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um公司將“物聯網”作為未來發展戰略
Altium公司的中文名稱已經改為“聚物騰云物聯網有限公司”,全球總部地址也顯示遷往中國上海。這兩個具有戰略意義的信息釋放,對久負盛名的Altium公司來說意味著什么?改變背后的推力來自哪里?
Altium決定將公司全球總部定位在中國,并將“物聯網”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做出這一系列重要決策的依據是什么?
Altium的愿景始終是“幫助工程師設計、制造智能產品,使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而這一愿景是基于我們認識到以下三點:“電子”是創造智能地球的核心所在;網絡正在重新定義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Altium關于Device Ecosystems和物聯網的愿景很好的承載了以上兩部分。
之所以選擇中國,是因為Altium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中心,全世界約有80%的家用電器在中國生產。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正在大力倡導由“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升級的國家戰略。我們堅信,物聯網的發展將會為電子產品的需求帶來幾何級的增長,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物聯網產業發展擁有政府層面的規劃和扶持。因此,Altium未來的發展戰略就是投身物聯網大潮,與產業鏈的其他廠商,包括電子元件商、芯片廠商、設計工程師等一起,通過構筑這樣的一個生態系統,共同設計開發未來的電子產品。
Altium準備如何打造Device Ecosystems之路?
自從進入中國市場以來,Altium在以下幾方面已經進行了非常多的投資,包括建立一體化電子設計平臺、擴展DXP平臺至網絡、提供供應鏈資訊、建立工程內容管理系統、以設計內容為驅動的客戶年度服務(Subscription)模式作為盈利模式、發展用戶社區、以及將全球總部定位在中國等。
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于以下方面:1. 幫助中國設計產業鏈和制造業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2. 開放我們自己的ecosystem平臺;3. 歡迎EDA產業內的戰略伙伴合作;4. 建立與芯片廠商和零配件供應商的合作關系。
您將DXP平臺稱之為“Altium堅固的技術根基”。相比Altium之前的產品,例如AD10主要的亮點是什么?能給工程師帶來哪些優勢?
Altium Designer 2012中的DXP平臺已進行了重新設計,以支持模塊化及第三方的開發,版本的兼容性問題也得以完全解決,為最終用戶的第三方應用管理提供更多便利。但此新平臺的決定性改進在于其對基于Altium Apps Builder開發應用的支持能力(Altium Apps Builder的首個Beta版即將推出)。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可同時為客戶端和服務器端開發應用程序,因而為開發人員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
DXP是目前業界唯一針對智能板級設計的一體化設計數據模型,能實現3D PCB、FPGA和嵌入式軟件開發等流程無縫銜接,全球有超過8萬名用戶已經從工具鏈的設計生產方式轉到了一體化的DXP設計平臺。此外,我們先進的核心設計IP數據管理還同時整合了設計數據、庫、約束和設計流程管理,并通過Altiumlive門戶網站提供先進的、最新的設計內容、社區互動及協同合作。目前,Altium開放平臺已經實現對于其他產品信息及相關設計流程的整合(3D機械設計數據、供應鏈),而通過SDK支持Altium開放平臺,實現第三方DXP app開發者和設計內容提供者的接入功能也即將實現。
您剛才談到的“開放ecosystem平臺、歡迎EDA合作伙伴、建立與芯片廠商和零配件供應商的合作關系”這三項策略,具體執行起來會怎么做?會開放哪些內容?不少EDA廠商也有板級設計工具,他們反倒認為自己涵蓋了從設計到封裝,相比Altium會更有優勢。您對此怎么看?
Altium平臺包含客戶端(DXP平臺)和服務器端(DXP應用服務器)。客戶專用應用(僅在客戶端運行)、服務器專用應用(僅在服務器端運行),或客戶/服務器兩用應用(可在客戶端和服務器端運行)都可在這個企業架構中開發和部署。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配置方式,幫助合作伙伴的產品與服務更貼近最終用戶,反過來也能促進更多的創新解決方案。
例如,在設計領域里,提供專業且先進的驗證工具、集成了企業后端基礎設施的定制化的電子設計數據流或針對供應商的特定服務。
未來的發展道路是與有意愿的合作伙伴進一步接觸,充分了解其興趣點及公司愿景,基于開放平臺攜手開發并實現新技術。
演講中您同時提到了“允許第三方公司設計app并在Altium的ecosystem中發布,甚至可以使用Morfik技術拓展其自身的ecosystem”。這里所談到的apps具體是怎樣一種形態?它是如何與Altium產品進行結合的?客戶如何利用這些apps和Altium工具進行所謂的“物聯網”產品設計?如果沒有這些apps,Altium的工具是否也能滿足同樣的需求?
在新的企業平臺上,所有性質的應用均可以被部署。鑒于客戶端和服務器端的開發可以同時進行,且可通過生態系統的連接以進行信息交換,所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例如,我們可以設想,在制造商現有工具基礎上對PCB制造進行自動、實時的報價,或者根據設計過程中的電路板所需要的原型數量從供應商那里自動重新訂購零部件,再或者追蹤產品生命周期的應用程序等。當你了解到其巨大的潛力(包括針對最新的智能互聯設備的潛力),你會發現引入第三方是確實必要的。
有人認為Altium提出的“物聯網”戰略,其實只是公司向產品網絡化、智能化邁出的一步而已,或是為吸引一些國內中小型企業合作伙伴而造出的“宣傳口號”。您對此有何評論?
智能互聯設備在今天已經變為現實。這種新的模式被完全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時間問題(指日可待)。Altium公司相信,我們定能在其中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本地與全球的中小企業合作伙伴是這一戰略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與他們進行實質性的合作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