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看好智能電視市場:讓觀眾重回客廳
“我們正在關注智能電視里整個上下游的企業,當然也包括硬件制造商。”一位長期關注數字新媒體的知名機構投資人告訴南都記者,別看智能電視的塊頭比手機大,但技術門檻比手機低,制造成本不會增加很多,毛利率卻高,“我們既看制造商,也看做硬件+系統的公司,具體公司不能透露。”
童士豪最近剛把家裝修完,正在考慮入手智能電視。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他已經看中了一款。
童士豪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啟明創投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作為一名投資過小米手機、凡客誠品、一嗨租車等的明星投資人來說,事實上他對南都記者說,自己也看好智能電視這個新興市場。
硬件、操作系統、視頻、應用程序……如果說傳統是“用電視”,毫無疑問,智能電視進入了“玩電視”時代。智能電視之前,智能手機已經打造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商業范本,其中所帶來的投資機會讓眾多投資商前仆后繼。同時,很多人把智能電視的商業路徑類比為智能手機的軌跡,二者都是“平臺+內容、應用+硬件”。在投資機會上,也很自然將智能手機的落點“平移”到了智能電視上,這種參照成立嗎?
讓觀眾重回客廳?
智能電視推出以前,電視的升級換代多體現在占據其制造成本50%以上的顯示屏幕上,從CRT到等離子再到LED、3D電視一路演進,目標是高清、亮麗。隨著智能電視時代的到來,電視的功能定位出現實質性變化,網絡功能、應用軟件功能的加入,打破了較為封閉的傳統電視產業鏈。
經過多年品牌和渠道經營,老牌電視制造商在智能電視時代,“江湖地位”依然穩固,電視制造環節的新進入者,甚至像聯想、谷歌等IT巨頭也難以撬開TCL、海信、創維等廠商所主導的國內電視市場。
為什么大家都愿意推智能電視?一是虧損壓力,二是利益誘惑。
南都記者多方采訪到,幾乎所有面板企業和垂直一體化電視廠商近年來都發生嚴重虧損。索尼、松下、夏普等主要液晶面板提供商的2011年財報顯示,3家“倒霉蛋”虧損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00億美元。
同時,智能電視的硬件成本并無明顯增加且終端售價定得更高,毛利率卻較之LED電視高出30%左右。
即使不是“圈內人”的樂視網,看到了互聯網對收視率的沖擊,也推出云視頻智能機,曲線進入智能電視領域。樂視副總裁梁軍告訴南都記者,“我們這一代人,過去的十幾年就是這么一個過程,從回家開電視到回家開電腦。”由于互聯網視頻內容豐富,一部分用戶逐漸放棄電視,導致電視收視率大幅下滑。
或許,讓觀眾重回客廳,智能電視不失為一個辦法。
事實上,政策面亦有利好。其中,以去年11月發布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為轉折點,廣電總局對接入互聯網內容的智能電視的態度從“單純監管”轉向“鼓勵運營”。
這意味著,視頻網站得以進軍電視產業,智能電視讓觀眾看到傳統節目渠道之外的更多內容。當然,前提條件是須接入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牌照的CNTV、百視通、華數、南方傳媒等7家集成播控平臺,以達到管控視頻內容的目的。
“他們(CNTV)擁有我們服務器超級用戶權限,如果內容有任何問題,他喀嚓一下就停了,這是廣電(總局)的要求,”梁軍說。
等待AppleTV的表現
很多人把智能電視的商業路徑類比為智能手機的軌跡,二者都是“平臺+內容、應用+硬件”。在投資機會上,也很自然將智能手機的落點“平移”到了智能電視上。
在南都記者采訪的幾位投資人看來,這種參照是成立的。當然,也有不同聲音,比如思偉投資合伙人崔麟有不同的看法。
“這要看你是否把電視最終看成互聯網媒體。有些人覺得這是不用考慮的問題,我不完全這樣認為。”他對南都記者說,手機已經是不爭的互聯網媒體,如果電視也走這條路,確有它的合理之處,但即使在今天網路無處不在的美國和韓國,接入互聯網的電視還是非常有限。
無論看法是否相同,智能電視可能蘊藏的投資機會,顯然已引起了眾多投資人的關注。
依照智能手機的典范蘋果成功的秘密在于“把最好的軟件裝在最好的硬件里”類推,智能電視里的硬件和軟件操作系統,會是投資人青睞的頭啖湯么?
