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物聯網助推“數字糧庫”建設上水平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經濟日報
日期:2012-12-10 08:48:47
摘要:作為物聯網最受關注的技術之一,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目前已初步建成的江蘇省常州和無錫兩地的“數字糧庫”試點示范項目中,射頻識別技術就得到了廣泛應用。物聯網應用正在幫助我國糧食行業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并強調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物聯網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等方面被寄予了厚望。

  近日,記者在無錫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上獲悉,未來十年物聯網將實現大規模應用,預計到2015年全球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接近350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25%。

  作為物聯網最受關注的技術之一,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目前已初步建成的江蘇省常州和無錫兩地的“數字糧庫”試點示范項目中,射頻識別技術就得到了廣泛應用。物聯網應用正在幫助我國糧食行業轉型升級。

  可監控每粒糧食動態

  無錫“數字糧庫”位于太湖邊上的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里。兩輛裝有稻谷的翻斗卡車正依次停在糧庫院內的地磅臺旁,等待過磅稱重。

  只見其中一輛卡車緩緩駛上磅臺剛剛停穩,電子語音播報器就報出了汽車重量。磅臺邊豎立的LED電子顯示屏也顯示“重量11155千克,請前往30號倉”的字樣。在磅臺周圍,安裝有車輛檢測器、傳感器、RFID(無線射頻識別)讀寫器、攝像頭等多個物聯網傳感設備和自動控制設備。

  記者被汽車反光鏡下掛著的藍色小“掛件”所吸引。“這是車用RFID電子標簽,在糧食到港扦樣檢測完成以后,糧車與車上裝載的糧食信息全被記錄在電子標簽里,包括品種、等級、干濕度、送達糧倉序號等。有了它,過磅后,司機無需再下車取單據,直接將糧食運到指定糧倉即可。”為“數字糧庫”提供技術支持的航天信息公司的技術人員說,地磅稱重系統,擺脫了以往手工寫數、登賬、統計的落后方式,實現了自動化數據采集,自動業務流程,業務處理快速、準確。糧庫管理員在辦公室就可以查看過磅車輛,實時監視過磅情況。

  糧車到達指定糧倉后,倉管員會用RFID手持機掃描卡車上的“掛件”,讀取二維條碼。成功“對接”的話,糧倉大門自動打開放行。否則,就會閉門“謝客”,拒絕進入。

  “過去交一車糧要等上一天的時間,還要拿著各種單據在糧庫院里跑來跑去辦理各種手續。現在,有了汽車RFID‘掛件’和手中的這個e卡通(植入了RFID芯片)的結算卡,交糧入庫結算方便多了,即省時又省力。”司機師傅如是說。

  可感應每粒糧食變化

  在糧庫大院里的江蘇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會議室墻上,大大的主屏幕左右兩邊,共有12塊小的監控屏,傳輸的是糧庫各個作業點實時的視頻圖像。從糧食到港、出入庫、存放,甚至調撥、盤點、檢索、發貨,監管平臺都可以實時看到。

  物流中心副主任陳曙東指著屏幕說,“數字糧庫”有六大優點,即可視、可查、可控、可防、可拓、可依。在這個信息平臺,所有節點信息一目了然,只要動過就可知可查,不僅給安全工作增設了一道防線,也給廉政建設加了一道防線,有效避免了“人情糧”、“舞弊糧”。

  在這個信息平臺上,還有與糧食相關的各種信息,包括糧食政策、宏觀決策、糧庫業務、糧情監控,以及糧食長勢、收成等等,做到了知己知彼。

  航天信息公司董事長于濱說:“物聯網技術給糧庫帶來的神奇之處就是,物聯網的數據做不了假,各地交了多少糧,數據會被自動記錄到國家數據后臺系統,這個數據沒有授權誰也改不了。這對于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借助“數字糧庫”系統,管理者可以及時掌握價格的異常波動并采取相應措施。據悉,目前無錫市已依托糧油信息預警系統,編制推出“無錫糧油批發價格指數”,系統科學地反映糧油價格的總體水平及變動趨勢,政府決策、企業經營、農業生產也有了更科學的價格依據。與此同時,目前無錫市已開通“網上糧店”,市民可上網查詢糧價并訂購糧食。

  此外,借助“數字糧庫”和物聯網傳感技術,糧倉管理實現了智能化。我國糧食產量大,儲備量也大,儲藏期多達2年到3年,“數字糧庫”倉儲環節依托物聯網技術,使儲糧品質大大提高。陳曙東告訴記者,糧食的儲藏品質與儲藏溫度、濕度密切相關。儲備糧一般在15℃以下適宜儲存,儲藏濕度過大,溫度過高,會造成糧食結露、發熱生霉,且容易繁殖細菌。

  以前,需要倉管人員拿特定儀器進糧倉監測儲備糧溫度,天熱時很辛苦,且難以做到實時監測。如今,采用物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在糧倉里布設溫度、濕度、壓力、氣體等許多糧倉專用傳感器和自動化裝置,實現了對糧食保存狀態的實時監控。各種傳感器會把糧堆頂部、中間和底部的相關數據實時傳到電腦上,溫度超過一定預警值,系統可以自動打開通風機和門窗進行通風降溫作業;當系統發現有蟲情,便可以提示進行環流熏蒸作業。

  “數字糧庫”的一體化、集成化、智能化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管理的效率,讓每粒糧都能被感應到,也都能得到保護。

  可保護每粒糧食安全

  我國擁有2億農戶,具有糧食收購資格的經營者8.75萬家,3萬多家糧庫。如何才能高效、準確地利用并管理各種資源,成為擺在糧食管理部門面前的一大難題。

  為助力糧食行業轉型升級,航天信息公司提出了基于物聯網的糧食流通管理整體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傳感器、智能圖像分析、射頻識別等技術,遠程實時監管國家糧食儲運情況。2012年5月,這家公司與江蘇省首批十余家糧食物流中心、中心糧庫集中簽約,正式啟動“數字糧庫”建設。

  江蘇省成為全國“數字糧庫”建設的試點省區,將帶動整個糧食行業上到一個新水平。在常州、無錫兩地“數字糧庫”試點示范應用帶動下,目前已有10多個地市啟動了“數字糧庫”建設項目。航天信息作為江蘇省數字糧庫工程建設的總集成商,去年底與國家糧食局、江蘇省糧食局簽署了“物聯網技術在糧食流通行業示范應用與推廣的框架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糧食流通轉型升級。

  據于濱介紹,目前江蘇省的10余個“數字糧庫”的項目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大部分,糧庫只需要承擔少部分費用,絕大多數費用由國家和省里按一定比例,以專項扶持資金撥付。

  于濱說,過去,我國的糧庫系統信息化水平比較低。就目前而言,糧庫系統信息化建設要分兩步走,首先要先把“數字糧庫”建起來,在全國做示范,然后逐步推開,再在這個基礎上提升糧庫整體的信息化水平。

  在“數字糧庫”里,從農民將糧食拉進糧庫的那一刻開始,每一車糧、甚至每一粒糧都會進入監視“法眼”,確保了糧食“顆顆歸倉”、“粒粒無損”,也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廖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