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消防運用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監控火情
作者:朱琳
                        來源:龍虎網
                        日期:2012-10-17 13:33:50
                    摘要:日前,記者從公安消防部門了解到,我市消防信息化工作正在加速推進,創新抗御城市災害實戰化應急體系、拓展城市火災報警遠程監控系統,借青奧會契機,“智慧消防”建設已全面鋪開。
                    
                          高樓大廈安上“消防眼”,高空瞭望全市火警,實現半徑10公里范圍內能及時發現火情;輕觸鼠標,建筑物內外消防設施一覽無余,接到火警后即可在后方提前做好準備,把握最佳滅火時機……
日前,記者從公安消防部門了解到,我市消防信息化工作正在加速推進,創新抗御城市災害實戰化應急體系、拓展城市火災報警遠程監控系統,借青奧會契機,“智慧消防”建設已全面鋪開。
運用物聯網、云計算打開“信息孤島”瓶頸
目前,我市公共消防區域所應用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基本上以集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為主,這種系統一般都自成體系、自我封閉,不能實現系統間的資源和服務共享,只能夠反應在大樓內部值班室。當發生火災時,只能采用電話方式報警,系統不能自動向“119”消防指揮中心報警,更無法反映具體起火部位、火勢大小等現場情況。另外,對于一些面積較大或無人值守的倉庫、林地,消防指揮中心也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火情信息。
如何讓公共區域或重點單位出現的情況及時傳遞給消防部門我市消防部門建設了消防信息數據平臺,依靠物聯網和云計算這兩項核心技術,改變過去每一個場所只是一個“孤島”的不利局面。
“物聯網,簡單地說,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消防系統大致可以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南京消防指揮中心工程師趙冬平告訴記者,感知層就是已經安裝在建筑物中的火警感應設備、報警監控設備和自動滅火設備;應用層則是消防部門、防火重點部門;網絡層則是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將感知層的險情隱患信息傳遞到應用層,并將應用層的消防指令傳回感知層。
趙冬平說,這樣一來,一旦出現火災隱患后,感應器啟動報警裝置,通過無線通信或專線將信息傳至中心,中心立刻確定發生隱患的詳細位置;中心可以直接啟動火災地點的消防水泵等相應的滅火系統及人員救生系統,同時聯系119指揮中心出警。
高樓大廈安上“消防眼”,古建筑披上數字防火衣
據了解,南京最高樓紫峰大廈計劃安裝江蘇第一臺消防瞭望系統,只要出現火情,該系統將自動鎖定火源進行實時監控攝錄,消防部門在第一時間掌握火情前往救援。
“高點瞭望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高點攝像設備及時發現起火地點,全程觀察火災燃燒和撲救情況,指引出警消防官兵準確到達火災地點,實施消防可視通信指揮,將大部分火災控制在初級階段。”市消防支隊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說,一旦安裝到位,該系統將能監控半徑超過10公里的區域范圍。屆時,南京主城區以及周邊的江寧、浦口等區域的部分地段也將全部覆蓋。
此外,該系統不僅對火情可以準確把握,還能對指揮中心和火情地點之間的路段進行搜索,比如,哪些路段車輛排隊嚴重,哪些路段車行暢通,通過這一遠程瞭望系統,指揮中心還能在最短時間內指揮駕駛員選擇車輛行駛路線,以縮短到達火場的時間。
同時,我市還建立古建筑防火監測平臺,119指揮中心可以對很多無人看守的文物建筑進行24小時監控。雖然很多文物地處偏遠山區,但是無線通信拈可以及時將文物的消防設施運行狀況和險情隱患傳輸回中心,及時地處理火災隱患。
此外,物聯網消防技術通過安裝在山林深處的森林防火感知設備,如果林中起火、冒煙,感知設備會在第一時間傳回信號,為森林救火贏得寶貴時間。
面對復雜的火場形勢,3G無線圖像傳系統能夠及時進行分析,并制定最有效的救援方案。記者了解到,隨著消防部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加快,3G技術廣泛使用,消防部隊將實現災難救援現場即時、立體傳輸。
社區警務平臺,實現重點單位信息全覆蓋
“只要輸入建筑物的名稱,該大樓內裝了幾個噴淋、附近消火栓的位置全部一覽無余,消防部門接到火警后即可在后方提前做好滅火方案,把握最佳滅火時機。”昨天,市消防支隊監督管理科副科長薛雯向記者介紹社區警務平臺建設情況。
記者從消防安全重點單位信息采集系統看到,系統錄入了建筑大門的數量、消防車道是否暢通、消防器材的型號及狀態等十幾項內容。
薛雯說,全市5191家重點單位將完成信息的網上即時錄入和更新,實現重點單位信息全覆蓋,這也是我市消防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建筑物消防監管信息化采集過程中,還將對建筑進行火災隱患判斷,從而劃分出重大隱患、較大隱患、一般隱患、安全4個等級,分別以紅、橙、黃、綠四種顏色的標志標記。
“要推動重點單位遠程監控報警系統的建設,2014年前,建設率達到100%,實時將報警信息傳送到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提高報警初期信息的準確性。”我市消防部門“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
