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邦科技:電梯安全保障不再是看不見的“黑箱”
近兩年,“電梯驚魂事件”頻繁上演,“觸目驚心”的傷亡數據,不斷牽動著大眾神經,社會影響較大。國家及地方紛紛出臺了相關文件,其中國家質檢總局于1月20日公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交通領域電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對于地鐵、車站、機場等公共交通領域的電梯,運營單位每天開啟時須試運轉,至少每15天要維保一次。
“電梯維保監管力度不夠”這是電梯事故高發的毒瘤,也是普遍共識。如何實現有效監管整治電梯行業亂象是監管部門頭疼不已的難題。電梯監管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力度,更需要全民監督。如今,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已成功實現電梯在安全監管上質的突破。長春鳳凰惠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制的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揭開電梯監管的神秘面紗,讓電梯安全保障人人都能看得見。
電梯事故讓市民患上“電梯恐懼癥”
1月29日新年伊始,便頻傳電梯事故報道:
北京西單新一代商場里,一名9歲南孩被夾在自動扶梯扶手和樓板夾角處,當場死亡;杭州市下城綠洲花園小區一周之內發生了兩起由電梯運營故障造成的事故:先是一名突發急病的王姓老太因為電梯多次被卡但耽誤治療時機最終撒手人寰,僅接著鄰近一棟樓房的楊姓夫婦懷抱愛女在電梯內遭遇急墜和急停,8個月大女嬰脫手飛出頭部著地。
電梯,這一便民的交通工具,如今卻演變成為殺人兇器,這絕非偶然。回顧2011年:7月5日9時36分,北京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扶梯突然逆行,致一名13歲男孩死亡,30人受傷。7月9日,杭州萬象城一名5歲男孩穿的洞洞鞋被自動扶梯夾住,男孩的兩根手指被扶梯當場夾斷;7月11日,上海地鐵3號線曹楊路站一部電梯在運行過程中突然停止工作,所幸無人受傷;7月23日8時13分左右,武漢暨濟商城5號樓9樓的高女士乘電梯下樓,在到達7樓后電梯突然失控下墜,到5樓停止,14名群眾在受困一小時后被消防官兵救出;7月29日,在海寧市海昌凱利大酒店,10多名乘客被困電梯內近20分鐘;8月3日9時30分許,新疆烏魯木齊一在建高層施工電梯27樓墜落,3人當場死亡;8月5日上午9時許,廣州一商城電梯出故障致近30人被困在電梯內長達半個小時;8月6日上午,濟南一小區李女士困在電梯中約15分鐘;8月6日上海浦東一工地發生事故,5名工人在安裝貨梯時,轎廂突然墜落,造成2死2重傷;8月9日,蘇州一樓盤工地的26層高樓電梯也突然急速下墜,致一人死亡……
“上上下下的享受”是一則風靡一時的經典電梯廣告詞。可是,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乘坐電梯不僅很難稱為“享受”,稱作“提心吊膽”或許更為恰當,人們開始以一種“忐忑”的心情來審視身邊的電梯。在一則則血淋淋的新聞事實面前,民眾加強安全意識當然是必要的,但乘坐電梯全靠“自我保護”,恐怕遠遠不夠。
電梯監管走向物聯網是大勢所趨
“目前電梯監管存在很大問題,” 國家質檢總局事故調查處理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吳旭正指出,“一方面缺乏完善的信息采集和錄入系統,造成動態監管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缺乏新技術的應用,業務流程過于繁瑣,信息資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沒有保證。再者,維保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急需新技術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據統計,我國電梯保有量已接近170萬臺,每年新梯銷售量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速度,可以推測,未來我國電梯市場相當龐大。一般來說,電梯使用15年后,將進入到“中老年期”,電梯安全故障發生率就會增加,伴隨而來的是電梯安全管理難度也會隨之提高,但承擔電梯設備檢驗任務的檢驗人員數量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這就造成了設備數量龐大與檢驗人員數量不足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基本上在全國各地檢驗機構都存在,而且電梯檢驗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需要培訓較長一段時間才能上崗,使得檢驗工作量大與人員匱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顯。
“要解決這些矛盾,采用物聯網技術對電梯進行安全監管將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未來電梯安全監管發展的必然趨勢。” 吳旭正表示。
作為一項新技術,物聯網在電梯監管中已經悄然盛行。北京、天津、無錫、上海、重慶、廈門、南京等市已先后開展物聯網電梯試點工作。“物聯網是電梯安全的一次技術革命,電梯物聯網是北京在公共安全領域確立的10個物聯網運用項目之一,計劃年底完成。東城區試點后,未來還將在全市住宅區、商業區等場所推廣。”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處長李亮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所謂物聯網,就是通過RFID(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梯物聯網就是通過運用物聯網的科技手段,搭建電梯信息監測平臺,實行對電梯的全面監控,包括安全信息的收集、監控、對電梯事故進行預警報警、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理等。
惠邦科技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 人人能當“電梯醫生”
長春鳳凰惠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最新研制的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不僅可以從技術上實現對電梯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還可以突破監管限制,實現全民透明監管。
“電梯的檢修維護,是一個看不見的良心活兒,雖然國家有明確規定,電梯等特種設備,必須每年進行一次檢測,每半個月進行一次維保,但由于無法做到實時動態監管,硬性要求實際上往往被柔性處理,日常維護變成“走馬觀花”,但犧牲的很可能是公共安全,所以就需要技術上的監管”惠邦科技的技術研發人員接著為記者介紹說,“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維保如同電梯一樣是一個看不見的‘黑箱子’。我們研發這套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的宗旨,一方面是實現實時監管電梯運行狀態,在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做到全局一盤棋,把突發電梯困人的時間縮到最短,最大限度控制了電梯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建立電梯公共安全服務平臺,能追溯每次檢測維護記錄,老百姓只要通過手機將電梯編號發送短信或登錄相關網址,即可診斷出該電梯是否帶病運行,只有這樣,以往看不見的安全功夫才能看得見、能監督。從根本上消除心理隱患,讓人們免于對周圍生活環境的恐懼。”
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可以對電梯全生命周期進行溯源管理,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安全隱患。安裝了這套系統的電梯,就等于給自己上了一個“身份證”,從“出生”到每一次“體檢”都將記錄在案。監管部門,可通過“千里眼”,實時掌握該部電梯的“健康”狀況,當異常情況發生時,會變成預警信號,以便“120”及時趕到并制止病情蔓延。而每一位電梯使用者,也會變身為“醫生”,用手機向指定號碼發送電梯編號,就可獲得相關信息。該部電梯“就診史”及目前“是否帶病運行”便可立刻呈現,人人都能隨時隨地診斷電梯安全情況,并監督其“及時治病”。
長春鳳凰惠邦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指出,“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的建立和運行,可以使電梯管理部門隨時掌握全區電梯的實時運行狀態。在發生電梯故障時,一方面,可以提高電梯運行故障的反應速度,縮短被困人員的救助時間;另一方面,通過對電梯運行記錄數據的分析和統計,可以準確掌握電梯運行中出現故障的類型和發生概率,幫助分析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為電梯的日常維護和保養提供直接數據支持,提高維保的針對性,降低維保成本;再者,可以幫助查找事故原因,并作為政府部門行政監督管理的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透明監管,維保工作不再是看不見的‘黑箱’。”
惠邦科技RFID電梯安全監管系統,有效解決了目前電梯市場存在的監管難問題,為解決人少、點多、面廣的電梯安全隱患監管工作開辟了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