上個月,東方證券出了一份關于智能電視的研究報告,其中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投資者在智能電視產業鏈前期應該重點關注具有品牌優勢的機頂盒廠商和一體機廠商,以及具有技術優勢或成本優勢的核心零配件廠商。
這個觀點不是沒有支撐的。
“我們正在關注智能電視里整個上下游的企業,當然也包括硬件制造商。”一位長期關注數字新媒體的知名機構投資人告訴南都記者,別看智能電視的塊頭比手機大,但技術門檻比手機低,制造成本不會增加很多,毛利率卻高,“我們既看制造商,也看做硬件+系統的公司,具體公司不能透露。”
不過,他不否認尷尬的現狀。“肯定不如預想的那么快,至少比智能手機要慢很多。”他說,智能電視里雖然有品牌做得不錯,仍缺乏一家強有力的品牌商能像手機里的蘋果一樣改變一條產業鏈。
當然,如火如荼的制造端不是唯一戰場。從蘋果、谷歌等巨頭的策略來看,操作系統才是這一產業鏈的核心。童士豪更關心的就是智能電視操作系統。
“現在有專門團隊在做設計,制造可以外包,手機、電腦都是這么干的。智能電視也不例外,生產制造不是問題,機頂盒都越來越小而兼容。”童士豪說,現在大多智能電視搭載的是安卓系統,有的還做了只針對自己產品的操作系統,不過都有點各自為陣的意味。比如,安卓主要是為手機研發的,并沒有針對電視機的特定程序,制造商們如果只呆在自己的操作系統玩,整個市場肯定玩不轉。
童士豪沒有明示操作系統的投資點,但認為未來一定會出現打破界限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比如安卓或蘋果IOS進來做,或者出現另一個第三方來整合。”其中,他尤其看好未來可能推智能電視的蘋果的表現,要是蘋果不能做出清晰的商業路徑,這個產業能做出來估計很難。
天使投資人楊寧的看法與童士豪有相同之處。
雖然“沒有好的智能電視產品出來,還存在牌照問題、管理權、版權問題等,如果廣告上不來的話,盈利模式也不是很成熟,”楊寧不看好當前的智能電視產業,但覺得用戶需求旺盛的話,其他問題都可以解決。他在觀望將要推出的蘋果智能電視,對市場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不看好不代表將來也不看好。”
APP的錢途
應用程序似乎是智能電視里一個“顯然”的投資點。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相較于已經成熟的智能手機應用商店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多達數十萬的應用程序,國內眾多智能電視平臺上的應用程序僅為幾十個,應用程序數量最多的海信也僅有將近150個,創維有不到50個,TCL甚至還不到30個。
除了應用數量少以外,應用程序的質量也不高,多為將智能手機上的熱門應用移植到智能電視上,“消費者把智能電視買回家,使用其中的應用功能的很少。有多少人用它上網呢,那么家里的電腦是干什么用的呢?”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認為,問題出在這些應用沒有獨特性,“不是很成熟”。
目前,智能電視應用程序的開發主力是海信、TCL、樂視等,很少有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參與進來。其中,樂視自己開發出免費公開課、嬰幼兒早教、音樂等需求較為明顯的應用程序。海信還斥資千萬專門舉辦了一個“海信智能電視應用大賽”,入圍開發者還將參與后期分成,同時可能有專項開發基金和風投選擇。盡管參與方很努力,但智能電視在應用服務上的捉襟見肘可見一斑。
“針對電視的APP應用,肯定不是把手機上的一‘移’了之。”童士豪說,當iPad出來以后,大家都在想它和iPhone到底有什么不同,難道只是屏幕大了?實際上僅APP來說就有區別,二者的分辨率不同,比如最經典的切水果游戲,針對不同屏幕的APP設計就不相同。再加上手機是個性化工具,電視要適合全家人觀賞使用,對APP的要求更高一籌。從這些“前提”來說,盡管很難預測哪個類別的APP更適合電視,“但從基礎應用開始做應該是切入口,比如錄播、訂閱等。”
