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園區創新金融服務為中小企業“撐腰”
采訪張江集團總經理丁磊,這位從大企業走出來的園區“掌門人”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張江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正因為此,張江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把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化為具體的金融產品;建立有效的壞賬彌補機制,降低銀行壞賬風險和相應顧慮……這就讓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實,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個老問題,各級管理部門也一直呼吁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便利。但是,說歸說,做歸做,不少中小企業還是抱怨發展中遭遇“雪中送炭”者少、“錦上添花”者多。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期待更多的機制創新。
位于張江集電港的可多(上海)汽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為品牌汽車維修提供軟件和數據服務的小企業,創辦3年不斷做大,搬了5次“家”,一直靠自有資金發展。今年7月,當公司業務頗有起色之時,他們卻不敢接訂單。“項目前期需要大量調研,可是公司現金流有限,有時候連出差的人工費都支付不起,”總經理陳勇說。
困難之時,張江小額貸款公司拋出了“橄欖枝”,向他們提供了200萬元的循環貸款額度。有了這,陳勇說他們的膽子一下子大了,敢招人、敢接單。中秋節剛過,躊躇滿志的陳勇就帶上技術人員出差到柳工機械調研……
近日,記者在張江高科技園區蹲點調研,發現不僅小額貸款公司,商業銀行、擔保公司、投資機構眼下也紛紛將眼光投向張江。就在上月底,張江集團與多家銀行聯手推出5大金融產品,探索以投資和貸款互動的模式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是張江園區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科技金融服務方面的重大突破。
訂單換貸款
在張江高科技園區,6000多家注冊企業中80%以上是中小型企業,他們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識產權。“科技型企業比傳統企業更難接受傳統資本市場的服務。”張江小貸公司總經理朱衛中告訴記者,由于沒有固定資產用以質押,中小科技型企業很難打動銀行。在張江園區,每年都有10%的企業被淘汰。高科技企業雖然風險大,但機會更大。朱衛中說,張江小貸控制貸款風險的“法寶”就是走進企業了解其成長性。有時候,企業靠一張訂單就能換來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第一桶金”。
成立于2004年的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留學生創辦的企業,主要從事智能電網電表的芯片設計。自創立以來,公司幾乎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了先期的技術研發中。去年5月,當公司終于迎來了擴張發展的機遇——一張上千萬的訂單時,卻發現手頭拿不出第一批的備貨費用。
一籌莫展之際,他們拿著訂單找到了張江小貸。小貸公司立馬到企業調研,看到了彌亞微作為全國5家國家電網指定芯片提供商之一的巨大發展潛力,很快就批準了300萬元的貸款額度。靠著這筆貸款,彌亞微迅速周轉了資金,順利完成了這張1000多萬元的訂單,去年年底公司營業額一下子突破3000多萬元,今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1.5億元。
壞賬也合理
據了解,張江小貸公司成立近3年以來,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0億元,客戶近300家,壞賬率不到5‰。張江小貸董事長林賢培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有勇氣將錢借出去,是因為他們了解張江的企業;與銀行不同的是,小貸公司還允許有一定的“合理壞賬”存在。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需要試驗田,”林賢培說,今年張江集團和金融機構推出了全新的金融科技產品“投貸寶”,這是一個幫助中小企業對接銀行和風險投資機構的共享平臺。“投貸寶”建立了一個壞賬“風險池”,張江集團將部分盈利放入“風險池”中,借此對園區內中小企業的貸款作出“托底”承諾,降低銀行壞賬風險和相應的顧慮。據了解,首批匯入“風險池”的金額為1500萬元。
打通資本路
除了“投貸寶”,張江集團還與工行、交行等銀行合作推出“科技支行”、“未來星”、“啟明星”、“科靈通”4款科技金融產品。在總額為400億元的信貸支持中,工行上海市分行、交行上海市分行將向園區內擁有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具備良好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提供80億元融資支持。
“資本是創新的翅膀,是推動創新的最終力量。”張江集團總經理丁磊說,許多金融機構并不缺乏資金,而是缺乏通往中小型企業的渠道。既然銀行原本的評價體系很難為了中小型企業改變,那么張江園區就來搭建一個嫁接平臺,創新機制,打通這條資本之路。5大金融產品齊登場,將在張江匯聚起一股資本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