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最大地理信息產業園落戶天河
昨日,2012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第七屆海峽兩岸GIS研討會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地理信息測繪局局長徐德明為廣州地理信息產業園授牌。這標志著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為領先的地理信息產業園正式落戶廣州天河區,該產業園計劃分兩期建設,第一期以科研設計用地為主;第二期包括教育科研用地、商業金融業用地以及少部分工業用地,投資總額約138億元。
廣州地理信息產值
年均增長超三成
出行用的車載導航、查詢位置的三維地圖、手機用的定位系統……這些使人們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的智能技術共同形成了一個產業地理信息產業。記者昨日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高端論壇了解到,中國地理信息產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以每年30%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2011年實現產值1320.4億元。目前,廣州地理信息產業產值約達30億元以上,市場年平均增長率超過30%。
而廣州地理信息產業園的授牌,標志著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為領先的地理信息產業園正式落戶廣州天河區。該園區總占地面積約5000畝,其中可建設用地約2500畝,計劃分兩期建設,第一期以科研設計用地為主;第二期包括教育科研用地、商業金融業用地以及少部分工業用地,投資總額約138億元。該項目今年正式啟動,啟動后將得到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局優惠政策支持。
打造物流監管系統
“護航”食品安全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局長李俊夫表示,廣州全市土地總面積7246.6平方公里,人地密度達2070人/平方公里,土地利用強度達22.8%,離國際通行的30%城市生態宜居警戒線只有7.2個百分點。而新型城市化發展理念的“智慧城市”,作為一種更先進的城市形態,為擺脫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城市發展老路,為實現廣州健康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李俊夫稱,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在于城市信息共享實現的程度。而長期的部門管理體制形成了信息分散、信息壁壘甚至部門利益分割的局面,加上地理信息市場化嚴重不足,缺乏規范,嚴重妨礙了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因此,建立一套對政府部門完整、可操作的政策制度,以及一套支撐和規范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市場化應用的制度,對打破部門格局,實現政府信息全面共享,引導企業和市民深入參與到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中來說是一條重要的經驗。
他舉例,目前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正與天河區共建智慧天河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提出運用“地樓房”和先進技術融合解決食品安全的技術思路:在物流配送過程中全面應用空間信息和RFID技術,完成對食品從產地到配送中心的全流程識別和監管,確保流程安全。同時利用“地樓房”數據體系,在小區設立與住戶世界網信息對接的配送箱,用戶可在方便的時候通過手機無線上網下載二維碼,獲得打開配送箱的授權。這不僅大大降低了食品安全風險,也通過應用“地樓房”及其他技術解決了物流配送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名詞解釋
地理信息產業,是以現代測繪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產業。這個龐大的產業既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統)產業、衛星定位與導航產業、航空航天遙感產業,也包括測繪業和地理信息技術的專業應用,還包括LBS(基于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服務和各類新興技術及其應用。它把地球以數字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廖小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