此外,對比手機和電腦,智能電視擁有屏幕更大、音效更好、占據客廳主要位置等優勢,這些特性決定了智能電視可能在大型互動游戲、視頻通話、網絡教學以及一些工具型應用,具有讓用戶獲得超越智能手機和電腦的用戶體驗的潛力。
雖然智能電視的殺手級應用程序還未產生,然而隨著智能電視的逐漸普及和用戶數目的增長,在智能手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用戶、操作系統、應用商店和程序開發者產業鏈很可能會在智能電視領域出現。楊寧說,在他的“創業門診”上已經有看到針對智能電視進行應用開發的項目出現。
視頻里的機會
寬帶速度慢、電腦屏幕小等因素,電腦看視頻的體驗并不好。智能電視讓用戶既能收看到與互聯網媲美的海量視頻內容,而不僅僅限于電視臺提供的內容。同時視聽體驗升級,用戶可以坐在沙發上或者躺在床上,觀看大屏幕、高清的視頻內容。
視頻內容提供商,被視為智能電視一大淘金地。
樂視網先行一步,推出了云視頻智能機。
“之前,用戶為了獲得更多信息,從電視轉到電腦。現在,用戶為更好的體驗,一部分人又會從電腦轉到電視。電腦依然會用來獲取大量文字、視頻信息,但在電視上,用戶能夠更好地體驗到音質、畫質,得到視聽享受,這超越了僅僅獲得資訊的過程”。梁軍據此相信,提供海量視頻內容的智能機頂盒產品,擁有廣闊市場前景,“幾千萬臺的市場,擁有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就幾十萬臺,這個市場挺大的。”
看到這塊蛋糕的不止樂視網。優朋普樂、愛奇藝等國內眾多公司已經在智能電視市場撒網,把積累的視頻資源分流到了電視端。PPTVCEO陶闖還公開表示,進入智能電視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童士豪的觀點佐證了陶闖的話。“視頻內容是智能電視重要的內容提供方,我們看好視頻,它們中間有的會和樂視網一樣,成為智能電視的內容提供方。”
盡管看好,對于創業者,投資人卻有很實際的建議,做視頻太燒錢,內容肯定是傳統媒體、已經站穩江山的視頻公司更有優勢,它們積累了很多資源,如果一家新公司專門來做智能電視的視頻內容提供方,一個字,難。
相比同行們喜歡站在市場角度找投資機會,崔麟更樂于站在用戶角度看問題。不管APP也好,視頻也好,他“個人不太看好需要改變用戶行為的產品,”反倒是更看重UI(用戶界面)上的創新。
他分析說,用戶為什么用電視,一是它的屏幕大,二是多人同時同地分享,三是基本上不需要用腦子,這些都和傳統意義上的基于互聯網的設備很不相同。“白天累了一天,把自己扔到沙發里,只要手指按幾下,就可以暫時把一些煩惱丟在一邊,這才是絕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
同時,崔麟不否認電視的受眾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未來的電視主要觀眾就是和互聯網一起長大的人,他們或許非常習慣于手里拿個小鍵盤而不是遙控器,抑或物聯網概念下的智能電視真的來臨,“現在,這些都很難去預測。”
快問快答
南都:做智能電視,需具備哪些必殺技?
網友負二:別太貴,在我心理價位之內;外觀出眾;品牌形象佳。超薄LED的畫質是最差的,但賣得卻是最好的!至于內容提供,遠比互聯網更本地化,事實上,這塊地盤根本沒有電視制造商說話的份兒!
AndyLiu(前鳳凰網副總監):1.高清;2.聯網(支持小額收費點播);3.多設備互通(AirPlay/DLNA);4.改變遙控器(智能終端+遙控App或Siri/Kinect);5.社交化、節目提醒、節目推薦、節目點播等(衛視通在做)。
潘欣(新東方員工):我覺得未來的核心是內容:影音游戲都是內容。
王靜波(IPTV工程師):Apple的成功和Android的發展都告訴我們一個現實:平臺的技術開放性已經不是一個平臺的核心價值所在,而是在應用開發的友好性和用戶體驗的便捷性才能讓產業產生更大的價值。
南都:你認為完美智能電視長啥樣?
