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瞄準需求 科學布局院地合作
“溫州市領導很有眼光,他們非常清楚科技對于經濟轉型的引領作用,在與中科院進行深度合作上表現出強烈的愿望。”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以下簡稱“上海分院”)常務副院長朱志遠說。
“我們在溫州打造新模式,由寧波工業技術研究院和溫州醫學院,在溫州合作建設中國科學院溫州生物材料與醫藥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促使溫州當地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從原來生產服裝、鞋襪等傳統行業向該產業方向轉移。”他說。
此次中科院選擇搭建生物產業平臺的地方非常特殊,溫州經濟的特征是民營力量極強,同時傳統產業也不弱。全球金融危機對溫州造成了沖擊,溫州地方政府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科技對地方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重要性。
朱志遠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認為,要讓科技發揮作用,應圍繞地方發展主題,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科技基礎和產學研平臺,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的轉型與發展。2012年,中國科學院在推進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院地合作工作中,要保持布局的延續性,做出實實在在的工作。”
“我行我素”,結合地方需求促發展
“院地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負責院地合作工作已有六七年時間的朱志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家拿出4萬億元拉動國內經濟增長。但是從企業的內生增長而言,我們還是遇到了不少問題。”如長三角部分地區的光伏行業遭遇出口危機等。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國家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作為中科院派駐此區域的機構,上海分院必須思考科技如何與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長三角地區正在貫徹中央部署實施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科學院對于地方經濟發展又能做些什么。”他說。
“上海是國際性大都市,其工業部門和力量都非常強。因此,我們要找到與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結合點,更多地與上海未來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結合。”朱志遠說。
上海分院據此與上海市強強聯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智能電網,以及智慧城市、物聯網應用平臺等,都是上海分院助推上海市未來產業發展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1年,上海分院著力加強和完善轉移轉化平臺建設。如籌建中的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
該園坐落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內,根據上海城市發展戰略,結合上海現代制造業、信息化提升產業能級、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聚焦健康上海、生態上海、精品上海和數字上海,凝練學科行業,構建平臺,服務于上海的經濟社會,支撐產業發展。
另外,籌建中的上海高等研究院也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目前,高研院產業化項目——城市生活垃圾封閉式低溫缺氧熱解炭化技術示范項目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朱志遠說。
他說:“該項目解決了城市的垃圾處理問題,又能將處理過程中排放的熱能回用,排放出的二惡英標準遠遠低于國家標準。這是一個很好的節能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示范。該項目帶動的產業崛起后,將帶動相關裝備工業的轉型調整。”
上海市發展智能電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實施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舉措。上海將努力成為智能電網功能應用示范基地、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和主要裝備制造基地,將形成有競爭力的智能電網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左右。
2010年7月,上海電氣集團公司、上海市電力公司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共同簽署了《關于推進鈉硫電池產業化的合作意向書》,并于2011年10月三方組建了公司,推進產業化進程。
此外,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利用無線傳感、應用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圍繞特大型城市未來的智慧城市,構建了上海物聯網平臺,亦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支持。
“圍繞上海的發展,根據上海的需求,科學院的技術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朱志遠強調。
“雕蟲小技”,提升民企科技活力
2月9日,以“創新與未來”為主題的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成果展在上海科技館開幕。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神光裝置、空間激光等科普內容在成果展上展出。
神光裝置、空間激光等技術用科技的語言向人們描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持續不斷的基礎研究為高科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實際推廣院地合作工作中,各類高科技成果更是成為民營力量活躍區域的創新引擎。
“如浙江與福建兩省,民營經濟活力旺盛。”朱志遠對本報記者說,“地方經濟要轉型,科學院應當提供科技支撐。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他們更注重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將應用性強的技術進行轉移和轉化。”
福建省的制鞋行業發達。過去,鞋子制作過程中使用到的膠水,不少會發出刺鼻異味,且含有有毒物質,對人體造成危害。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開發了環保鞋用膠——水性聚氨酯鞋用膠,不含任何對人體有害物質。
“在當地制鞋企業中水性膠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同時該項目已產業化,除了在制鞋行業應用外,涂料等行業也可添加應用。”朱志遠說。
他將一些科研價值鏈上處于后端的技術喻為“雕蟲小技”。正是一個又一個“雕蟲小技”找到與民營企業的結合點,不斷積累,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源泉。
創新模式,提升院地合作成功率
“在院地合作的整個過程中,涉及各種要素的集聚,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探討。”朱志遠感慨道。
長三角地區人才豐富,民營企業力量強大也非常活躍。對于科技投入,這些民企相對而言也算“大方”。
但是,朱志遠說:“讓企業拿出‘真金白銀’投入研發,并不容易。在成果轉移和轉化的過程中,真正好的技術,特別是能被企業接受的技術,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進行技術改進,進而進行產業化的。”
那怎么才能將轉移轉化做好?
關鍵就在于建立合適的模式,解決了科研人員的身份和權益歸屬。“將科研人員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捆綁起來。在中科院嘉興技術轉化中心就有很多鮮活的例子。”
在嘉興,通過雙向利益的捆綁,科研人員一方面著力于將技術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在科學院的鼓勵下,科研人員也能自己拿出錢投入到技術轉化當中。
“科研人員投入資金,能夠讓合作企業感到極大的信心,分擔了企業的風險;技術轉移轉化獲得成功,那便是經濟與社會效益兩豐收。這更是民營企業樂于看到的合作方式。”
根據中科院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科院嘉興技術轉化中心為嘉興和浙江貢獻成果轉化產值116億元,名列中科院布點在全國26個技術轉化中心第一。連續3年以每年轉化項目超過100個、轉化成效全國第一,獲中科院每年唯一的院地合作一等獎。其被稱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嘉興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