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棗有“身份證” 物聯網標識將全國推廣
10月11日,“金秋果香知名博友齊魯采風活動”一行走進了山東濱州沾化。在沾化冬棗研究所,枝繁葉茂的棗林里棗果飽滿甘甜,說起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顯得很是興奮:“我們沾化的冬棗絕對是有機綠色食品,光說不行,科技證明一切。”
沾化冬棗有了“身份證”
在棗園里,每株冬棗樹上都掛著一個白色感應芯片。這個小芯片,就是冬棗的身份證,不但能記錄冬棗的生產全過程,而且能夠隨時向平臺反饋每株樹的生產管理情況,一有異常,就能自動報警。
于洪長所長說,可別小瞧了這個小芯片,沾化冬棗研究所的80畝冬棗示范園近萬棵冬棗樹上都掛上了芯片,技術人員通過提取芯片信息,再將信息輸入計算機,就可以監控每棵冬棗樹噴藥、修剪、除草等生產情況了,一有質量超標的情況,就能自動報警,檢測關過不了,就進不了大型商場,銷售就成了難題。
在冬棗園的地頭上,還有一種叫做土壤感應器的設備,它可以檢測冬棗的施肥狀況,“沾化冬棗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如果肥料成分不達標,一樣過不了食品安全關。”于洪長說,沾化縣的棗農都知道,要種出好棗,就得舍得多施有機肥,一定要疏花疏果,至少疏三遍,每畝產量不能超過2000斤,一定要用物理技術和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記者發現,沾化縣冬棗園里都安上了誘殺蟲燈、粘蟲板,鋪上了反光地膜,“除了春天噴施了幾遍殺菌生物劑,今年基本沒噴過藥,省下時間來能干不少事。”一果農稱。
物聯網服務平臺全程監控
為了保證沾化冬棗的質量,近年來,沾化縣建起全省首個應用于林果產業的物聯網質量控制平臺沾化冬棗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
沾化冬棗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是國家“863”計劃項目農業物聯網與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的部分內容,項目重點通過采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設施環境監控、果園數字化管理、生產信息采集及質量安全管理。
通過環境和視頻傳感器實現設施環境監控,通過采集單株棗樹位置信息生產棗樹分布電子地圖,將電子地圖作為底圖實現信息查詢、生產信息管理、數據統計等功能;在棗包裝或出廠時,通過系統統一數據接口將數據傳送到中心數據庫,并通過條碼打印控件打印二維條碼,實現與流通環節的銜接。大包裝采用RFID芯片標簽,可采用特定的讀寫設備進行讀寫,內部小包裝采用一維+二維條碼的方式進行追溯。沾化縣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說:“在這個平臺上,不僅能夠實現沾化冬棗質量的全程追溯,而且能夠對生產管理過程進行全程控制,能與國家農業信息中心直接進行視頻對話、咨詢和指導,和國家級專家們面對面讓我們的生產管理更科學嚴謹。”
冬棗物聯網標識將全國推廣
“消費者還可以通過網站、觸摸查詢機、手機短信等方式訪問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條形碼、RFID等標識查詢到所購買的沾化冬棗在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的詳細信息,保障質量安全可追溯。”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說,此舉實現了沾化冬棗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提升了沾化冬棗質量安全水平。
據悉,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后,將選取面積5萬畝的冬棗基地進行重點實施,分三年推進,第一年建設1萬畝,第二年推廣到3萬畝,第三年推廣到5萬畝,項目完成后,還將進而推廣到整個沾化縣冬棗種植區,涉及冬棗面積50萬畝,遠期目標是將沾化冬棗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推廣到全國所有冬棗種植區,實現冬棗產業全國統一平臺,促進冬棗產業發展。(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廖小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