯,當時他推出了一個名字叫《你好中國》的網站,網站的名字很大氣,有很多人來訪問。于是張向寧當時和《人民日報》還有《中國體育報》進行合作,他們派的記者到亞特蘭大,然后這些報社的記者就把從亞特蘭大第一線獲得的圖片、文字等內容都傳到這個網站上來。網站的這一舉動確實引起了很好的社會效果。但是,當做完了這件事以后,從財務上看張向寧發現公司的錢基本上快賠光了。于是他開始把通過外貿等其他生意掙的那些錢,全都投進他的互聯網公司。 

    張向寧很清楚,從公司的實際生存角度來講,是非常在乎盈利的。如果公司再不能找到一個好的盈利模式,那就沒法繼續干下去了。如果一場偉大的事業以中途夭折告終,那是一件更痛苦的事。一個偉大的事業在行進的過程中,發現它的市場認知度并不高,所以它的現金流回來的非常慢,這個時候是應該繼續堅持偉大的道路,還是選擇一條更現實的道路呢?張向寧當時便在面臨這樣的選擇。他坦言:“人的一輩子永遠活在這樣一個漩渦當中,就是理想和現實。沒有理想只有現實的話,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但是如果只有理想沒有現實的話,這個人就會很潦倒。有的時候就得多照顧現實,如果連立足的根本都沒有,又如何去發展理想呢?” 

    就是這個時候,張向寧開始對公司重新定位,要把現實放在更關鍵的位置。于是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怎么賺錢?實際上這個問題困擾著當時所有早期的互聯網公司。 

    最終張向寧與他的父親、哥哥一同找到了一條路。張向寧說:“我們發現我們要做的是企業互聯網,企業實際上對互聯網是有需求的,企業能夠通過互聯網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盈利能力、滿足對外擴張、對外宣傳的需要,而且最重要的是企業愿意掏錢。而從個人用戶這一群體來盈利是非常困難的,除了游戲這一條路別無他法。后來我們分析了企業的需求后,發現作為企業誰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名字丟給別人,企業好不容易培養起來一個商標、一個品牌,然后被別人拿走了會覺得很受傷。于是以這個為突破口,萬網就迅速地在企業互聯網這個市場里找到了一個新的模式,最終把市場做開了。” 

    萬網的客戶都是一些比較大型的客戶,比如海爾、海信、TCL、長虹、青島啤酒、同仁堂等,這樣的大型企業對自身品牌非常關注,去說服這樣的客戶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這就涉及到做生意的方式問題。張向寧的方式是:“你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產品能夠先被客戶接受,那么客戶接受了以后,對你的信任度就提高了,就從生人變成了熟人;然后通過第一次打交道,你也讓對方了解了你這個公司是很正規的、是很有信譽的,那么他就愿意進一步的跟你合作,做更多的事情。” 

    張向寧領導下的萬網通過域名敲開了無數企業的大門,開創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萬網的主要的服務內容是把一臺電腦分成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小的空間,然后把每一個空間通過技術、通過軟件虛擬成一個獨立的服務器,這樣一來就把成本極大地降低了。從這個角度來講萬網在整個中國互聯網界,被認為是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心求變 二次創業 

    2005年的時候萬網已經做的非常成功,擁有50萬家客戶。但是在這個時候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限。張向寧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互聯網沒有給用戶提供真正的、充分的價值。所以中國互聯網的泡沫破滅了,網絡公司的生存進入了寒冬。 

    然而張向寧發現,實際上互聯網的很多非常關鍵的價值,還沒有被挖掘到。雖然萬網在當時已經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公司。但張向寧覺得,如果把自己的那些更加深入的想法,裝到萬網去做的話一旦成功就是很大的成功;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失敗。 

    于是張向寧萌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離開萬網,二次創業。“IDG就經常教育我們,一個企業要避免家族化色彩太濃,這對企業發展是不利的。IDG給我們這個指引是正確的,我們這個公司應該向更正規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要脫離家族化的背景。”張向寧在談到為何離開萬網的時候這樣說,“因為我喜歡闖蕩,我有承受風險、接受更大挑戰的勇氣。”為了實現自己的更深層次的想法,張向寧離開了萬網,把萬網交給了他的老大哥,然后從零做起,創立了一個新的公司,那就是天下互聯。 

    創立天下互聯之初,張向寧就把微軟、谷歌這樣的大公司看成了競爭對手,他坦言:“我從一開始對天下互聯的定位,就是和這些大公司一起共舞。想要成為一個最成功的公司,不去挑戰那些現在最成功的公司,你怎么可能有機會呢?” 

    雖然勃勃野心,但是張向寧非常理智。他深知,作為一個新興公司,如果從正面戰場和一個現存的大公司競爭,是非常愚蠢、也是沒有任何機會的。那么出路在哪?張向寧認為,必須要比現存的公司看得更遠一些,這就是出路。“這非常依賴于企業領導者的眼光,能不能看到三年以后、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如果我能看到而大的公司沒看到,這就意味著我可以先入為主,可以比大的公司更早行動,提前占據新的戰場。到了那個時候,我就獲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等我把這個戰場成功占領下來之后,我就從一個攻擊者的角色,轉變成了邊攻擊邊防守的角色,我就必須要考慮,如何能夠保護已經建立起來的先發優勢。”這就是張向寧的求變策略,天下互聯正是在張向寧這種創新求變策略指引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張向寧的奮斗經歷中,能夠看到一個年輕企業家關于企業的思考、人生的思考,我們能夠發現,其實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后,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而這個夢想,有時候也會因為現實而做出調整。但這一點都不影響這個人成為一個偉大夢想的實踐者。夢想永遠在前方,它總是在吸引著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創造一個成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