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訪談報道  >  正文

環保——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作者:《物聯網世界》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12-09-18 14:45:08
摘要:西安交大長天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宣雄,一個把15年的時間和心血都傾注給了環保事業的學者、教授、企業家,他的堅持感召了很多人。此次有幸和林老師做了近距離的交流,更真實地感受到了他的智慧與執著。

西安交大長天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宣雄

  《物聯網世界》:請您談談我國環保物聯網發展的現狀和環保物聯網的內涵。

  林宣雄:一個沒有環保的城市就不是個智慧的城市,環保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濃重一筆,是關乎每個人生活和生命的重要問題。我們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在三十年的時間已經沖到第二經濟體,現在看來兩個問題,一個是穩定,一個是環境保護。

  我們正在做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物聯網,但建得還不夠,監控范圍比較窄、監控還不到位,經常會產生漏監。目前還存在很多的缺口,還需要不斷努力。

  我國在十年探索的基礎上,十一五投入120多億建設了葉、支、干齊全的、成體系的環保物聯網,是環保部有史以來最大的事件,被媒體稱為世界第一的物聯網。“十二五”環保物聯網的構想,首先要找尋政府和民間的各種動力,推進環保物聯網的覆蓋性建設,使之成為公共信息基礎設施,開展環保物聯網的深度應用,實現環保物聯網與環保業務和管理的融合。

  環保物聯網從結構上考慮,有兩個核心結構,一個是核心軟件,一個是超結構。超結構是什么呢?是管理結構,是實現系統非約束層級體系中收斂的約束結構,是機制,包括政策機制,行政機制,資金機制,考核機制,協調機制,側動機制。

  為什么需要超結構?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這樣的,沒有核心結構的系統無以收斂,而核心結構在非約束層體系中貫穿應用困難,沒有核心結構的貫穿應用,會使非約束層級體系出現多元結構,致使系統超強歧異,從而出現信息煙囪和信息孤島。所以,要有核心結構,同時要有超結構,以確保核心結構在層級間的貫穿和純潔性,從而實現高收斂或全收斂。

  環保物聯網到底是什么呢?是污染自動監控系統,也不全是,因為環境在線監控,包含環境質量監控和污染源自監控兩個方面。環保物聯網的簡單解析,它的技術是物聯網,主題是環保。中國環保要依靠科技創新,環保要承載在一個技術載體上或者借助一個技術載體,而適合的技術載體是物聯網,環保物聯網是中國環保的根本出路。

  《物聯網世界》:你如何理解物聯網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

  林宣雄:物聯網是一個外延極其寬泛的概念,幾乎可以說無所不包,但抽絲剝繭、高度抽象、無限簡約后,從本質上來看,物聯網實際上就是具有感知能力的RFID電子標簽網,全世界所有對象(物品)都可以加入這一網絡。通俗的說,物聯網就是萬事萬物都可以上網,通過對物體(對象)植入射頻識別設備、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等而使其具有“智能”(可被識別),然后接入到互聯網,最終形成智能傳感網絡,從而實現對物體(對象)的智能化管理和操作。

  物聯網和互聯網有本質的區別。大家知道,通過互聯網了解某個對象,必須由人去收集這個對象的相關信息,處理后放到網上才能供人們瀏覽,人要在其中做很多工作,且難以了解其動態變化。物聯網則不需要,它是對象(物體)自己“說話”,通過在對象(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感應芯片,借助無線通信網絡,與現在的互聯網相連,就可以讓其“開口”。這樣一來,人們不僅可以和對象(物體)“對話”,對象(物體)和對象(物體)之間也能“交流”。所以說,互聯網實現的是虛擬世界網絡,物聯網實現的是物理的、真實的世界網絡。

  互聯網革命改變了世界的形態和格局,甚至完全改變了人類生存生活和溝通交流的方式,五大洲、七大洋雖然使人類相距天涯海角,但互聯網卻使人與人之間可以如此短距離的“接觸”和“面對面”的對話,甚至可以彼此合作、協同工作。2010年將是互聯網革命后的又一個15年,現在物聯網“暗潮涌動”,不待時日,物聯網必將席卷山川大地,直達地 球的每個角落。面對傳感網技術前行的步伐,面對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是否有必要做一個短暫的思辨“停留”,否則將讓歷史遺憾:人類在被物聯網“淹沒”后競沒有留下一點“智慧”。

  以哲學思辨的方式看人類的進化、進步和文明,可以這么說,人類的文明主要就是建立在地球上的標識(記)系統,人類文明的總和就是標識系統的總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就是不同的標識系統,不同質(Homogeneity)的文明就是異構(heterogeneity)的標識系統(不同文字、不同語言),當然,現在外太空也有一點人類文明的痕跡;同樣,人類的智慧就是一套識別系統,智慧的總和就是識別系統的總和,不同的智慧就是不同的識別系統,異質(heterogeneity)的智慧就是不同構(Homogeneity)的識別系統。

  從哲學思辨角度看物聯網,可以說,物聯網從亙古時代起就開始“萌芽”了。技術的進步和爆發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即將走來的歷史將再次驗證這個事實,物聯網的時代即將來臨,現在的地球人已經處在這個時代的最前夜。物聯網的發展將從兩個維度展現其趨勢:(1)從技術維度看,傳感、射頻識別(RFID)和無線自組通信三合一的融合技術和集成工藝技術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2)從經濟社會維度看,點狀分布的實體物聯網超市和虛擬的區域化、國際化物聯網超市將先后出現。

  《物聯網世界》:您如何看待環境在線監控與物聯網的關系?

