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卡通”看城鄉統籌 “十二五”末有望實現社保一卡通

直播現場,嘉賓陳詩達(左)、魏明(中)解答市民和博友的提問
農村人什么時候能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同城同待遇”為什么這么難,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實現?
這些問題,都和一個詞有關:城鄉統籌。
昨天12:30至13:30,青年時報聯合新華網浙江頻道、FM93交通之聲推出的大型對話平臺“省兩會·市民議政廳”,聚焦了這個看上去很“遠”,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和你我切身相關的話題城鄉統籌。
2010年底,杭州、衢州、嘉興、紹興4城市啟動異地就醫“一卡通”,意味著一張社保卡“漫游”杭州灣的時代已經到來!但遺憾的是,由于“戶口”的問題,在出生、成長、受教育、就業、結婚等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很多方面,城鄉統籌并未全面覆蓋,這使得“同城同待遇”依舊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
“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這是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昨天舉行的第二場“省兩會·市民議政廳”,以“城鄉統籌”為主題,邀請參與“城鄉統籌”操作的政府官員、資深專家、熱心市民和網友,就城鄉統籌的難點、熱點,暢談自己的看法。
主要嘉賓
省政協委員、湖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湖州市委會主委、湖州市衛生局副局長 魏明
浙江省公共行政與人才人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詩達
焦點1一卡通
從“一卡通”看城鄉統籌難
“十二五”末有望實現社保一卡通
2010年底,浙江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一卡通”工程啟動,首批試點城市為衢州、嘉興、紹興與杭州。參加浙江省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員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在4個試點城市跨市就醫購藥,通過全省“一卡通”平臺實現異地直接聯網結算。
這意味著曾經“紹興市民到杭州醫院看病,需要先墊付醫藥費,再憑發票回紹興報銷”的狀況一去不返,如今在紹興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到杭州定點醫療機構看病,可以直接使用新社保卡刷卡付費買藥。雖然如今在四個試點城市跨市就醫能直接刷卡付費,但這四個城市的參保戶依舊不能享受相同醫保待遇。
從“醫保一卡通”的全省推廣中,我們隱約就能看到城鄉統籌相對的問題與障礙。
在魏明看來,雖然如今四個城市的醫保能實現一卡通,但要真正實現同城同待遇,甚至跨城同待遇,還要邁過兩道坎。“第一障礙是政策,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化結構,城市與農村各方面待遇差異很大,依據各自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各地區的醫療報銷比例也不同。”
第二個則是技術性問題。“浙江大部分地市有三重形式的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各地市三種醫保的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都不同,這樣四個城市有十二種方式。”魏明說,現在的設想是先把每個地市的三種醫保納為一種,然后通過這種醫保,來實現“全省醫療一卡通”。
魏明稱,樂觀的話,全省“社保一卡通”應該能在“十二五”末實現。
焦點2戶口
“農轉非”后又欲“非轉農”
關鍵是剝離戶口背后的權利差異
今年浙江省“兩會”期間,致公黨浙江省委提交了《立足三農,夯實基礎,加快推進我省農村城市化》的提案。提案指出,現在“農轉非”意愿下降,甚至出現“非轉農”熱潮,城里人把戶口遷到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
農村戶口牽扯的利益種種,讓曾經削尖腦袋往城市里鉆的人,想著法子把自己戶口再落回到農村里。“義烏最近出了一系列規定,對符合規定的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可將戶口遷回農村,當地的戶籍返鄉潮隨之而生。”陳詩達稱,如今的戶口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涉及到的社保、待遇以及其他保障都有所不同,這直接說明如今戶籍制度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
在陳詩達看來,我國二元社會的形成與戶籍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1958年,我們國家頒布實施了戶口等級條例,開始對人口自由流動實行政府管制。居民被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陳詩達稱,而此后的各種政策都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可以說建立了兩套“經濟和社會制度”,比如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和社保制度等,最終形成了“城鄉斷裂”的一種社會。“戶籍制度改革的緩慢,也必然會影響到城鄉統籌的進程。”
“但城鄉二元化發展到今天,城鄉統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戶口問題。”陳詩達說,如果不剝離戶口背后隱藏的身份差異和基本權利的不平等,不為城鄉均衡地提供基本服務,就不可能全面實現城鄉統籌。
“成都和重慶的全國城鄉統籌試點,我個人認為成都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農民進城入戶不以收回土地為條件,甚至是不附帶任何條件。”陳詩達說,這樣農民可以自由在城鎮職工社保和城鄉居民社保之間做選擇,這兩者的繳費比例不太一樣。“有人說,這樣農民進城就不再是光腳進城,而是穿衣進城了。”
焦點3變相圈地
城鄉統籌其實是變相征地?
