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免費發行粵通卡 推廣不停車電子計費
委員調研粵通卡和ETC初裝費中的暴利
本報訊 (記者石善偉、李棟、李立志、黃茜、楊明、何道嵐、涂端玉、全杰)“粵通卡為什么不能像機頂盒一樣免費發行?像信用卡一樣消費后再結算?”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格林律師事務所律師高海生關注高速公路擁堵問題。他建議全面推行一卡通(粵通卡)不停車電子計費(簡稱ETC),以緩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在具體方案上,可以考慮免費發行粵通卡和電子標識,變預存付費為記賬付費,鼓勵車主使用粵通卡。
意義:
緩解擁堵 節能減排
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停車繳費,造成交通擁堵,是讓車主頭疼的老大難之一。根據車主的切身經驗,加上高海生調研得到的一組測算數據:平均來說,收費站人工收費一次耗時14秒,粵通卡刷卡繳費為5秒,ETC不到2秒。與普通車道相比,一條ETC車道相當于8條人工收費車道的通行能力,可以有效緩解收費站的擁堵狀況。
“全面推廣ETC,還有助于實現減少能耗,節能減排。”高海生援引數據,截至2010年12月,我省77條高速公路全部納入公路聯網收費網絡,聯網總里程達到4180公里,開通粵通卡不停車電子繳費(ETC)車道316條。粵通卡單月車流量已突破了1300萬次,全年有望突破1.5億次,但是總體水平仍落后于很多沿海發達省份,比如珠三角地區使用粵通卡繳費的比例僅為22%左右。
暴利:
售價竟是成本價3倍
“車主都有感覺,要使用ETC,至少有三個難點。”高海生介紹,首先難在辦理粵通卡和電子標識的初裝費高,車主不愿使用。目前,一張粵通卡售賣30元,ETC所需的車載電子標識售賣270元/臺。高海生調研發現,粵通卡成本只要幾元,電子標識成本也只幾十元,“一整套粵通卡和電子標識成本不超過100元,而現在的售價卻是成本價的3倍多,如此暴利,難怪車主怨聲載道。”
此外,粵通卡需要預存,車主不習慣,以及ETC技術上的問題,比如可能存在的重復計費、信號讀取不到或互相干擾等,都是推廣阻力。
建議一
像電視機機頂盒一樣免費發行
“數字電視機頂盒都免費了,粵通卡為什么不能?”高海生建議借鑒數字電視機頂盒模式,免費發行粵通卡和電子標識。在高海生看來,發行成本可以由高速公路業主承擔,可以用節省下的收費員工資來支付。除此之外,也可以由高速公路收費公司承擔,或者通過暫停一年“刷卡消費9.8折”的優惠,由車主承擔,實現多方共贏。
建議二
像信用卡一樣透支刷卡過路
粵通卡預存不方便,這也不符合大眾消費模式,也是ETC頻頻受阻的一個障礙。對此,高海生提出,可以考慮全面實施“先消費,后結算”繳費模式,取消粵通卡儲值卡,全面推行粵通卡記賬卡。或者參考信用卡,“邊消費,邊結算”,實現透支刷卡過路,車主還可以享受信用卡的積分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