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概念火爆 培訓機構順勢撈金
繼公務員考試輔導班、職稱保過班、英語培訓班之后,物聯網培訓班也日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從產業角度看,隨著溫總理無錫發出建設“感知中國中心”的指示后,物聯網一詞開始頻頻亮相報紙、電視,也成為了各類高峰論壇、會議“逢會必談”的熱門話題。加之工信部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的出臺,物聯網產業儼然成為大多數人眼中的“大蛋糕”。
從市場動態方面觀察,全國各地學習物聯網知識的人越來越多,年齡從20歲~50多歲不等,身份多樣,有教授、在校學生、應屆畢業生、企業家、政府人員等不限。許多物聯網產業聯盟組織、物聯網媒體、物聯網企業以及傳統培訓機構都開設了物聯網培訓課程,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至少一個培訓班開班。
顯然,行業前景樂觀、市場緊隨商機。培訓市場一片活躍的身影,大家的目的又是為什么呢?
據調查,選擇培訓的學員,目的大至有三:
1、了解產業動態
物聯網市場龐大,企業家、風險資本家等都競相觀望,努力尋找這個產業蘊藏的商機。而政府人員也積極了解,思考如何將物聯網打造成為本地高科技產業的組成部分。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關于物聯網的信息、資訊異常豐富,但豐富中也凸顯紛亂復雜,各類物聯網學說相互矛盾,將物聯網真相遮蓋在重重迷霧背后。
培訓或許是大家認為的一種捷徑,但筆者認為,不成體系的市場需要更多的實踐磨礪,雖說培訓對信息的篩選有相對的幫助,但對個體上什么有用什么無用,一刀切必然存在其弊端。
2、積累人脈
人脈是個熱詞,近幾年各路人士都意識到在這個協作的社會,人脈是成功的前提。培訓是個機緣,它讓陌生的彼此,懷著最謙虛的心態相互學習、認知,這種學生時代才有的純真難能可貴。
筆者認為,人脈是一個自然積累的過程,它需要的不僅僅是你的目的,還需要彼此真誠以對,時日才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如果為了認識他人而不加選擇的去參加培訓、去做一些與你無關且沒興趣的事情,如此的人脈頂多只算有過的“面緣”。
3、打上物聯網人才標簽
教育部先后出臺了教高[2010]7號和教高[2011]4號文件,在全國59所高校開設了64個物聯網相關專業,但4-5年的修學年限使得科班出身的物聯網人才至少2014年才能服務于產業。幾年的市場空白,使有物聯網產業從業經驗的人成為了稀缺資源,參加培訓班,快速吸取行業經驗,成為搶手人才是部分參加培訓人員的主要原因。
筆者認為,物聯網行業膨脹速度過快,人才緊缺,面對市場機會召喚愿意主動自我更新知識體系的人,思路清晰眼光可嘉,但是,培訓畢竟是一個短期的方法論的過程,真正的學習之道乃: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