應避免統地不統民的尷尬問題
“城鄉統籌”是否容易變味成“變相征地”?這個“尖銳”的質疑,在昨天被很多人提及。直播現場,市民代表程寅生問:從一些報道上看到,有專家稱這(城鄉統籌)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征地,這個現象應該怎么看?微博平臺上,也有很多網友在討論關于城鄉統籌是否屬于變相征地的話題。
“為避免這個問題,要做三方面的工作:避免各級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轉變政府的職能;城鄉統籌要協調發展,要把關注民生問題放在首位。”陳詩達說,城鄉統籌要避免“統地不統民”的尷尬,只有讓農民真正實現市民化,城鄉統籌才能健康發展。
“這種行為,肯定不屬于正確的統籌城鄉發展模式。我們現在所強調的就是城鄉一體化,主要是加快農村的發展,讓農民增收,縮小城鄉的差距。”魏明認為,城市化過程中應該有三點,即以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合理的規劃設置;在城市化過程中保護農民的利益。
魏明說:“加快城市化建設,包括小城鎮建設,在變市民的過程中,讓農民變成市民,不僅僅是土地變過來,而且還要有產業帶動。”
焦點4湖州模式
“最浙江”的農村城市化模式
湖州城鄉差距遠低于全省水平
六年前,浙江省湖州市舉辦城鄉統籌規劃高層論壇,開幕式上,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這個論壇之所以放在湖州,是因為湖州在城鄉統籌規劃和建設方面的工作已經先行一步而且富有成效。
近年來,湖州在探索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平衡的新路子中,積極推進城鄉六個“一體化”:空間布局一體化,產業分工一體化,服務功能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社會保障一體化,社會進步一體化。可以說,湖州市正在探索一條“最浙江”的農村城市化模式。
數據顯示:2010年,湖州城鄉居民的收入比為1.98∶1,浙江為2.4∶1,全國為3.3∶1。可見,湖州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遠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湖州是較早開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地方,目前為止,湖州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已在全省達成共識。”在魏明看來,一方面是錢包要厚實,要有經濟實力;另一方面,硬件服務也要“給力”,“比如醫療,要讓農村的醫療水平跟上城市的發展。”
在這幾年城鄉統籌建設中,湖州積累了很多經驗,魏明認為,值得推廣的主要集中在三塊基礎性工作:其一,大力推進效益農業,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加快增加農民的收入;其二,大力推進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其三,政策扶持下,讓大量城市的優質資源“入鄉”。
推進效益農業方面,湖州市與浙江大學合作“1381行動計劃”,通過三大平臺、八大工程與百個重大項目,來教農民賺錢,帶動農村致富。“湖州的農民,比周邊地市的農民富。城鄉差距自然也比周邊城市小。”
公共設施建設方面,湖州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公交,同時,水利設施、電力設施等方面也得到切實提升。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特別是醫療衛生方面,湖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社會資源方面,湖州有七百多個規范的社區服務站,全部是由政府補貼建成,農民在這里可以現場刷卡看病,這張卡在村里、鄉里、縣里甚至市級醫院都可以用。另外,湖州市政府、衛生局出臺政策,整合城市醫院定點資源,鼓勵技術好的醫生定期“進村坐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