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觀企:移動支付市場需要“鯰魚”
缺乏競爭活力的行業猶如一團死水,要解開移動支付發展的桎梏,需在市場放進一條“鯰魚”。但問題是,中國銀聯、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企業,它們愿意放“鯰魚”進來嗎?
7月16日的深夜,世界貿易組織(WTO)專家組對持續了16個月的美訴中國電子支付壟斷案做出初裁,認定銀聯在人民幣計價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壟斷,違反了WTO相關規則。
站在這樁“中美第一樁有關金融服務業的跨國爭端”背后的,一方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聯盟組織——VISA,一方是中國銀聯。爭端的誘因無非是前者進軍中國市場不利,將后者認定為罪魁禍首,一心想搬開這塊“絆腳石”。
目前來看,VISA和銀聯均輸贏參半。雖然專家組認定:“中國銀聯強制要求所有在國內發行的支付卡加入銀聯網絡并附帶其標識,以及強迫所有支付終端使用銀聯網絡的做法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定”,不過,專家稱WTO的裁決并不否定行政審批的權力,也就是說,即使我國會依照WTO的裁決在國內就有問題的部分做出相應修改,但這也未必就意味著VISA進入中國市場的愿望就能得以償現。因為選擇權最終還是在中國用戶手里。
而銀聯方面也必須做出反思。盡管專家組駁回了美方對中國銀聯壟斷地位的指控,但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中國銀聯應該反思自身市場開放的問題,尤其是其在國內市場是否太過“強勢”。
眾所周知,在電子支付領域,銀聯作為銀行的“本家”,無論是在規模、渠道,還是資金、安全方面,都憑借著先天優勢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推進,銀聯的這些優勢也在移動支付領域得到了體現。
其實,移動支付在中國興起也就一兩年的時間,但這絲毫不妨礙它的擴張能力。“2011年的移動支付市場交易額達到742億元,使用用戶達1.87億”——數字生猛。當然,來分蛋糕的玩家也不少,有銀行、銀聯等金融機構,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還有支付寶、財付通、拉卡拉等分布在線上、線下的第三方支付商。在這三大兵團里,銀聯和銀行當仁不讓地擁有話語權,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商則更像一個站在蛋糕店櫥外的孩童——乖乖聽話,和銀行搞好關系,說不定能分點羹。
移動支付畢竟是一塊正待開發的新地,即使強大如銀聯,也無法將這個產業完全捏在手里。在尚未成熟的新領域引進一條“鯰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這個領域的活力和潛力。關鍵問題是,有人愿意放“鯰魚”進來嗎?
這牽扯到不同利益集團間的博弈。就以業內關注最多的移動支付國標之爭來說:目前,國內有兩種不同的移動支付方案:一種是基于13.56MHz的非接觸技術的NFC、SIM-pass終端技術方案,獲得了銀聯的支持;另一類是由中國移動主導的2.4GHz方案。
如果使用獲銀聯支持的13.56MHz支付方案,就意味著中國移動要放棄長期以來投入了巨資的2.4GHz,其基站等一系列后臺設備也要替換掉,成本巨大;若使用2.4GHz,銀聯現有的大部分POS終端機就面臨著重新更換的命運,這也是一件挺傷神的事。而銀聯更擔心的是,移動金融和支付業務已經是大勢所趨,如果失去移動支付的規則制定權,未來在移動金融領域再想呼風喚雨就沒那么容易了。
行業標準久懸不下,讓投資移動支付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賭博,因為一臺移動支付終端機投入較大,一旦押錯寶就損失巨大。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產業鏈上的各方雖然對移動支付蠢蠢欲動,但真正愿意花錢投資基礎設施的卻寥寥無幾。
很顯然,各集團為利益久爭不下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桎梏。此時,必須認識到:缺乏競爭活力的行業猶如一團死水,要解開移動支付發展的制肋,需做好放進一條“鯰魚”,犧牲一部分利益的準備。而這個關于市場開放的命題,不應僅僅是銀聯一個人該思索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