網友rollman:要是客廳擺一塊大大的高清可觸屏確實蠻酷的,魚缸待機屏保,查看相冊、播放音樂、播視頻什么的,備一個大硬盤可以下載電影收藏電影,也可以備份手機里的資料。有了觸屏遙控器也可以簡單點,或者直接選擇拿手機來控制,玩游戲就要帶手柄或攝像頭了,帶攝像頭的話又可以監測半小時內沒人的話自動關機,有人的話自動開啟屏保,輕輕一點就可以選擇看電視、瀏覽相冊或瀏覽視頻。
網友oakfire:我所要的電視功能其實很簡單:在我出外學習、工作、旅行時,我的父母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在電視上看到我拍的照片、我錄的視頻,而這些不需要我的父母重新學習怎么操作智能電視,只需要像平常一樣,用遙控器換個臺,就OK.現在,廠家一直試圖用最簡單最廉價的界面去完成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導致大部分消費者面對這些產品無所適從,拿著說明書一頭霧水,何談智能呢?
網友bigfacefox:電視要那么智能沒用,清宮劇、港臺片等等這些都看不過來。畫中畫夠了吧,一個眼睛盯一個屏幕已經超載了,難道非搞得跟手機一樣用得累看得累,電視就是賴在沙發上一邊吃薯片一邊吐槽用的。
網友AzizLiu:感覺又回到了2009年下半年各大廠商紛紛推出形態各異的平板電腦的時候了,當時所有廠商都在試圖把PC機系統塞進平板(好幾家甚至是直接把Win7塞進了平板),結果2010年初蘋果發布了iPad以后大家又紛紛去模仿iPad的做法。所以這會兒的“智能電視”都是浮云,等著蘋果發布他們的iTV之后,現在用的這些做法還不知道會怎么樣呢。
童士豪啟明創投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投資了小米手機、凡客誠品、一嗨租車眾多項目
“從蘋果、谷歌等巨頭的策略來看,操作系統才是這一產業鏈的核心。我更關心智能電視操作系統。”
崔麟思偉投資合伙人思偉投資是迪士尼旗下的一個投資公司,崔麟目前是悠易互通、北京國雙科技和CC視頻等公司的董事
“不管APP也好,視頻也好,我不太看好需要改變用戶行為的產品,看重的是用戶界面上的創新。未來的電視主要觀眾就是和互聯網一起長大的人。”
楊寧樂搏資本合伙人,天使投資人目前投資了風行網、樂華娛樂、熱酷游戲及一聽音樂等
“不看好當前的智能電視產業。存在牌照、管理權、版權等問題,如果廣告上不來的話,盈利模式也不是很成熟。觀望蘋果智能電視的表現。”
在國內各大視頻網站不惜燒錢酣戰互聯網之時,樂視網另辟新戰場,近日推出名為“3D云視頻智能機(LETV-T1)”的機頂盒產品,開拓智能電視視頻服務領域。
“為什么要做盒子?是因為我們需要把面向電視的內容以最方便的形式送到電視機里去”。樂視副總裁梁軍告訴南都記者,面向不同的終端設備,樂視提供清晰度不同,但內容相同的視頻內容。樂視網的商業模式是,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其中版權內容是樂視網的撒手锏。
據預測,樂視未來的機頂盒將會囊括三種內容形式:資訊、娛樂、游戲,以及三種收費方式:廣告、預付卡、電子商務。任意一種內容形式與另一種收費方式結合,均有可能產生新的業務空間。
高端“盒子”誰人追
樂視是個平臺化的公司,你不能簡單把它當一個視頻網站看。實際上,我們面向不同的終端設備,提供同樣的內容,但是不同的(視頻)碼流。視頻網站只是面向PC的一個窗口。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就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做盒子,梁軍告訴南都記者。不同于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把流量變現為廣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樂視網依靠自身國內最全影視庫的版權內容,取得分銷收入、廣告收入、高清視頻付費點播收入以及終端產品銷售收入。
樂視網的影視庫,包括70000多集電視劇和4000多部電影,樂視網COO劉弘此前曾向媒體透露,樂視網還擁有60%以上的2012年熱播影視劇獨家網絡版權,并提前鎖定40%-50%以上的2013年熱播影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
那么樂視如何通過機頂盒實現盈收?
