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掘金“大數據”
作者:物聯網世界采編
                        來源:重慶日報
                        日期:2013-02-26 11:28:30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購物網站卻能很快提供服裝企業需要的數據顧客在網頁停留時間,點擊衣服款式,收藏的品類,哪些被放到“購物車”中,都被翔實記錄在網站中。網站可據此全面分析用戶需求,成本近乎于零。
                    
                    

條形碼里埋藏著“金礦”。
核心提示
我們曾經認為,信息是個好東西,應多多益善。
但在當下,信息不再稀缺,失速繁衍造成信息嚴重過剩。海量信息,甚至已成為一種負擔。
這就是“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所有人都面臨如何管理信息、利用信息的難題。
而正因為有需求,于是便有人創造供給,一門新的生意正悄然興起。
近日,一條微博瘋傳:
一位年輕人應聘上海某高檔小區物業管理,入職后每天拿著條形碼掃描槍,在小區垃圾堆里尋找條形碼,掃描、歸檔。
一段時間后,他竟然借此形成調查報告,從該小區居民喝什么水吃什么油到買什么衣服,數據琳瑯滿目。
報告后來被賣給某公司,這位年輕人獲利數十萬元。
這并非天方夜譚,這個故事描述了一個新時代的商機掘金“大數據”。
又一次大顛覆
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
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麥肯錫的判斷,首先基于一個事實信息爆炸。
有數據顯示: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光盤。而且,全世界所有數據中,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
如何在海量數據中,遴選出有用數據,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例如,重慶某筆電生產企業,在獲得某地人群對筆電的偏好等數據后,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生產適合當地的產品,這可以避免盲目生產導致的滯銷。
還比如,一家服裝企業想獲得其用戶的需求信息,按照傳統方法對顧客進行調查,是一件極其費神的事兒樣本少了,沒有參考價值;樣本多了,投入的調查成本則太高。
但在“大數據”時代,購物網站卻能很快提供服裝企業需要的數據顧客在網頁停留時間,點擊衣服款式,收藏的品類,哪些被放到“購物車”中,都被翔實記錄在網站中。網站可據此全面分析用戶需求,成本近乎于零。
又一筆大財富
"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于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經驗和直覺。”《紐約時報》稱。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
2013年1月,IBM宣布收購Star Analytics軟件產品組合。而Splunk和NetApp,也被IBM列為收購目標。
位于舊金山的Splunk當前市值為33億美元,收購該公司,將有助于IBM提升在大型復雜數據庫分析市場的份額,而收購NetApp則有助于加強云計算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自從2005年起,IBM花費超過160億美元收購了35家與大數據相關的企業。僅在2012年,IBM就完成了11筆收購。
2012年5月,年僅8歲的臉譜網登陸納斯達克,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一宗科技IPO。
臉譜網的秘密,緣于其大數據潛力被客戶垂青。它擁有數十億用戶,如果把它比作一個國家,其“人口規模”僅次于中國和印度在大數據時代,客戶數據本身就是商業財富。
中國阿里巴巴,其業績爆發式增長始于2008年。這一年,阿里巴巴通過對網上交易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到了即將到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并提前告知了客戶。
有機構預測,未來數年間,“大數據”將創造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年產值。面對這一巨大的新興市場,世界各國都加快了掘金之旅。奧巴馬政府甚至把投資“大數據”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的高度,視為“未來的新石油”。
面臨的尷尬
在這個時代,順應“大數據”發展趨勢,則興;背逆“大數據”發展勢頭,則亡。
國金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說,能夠從“大數據”中獲益的,首推主動研發“大數據”的軟件供應商,像谷歌、雅虎和亞馬遜等,都正在開發或使用“大數據”解決方案。
其次是那些懂得利用客戶群優勢,垂直整合產業鏈的公司。
另外,善用數據資產或者具備數據管理、分析能力的公司也獲益頗豐。
“原本就有海量數據的企業,做"大數據"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網購平臺、電子地圖提供商等。相關行業和部門,也應該考慮把數據集合起來,產生價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信息系統博士林漳希認為,如果不能利用“大數據”以更加貼近消費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預判,傳統公司的衰落便不能扭轉。
重慶聚焦人才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漢林,正在尋找能夠為其提供“大數據”服務的合作對象。“我們的網站每月瀏覽點擊量達近千萬次,我們想對各個用戶瀏覽偏好、求職方向以及用戶構成等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他說。
但尷尬的是:鄭漢林伸出的橄欖枝,竟無人接招。
“國內并沒有太多專業人才,現在做"大數據"的人,幾乎都是從數據儲存、商業智能和數據庫管理轉行過來的。”蘇格網CEO邵怡蕾表示,發展“大數據”,人才培養和吸納迫在眉睫。
數字>>>
1/4
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占全球數據量的1/4,另外3/4的信息都存儲在報紙、膠片、黑膠唱片和盒式磁帶等媒介上。
93%
2007年,全球數據中,只有7%是存儲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的模擬數據,其余都是數字數據。
98%
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中,非數字數據只占不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