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物聯網便民平臺激發魅力創意
創意激蕩生活,融合彰顯特色。第四屆文博會以“創意、融合、發展”為主題,傾力打造“創意山東,文化齊魯”。我省17市全部參展,展覽內容豐富多樣,展會設計和活動安排有創新、有突破。特色鮮明,讓人流連忘返。
創意改變了生活
博山盛產的硅酸鹽,原來多燒制成價格低廉的琉璃盆,但經過大師邢樹彬的敲打,就成了動輒成千上萬元的藝術珍品。文博會淄博展區,邢樹彬在琉璃上現場做雕刻,成了一景。雖然琉璃很脆,但刻出來的圖像立體感強,顏色會隨光變幻,極具欣賞價值。這只是一個剪影。從盆到景,琉璃改變了一個產業。目前,博山被命名為“中國琉璃之鄉”,工業年產值達到了70億元。
同樣“點石為金”的,還有濟南西街工坊。這個昔日皮鞋總廠的廢舊廠房,經過改建,使之在層次和視覺上體現出藝術氛圍,并將成為以超大loft空間為設計思路的創意區,成為推動城市發展轉型的“新引擎”。
漫步煙臺展區,猶如一條螺旋而起的飄帶,圍繞立柱,升騰在空中,似云似浪,宛如仙境。薩克斯、小提琴隨手擺在走廊里,不同年代、不同造型的紅酒放在各個角落,一個溫馨、浪漫、宜居的感覺油然而生。這就是煙臺刻意打造的“人間仙境、醉美煙臺”,葡萄酒文化不經意間就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剛飲完美酒,就聞到了花香。現在本不是牡丹開放的季節,可菏澤展區里卻是鮮花爭奇斗艷。這種花叫“二喬”,是菏澤創新技術,改變了花期,改良的品種。菏澤選擇了綠色的主題,展區堅持節儉原則,所用材料全部是可重復使用的環保材料,讓人贊嘆。
賞花還沒盡興,典雅端重的孔府樂舞表演又開始了。一曲剛畢,接下來少兒雜技演員的高難技藝展示、雙人斗的滑稽詼諧等,又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每一個走進濟寧展區的人,既感受到孔孟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震撼力,又能感受到現代文化產業的沖擊力。
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創意激發了深厚文化底蘊的活力。從文化資源大省到文化強省的跨越,創意就是那雙“點金手”。
融合衍生新業態
曼妙的聲音傳來,循聲望去,一架鋼琴置于青島展區中央。不同的是,鋼琴是青花瓷制作的,人人紛紛以與其合影為榮。據展區人士介紹,這架琴是由50多人組建的國際研發團隊傾力打造,音質更純、旋律更美。青島作為沿海開放城市,重點發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現場的物聯網便民綜合服務平臺、交互式翻書機、納米觸控一體機、海爾物聯網智能冰箱、書法機器人等展示內容,都體現出青島文化科技創新成果。
同是沿海城市,威海布萊頓工藝品公司的寶石嵌銀工藝畫同樣受到了追捧。以金屬絲和天然彩石作原料,選擇或現代或傳統的傳說故事做成的工藝畫不但鮮艷,還不怕水,克服了畫制品的弊端。這是該公司首次在國內展出。作為對韓交流橋頭堡,這種工藝畫在韓國十分暢銷。
從海到湖,出現了一座臺兒莊古城里的“步云橋”。棗莊展區以寫意的京杭大運河為展示主線,巧妙點綴了古城墻、運河泛舟等特色元素,勾勒出運河文化為代表的棗莊地理人文形態,更展現出棗莊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從湖到山,泰安展區卷紙造型的展位設計上布滿泰山風光,氣勢恢宏,泰山玉優秀作品《凈土》、《泰山印象》已經擺上展架。肥城桃木梳與彩繪技藝相結合,將桃吉祥文化與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創作出美輪美奐的京劇臉譜木梳、蝴蝶木梳。其中,京劇臉譜木梳上,臉譜的胡須部分被工藝大師巧妙設計成梳子齒,以蝴蝶為印花,令人大飽眼福。
想了解德州嗎?到電子翻書臺感應即可,這臺充分利用聲、光、電高科技手段的機器,可以全面立體地展示德州新貌。泰山體育產業集團生產的“idong”在線產品則為前來觀展的市民提供了一個運動平臺,市民可以通過現場的愛動體感運動機,感受運動的快樂。將太陽城節能的特色融入到會展和體育產業,獨具匠心。
融合是利器,更是大勢。體現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也順應了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山東文化產業,正跨步起跳。
有發展才有傳承
在日照展區的日照農民畫,日照錦麗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家樂“不敢”把所有的作品都拿出來:這次來帶的農民畫比較少,主要是作展示,沒想往外賣,架不住觀眾太熱情,好多人軟磨硬泡要買,無奈之下,他只好把一部分“藏”了起來。
“農民畫作為民間藝術,如果不發展,不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這種民間藝術的發展就難逃消亡的命運。”趙家樂說,正是通過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產業鏈,農民畫現在成了市場的搶手貨。
“傳統的東西如何保護?”在趙家樂看來,保護只是一方面,傳承與發展同樣重要。他說:“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傳承,只有這樣,非遺才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孤立地進行保護很難見成效。”
趙家樂的觀點得到了王千鈞的認同,王千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萊蕪錫雕第八代傳承人。“沒有發展就沒有萊蕪錫雕的今天,一味保護只能是死路一條。”如今,王千鈞的加工基地已經擴建到1400平方米,員工30人,他還在北京開了分公司,手工作坊變成現代化企業。
在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對非遺項目積極開發利用,走與現代工業生產并舉共存、互補互益的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一些地市發展非遺產業的策略。而對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不僅提供了資金、生產力的保障,而且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文化企業、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如此,像聊城市的東阿阿膠、東昌葫蘆、臨清貢磚、茌平黑陶等非遺文化產品才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大產業,有“布老虎大王”之稱的博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劉清華才帶動全村發展成著名的“布塑工藝村”,年收入300多萬元,臨沂市的非遺傳統柳編才發展成年出口超3億美元的大產業……
在文博會上,可以清晰地發現,非遺既可生產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品,也可以嫁接到時尚產業中,正是在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眾多非遺項目才得以在傳承中發展并應用于現代社會。(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