按照廣電總局的要求,樂視選擇與擁有牌照的7家播控平臺之一的CNTV進行合作,借此獲得機頂盒的銷售許可(TVID),認證通過拿到ID號,樂視獲得合法進入電視終端市場資格。機頂盒銷售所得收入須與CNTV進行分成,后者分成比例為20%.
機頂盒里的視頻資源來自樂視自身的影視庫及CNTV,另外,與國內前十大視頻網站進行合作,把所有視頻資源集成到盒子里,為了便于用戶查找和觀看,樂視把這些視頻重新分類,并附上海報、導演、內容簡介等信息。除此之外,在盒子的瀏覽器入口集成主要視頻網站的快捷方式,便于用戶搜索。
為了贏得消費者青睞,樂視的機頂盒在交互界面方面,開發基于Android智能系統深度優化的操作系統LeTVUI.為了便于用戶操作,他們既開發了針對普通用戶的簡潔遙控器,僅有9個鍵,又有針對游戲玩家的智能遙控器。
“做好內容+交互體驗”使得樂視的機頂盒產品頗受消費者歡迎。現在除了一次性出售“云視頻智能機”帶來的硬件收入,樂視每年還可從單個用戶那里獲得視頻套餐服務費約980元,這個收入是連續性的。
樂視機頂盒的目標人群不是對價格敏感的普通工薪階層,而是定位高端,希望給對音視頻有更高要求的那20%-30%的視頻用戶,帶去良好的操作體驗。現在幾乎樂視機頂盒每個月都有新版本推出,進行服務升級、軟件更新。梁軍說,目前,樂視應用商店的程序已經超過1000款,“幼兒類的應用是非常明顯的需求”。
“革掉傳統電視的命”
目前,除了樂視以外,涉足機頂盒領域的還有PPTV和百視通。據南都記者調查,也有其他視頻網站對機頂盒業務躍躍欲試。現在來看,機頂盒銷售許可的取得并非易事,不過,比起廣電總局181號文件發布前的禁止狀態,合作門檻已經低很多。以前根本沒牌照,現在至少有機會了。
那么,隨著智能電視的普及,智能機頂盒市場是否會不斷萎縮?
梁軍不這么看,他相信至少5年內,機頂盒產品的保有量會持續增長。據中國電子商會數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平板電視家庭保有量已達到1.2億臺。而智能電視的滲透率僅為20%.相對于把平板電視直接更換為智能電視的高昂成本,購買機頂盒,顯然是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而近億臺的平板電視市場,無疑為機頂盒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幾千萬的市場,有百分之一,就幾十萬,這個市場挺大的”。
另外,梁軍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市面上他所看到的智能電視的體驗做得并不好,原因是由于消費者在選購電視時,更加關注智能電視的外形、屏幕等,對智能模塊的關注度放在第二或者第三位。這意味著電視制造廠商設計智能電視時,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屏幕上,而不可能像機頂盒制造商那樣,專注于提升智能平臺的用戶體驗,這就給樂視以從智能電視那里奪取消費者的機會。
未來,智能電視將如何靠“智能”賺錢,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盈利模式?
梁軍給出的答案是,“其實一是本身設備可以賺錢;二是服務,可以收季度費、年費。還有應用下載,好的應用用戶會花錢下載;還有一個是廣告,未來用戶可以不交年費,但是他可以選擇忍受一些廣告,來看視頻內容。還有一類呢,就是教育等內容,用戶可以點播,點播之后收費。大概是這么幾類。”他相信未來的蘋果智能電視能“革掉傳統電視的命”,能夠像蘋果智能手機帶來的那樣,給智能電視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說今年是智能電視元年,估計元年過了之后,就要開始血拼了。”梁軍告訴南都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