  林宣雄:1997年起步試驗、1999年環保總局第一次在全國開始推廣的環境在線監控系統是物聯網的最早探索和實踐,而2008年環保部第二次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個督查中心和333個地級市部署的國控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是物聯網在環保領域的規模建設和行業級實踐。環保總局環監發(1999)216號文、環監發(1999)220號文、環監發(2000)33號文和環監發(2000)44號文,環保部環函(2009)17號文、環函(2009)32號文、環辦(2009)79號文和環發(2009)88號文,以及HJ/T212—2005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和HJ/T 352—2007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傳輸、交換技術規范等,說明環保部是最早開始物聯網探索和實踐并大力推進的單位之一。

  比照物聯網的體系結構和構成要素,可以發現,環境在線監控中的通信服務器就是Savant,要求其滿足10萬個并發的性能指標說明通信服務器設計的難度,顯然,通信服務器是環境在線監控的中樞神經系統;數采儀相當于RFID節點,分配給數采儀的MN號(14位)相當于EPC電子標簽;各種在線監測儀器大多為化學傳感器,而最常用的流量計則是超聲波傳感器;環保局門戶網站中的WEB服務器相當于PML服務器,環保局門戶網站中的DNS服務器相當于ONS服務器;污染物超標會自動報警(中心警報響起,手機接到警報信息),排放總量用盡會自動關掉正常排放閘門,并開啟倒灌閘門,相當于物聯網中對象的“開口說話”、告警和智能自動處理。

  從物聯網的精確定義和環境在線監控的內涵分析,可以嚴謹的說,目前環保部在全國開展的環境在線監控網是嚴格意義上的物聯網,如果考慮應用的規模的話,精準的說,環境在線監控網是領域物聯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管理力的一部分。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在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的新一輪產業革命背景之下,環境在線監控等技術手段的應用不僅會改變“廢氣靠看、廢水靠聞、噪聲靠聽”的落后監管局面,也將會對環境管理理念、方法、體制、機制的變革形成推動力量。

  搞了10多年的環境在線監控,雙腳插在“泥沼”的環保物聯網中,不自覺的競不是趕了回潮流,而是推了把潮流;回頭看艱辛,抬頭想詩境:“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物聯網時代就要來臨了,得把環境在線監控進行到底;中國需要環境在線監控,環保需要領域物聯網。

  《物聯網世界》請談談物聯網的發展將會對環保信息化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推進?

  林宣雄:物聯網的發展將使人們迎來物聯網的時代,而環境在線監控或者說環保信息化已經完成了兩個梯次的推進;第一梯次的推進發生在1999年,當時環保總局幾乎沒投錢,這一梯次算是科普了一次,積累了經驗,獲得了教訓,第一二梯次的推進發生在2008年,目前尚未完成,環保部投了20個億,地方配套超過80個億,這一次共識多了,規模大了,噪聲少了,但仍有風險,有坎要過,有臺階要上。形勢所迫,大勢所趨,作為最重要的領域物聯網之一的環境在線監控網或者說環保信息化有必要巧借物聯網“東風”作第三梯次的推進。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環保信息化更難,尤其需要推進的梯次性。第三梯次的時間擬應選在2010年,辦法是投資、考核和創新,推進的內容就是按照物聯網的體系結構重新梳理環境在線監控和環保信息化,把物聯網的最新技術用到環境在線監控中來,建立運維體系,實施運維外包,把網(金環網)鋪起來,把數據拉起來(實現三級數據貫通),把環境在線監控的規模做起來,筑就環保信息化的“大龍”。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從標準的研究、技術產品的開發等基礎性工作來看,還是從發達國家政府(包括中國政府)的重視來推測,抑或從風險資本的推崇和進入來分析,都說明物聯網正以勢不可當之勢向我們快速走來。環境在線監控或者說環保信息化是重要的領域物聯網,把握物聯網的發展趨勢,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10年來堅持不懈的方向,凝聚行業共識,去除環境在線監控或環保信息化的錯誤觀點,找尋政府和民間的各種動力,更好地推進環保領域物聯網的建設,從而借助技術手段實現中國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環境的有效保護。環保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率先建設好環保領域物聯網——環境在線監控網是當下中國的迫切需要。(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廖小亞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