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車載電子標簽系統使停車方便安全
北京市科委近日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綱要》中披露,北京市科普工作位居全國前列,全市公民科學素養達標率從1997年的4.0%、2002年的6.6%、2007年的9.2%上升到2010年的10.0%,遠高于全國3.27%的平均水平。北京市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普工作就是拉近科技與百姓的距離,讓科技成果服務大眾惠及民生,使得全體公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科學素養,在全國打出“北京科普”的氣勢。近日記者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東花市街道,近距離地體驗科技帶給居民的實惠便捷。
社區進車自由方便,無需等待,在東花市街道棗苑社區,一提起車輛管理所采用的多功能車載電子標簽系統,居民們都交口稱贊,“我非常滿意這項服務。”居民李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蹺起了大拇指。據他介紹,街道和社區事先將這個轄區內居民的機動車信息進行了采集,運用RFID技術制作成車載電子標簽,相當于給居民的車輛做了一個“身份證”,當貼有“身份證”的機動車出入社區時,有關信息便自動提交車輛管理系統,門禁自動開啟,“進出車庫時,我根本不必停車操作。”更讓居民滿意的是,這個系統還能自動計算車庫中剩余車位,停車場通過顯示屏幕提示車主各停車道的空位情況,居民不必費心查找就能知曉停車情況。“那臨時車輛怎么辦?”記者好奇地問,“給它們自動拍照并存檔,安全得很。”原來這個系統對未張貼電子標簽進入社區的車輛能進行自動拍照,現場形成一個嵌入電子標簽的臨時進出通行證,在車輛離開社區時還能自動顯示臨時停車費用,這些信息都可以自動保存下來,既省人工又安全可靠。
北京市科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北京像東城區東花市街道這樣的“社區服務科技應用示范區”在全市多個區縣都有分布,這些科技惠民項目的實施,讓居民生活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真正從科技發展中得到了實惠。
除積極創建科普社區外,北京市加大了科技場館的投入力度,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增中國科技館新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汽車博物館等13所科技類場館,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場館面積由“十五”末的20萬平方米增至31萬平方米,每萬人擁有科普場館展示面積177.8平方米,顯著高于全國每萬人18.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為了使科技場館的科普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北京市科委創造性地推出“百家科普基地對接百家科普社區活動”,組織各類科普基地積極與對接社區建立固定科普合作機制,不到一年時間,全市53家科普基地已成功對接28個街道的60家社區,共開展活動2800次,這些活動包括科普報告、科技專題展覽、科技競賽、放映科教電影錄像、舉辦科普培訓、發放科普讀物資料、制作科普展品展項等,參與人數達29萬余人,受到廣大群眾好評。有專家評介,“雙百對接”活動充分發揮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的主陣地作用,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科普資源的共享,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滿足了公眾的科普需求。
記者注意到,在剛剛發布的《北京市“十二五”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將繼續推進社區科普工作,開展創新型科普社區建設,打造百家“學習型、便利型、安全型、健康型、環保型”“五型”科普示范社區,構筑“社區15分鐘科普服務圈”,讓科技真正為居民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