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教育:建立IC卡 讓經費用到流動適齡兒童身上
“醫療都能在全省范圍內實現共享,為什么教育不可以”
政協委員:效仿醫療建立教育IC卡讓經費有效用到流動適齡兒童身上
教育,一直都是兩會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城市,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民工子女的讀書問題,是各地政府仍在“探索”解決的問題之一。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既有助于促進實現教育公平,也有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人口流動不可逆轉的背景下,怎樣才能保證流動人口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呢?參與“兩會”的委員們有自己的“聲音”。
建立教育IC卡
讓國家下撥的教育經費,有效用到每位流動適齡兒童身上
“醫療都能在全省范圍內實現共享,為什么教育不可以。” 劉啟艷說,對于小學和初中的適齡兒童,國家每年都要下撥義務教育經費,在貴州省,一個兒童用平均每年600至700元。但是孩子如果隨父母轉至外地,這筆政府劃撥在戶籍地的義務教育經費就無法享受。
為什么不能像醫保一樣,建立一個賬戶,把這筆經費存入個人賬戶,今后孩子到哪里讀書,就可以直接劃卡。這樣既可以減輕生源流入地教育部門的“壓力”,也能減少學生家庭的資金“壓力”。
“民辦學校沒有國家經費的支柱,為了續存,只得向學生收取學費。”劉啟艷認為,盡管每年貴陽市政府都會向流動人口適齡兒童發放一定金額的補助,但這畢竟是救急的,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他們學費的“壓力”。
在我國現行二元教育體制下,流動兒童脫離了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在城市又缺乏戶籍的合法身份,屬于游離于城鄉之外的第三級人群,最為弱勢。要體現教育公平,應該把流動兒童首先納入城市免費義務教育框架內優先解決。
劉啟艷建議,這樣的制度應該在《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這樣才能使國家下撥的教育經費有效地用到每位孩子身上。在我省農村,經常都會有這樣的情況,山村里建了校舍,但是真正在這里讀書的孩子只有幾十人,大多孩子都跟隨父母到外地去了。
若使用教育IC卡
孩子既不用繳這么多學雜費,學校也能保證續存經費不短缺
雷應林是興國學校的校長,正在忙著建校舍。由于原來租借的校舍合同到期,他不得不將100多名學生先轉移到一套民房中,學生操場只有“巴掌大”,僅夠一輛轎車調個頭,而每天下課后,這就是學生們的活動場地。
這里差不多有10名教師,都擠在一間辦公室里。他們既要教語文、又要教音樂,有的既教數學,還兼作體育老師。兩名英語老師,要“勝任”一至六年級全部的英語課程。
“沒有錢,我們的老師幾乎都是全能。”雷應林坦言,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家庭都不富裕,但是不收學費,學校肯定不能生存下去。因為他們學校不享受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如果每個孩子都能用上教育“IC”卡的話,孩子既不用繳納這么多學雜費,學校也能保證續存的經費不短缺。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