據了解,借青奧會契機,未來兩年,我市加速推進消防信息化建設,消防部門“三臺合一”指揮調度系統、遠程可視圖像傳輸、地理信息系統(GIS )、GPS等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實現火災發生實時聯動報警、火災現場遠程可視化及定位監控、同步指揮調度等,從而讓城市安防變“事后控制”為 “事前預防”,提升城市的安全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舒適程度。
                    
                日前,記者從公安消防部門了解到,我市消防信息化工作正在加速推進,創新抗御城市災害實戰化應急體系、拓展城市火災報警遠程監控系統,借青奧會契機,“智慧消防”建設已全面鋪開。
運用物聯網、云計算打開“信息孤島”瓶頸
目前,我市公共消防區域所應用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基本上以集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為主,這種系統一般都自成體系、自我封閉,不能實現系統間的資源和服務共享,只能夠反應在大樓內部值班室。當發生火災時,只能采用電話方式報警,系統不能自動向“119”消防指揮中心報警,更無法反映具體起火部位、火勢大小等現場情況。另外,對于一些面積較大或無人值守的倉庫、林地,消防指揮中心也無法第一時間掌握火情信息。
如何讓公共區域或重點單位出現的情況及時傳遞給消防部門我市消防部門建設了消防信息數據平臺,依靠物聯網和云計算這兩項核心技術,改變過去每一個場所只是一個“孤島”的不利局面。
“物聯網,簡單地說,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其消防系統大致可以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南京消防指揮中心工程師趙冬平告訴記者,感知層就是已經安裝在建筑物中的火警感應設備、報警監控設備和自動滅火設備;應用層則是消防部門、防火重點部門;網絡層則是通過有線或無線傳輸將感知層的險情隱患信息傳遞到應用層,并將應用層的消防指令傳回感知層。
趙冬平說,這樣一來,一旦出現火災隱患后,感應器啟動報警裝置,通過無線通信或專線將信息傳至中心,中心立刻確定發生隱患的詳細位置;中心可以直接啟動火災地點的消防水泵等相應的滅火系統及人員救生系統,同時聯系119指揮中心出警。
高樓大廈安上“消防眼”,古建筑披上數字防火衣
據了解,南京最高樓紫峰大廈計劃安裝江蘇第一臺消防瞭望系統,只要出現火情,該系統將自動鎖定火源進行實時監控攝錄,消防部門在第一時間掌握火情前往救援。
“高點瞭望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高點攝像設備及時發現起火地點,全程觀察火災燃燒和撲救情況,指引出警消防官兵準確到達火災地點,實施消防可視通信指揮,將大部分火災控制在初級階段。”市消防支隊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說,一旦安裝到位,該系統將能監控半徑超過10公里的區域范圍。屆時,南京主城區以及周邊的江寧、浦口等區域的部分地段也將全部覆蓋。
此外,該系統不僅對火情可以準確把握,還能對指揮中心和火情地點之間的路段進行搜索,比如,哪些路段車輛排隊嚴重,哪些路段車行暢通,通過這一遠程瞭望系統,指揮中心還能在最短時間內指揮駕駛員選擇車輛行駛路線,以縮短到達火場的時間。
同時,我市還建立古建筑防火監測平臺,119指揮中心可以對很多無人看守的文物建筑進行24小時監控。雖然很多文物地處偏遠山區,但是無線通信拈可以及時將文物的消防設施運行狀況和險情隱患傳輸回中心,及時地處理火災隱患。
此外,物聯網消防技術通過安裝在山林深處的森林防火感知設備,如果林中起火、冒煙,感知設備會在第一時間傳回信號,為森林救火贏得寶貴時間。
面對復雜的火場形勢,3G無線圖像傳系統能夠及時進行分析,并制定最有效的救援方案。記者了解到,隨著消防部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加快,3G技術廣泛使用,消防部隊將實現災難救援現場即時、立體傳輸。
社區警務平臺,實現重點單位信息全覆蓋
“只要輸入建筑物的名稱,該大樓內裝了幾個噴淋、附近消火栓的位置全部一覽無余,消防部門接到火警后即可在后方提前做好滅火方案,把握最佳滅火時機。”昨天,市消防支隊監督管理科副科長薛雯向記者介紹社區警務平臺建設情況。
記者從消防安全重點單位信息采集系統看到,系統錄入了建筑大門的數量、消防車道是否暢通、消防器材的型號及狀態等十幾項內容。
薛雯說,全市5191家重點單位將完成信息的網上即時錄入和更新,實現重點單位信息全覆蓋,這也是我市消防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建筑物消防監管信息化采集過程中,還將對建筑進行火災隱患判斷,從而劃分出重大隱患、較大隱患、一般隱患、安全4個等級,分別以紅、橙、黃、綠四種顏色的標志標記。
“要推動重點單位遠程監控報警系統的建設,2014年前,建設率達到100%,實時將報警信息傳送到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系統,提高報警初期信息的準確性。”我市消防部門“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
據了解,借青奧會契機,未來兩年,我市加速推進消防信息化建設,消防部門“三臺合一”指揮調度系統、遠程可視圖像傳輸、地理信息系統(GIS )、GPS等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實現火災發生實時聯動報警、火災現場遠程可視化及定位監控、同步指揮調度等,從而讓城市安防變“事后控制”為 “事前預防”,提升城市的安全程度和人民生活的舒適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