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食品安全問題 未來將歸兩部門監管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從毒大米到毒瓜子,從注水豬肉到地溝油,食品的安全問題已經涉及到百姓社會的方方面面,百姓對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最近幾屆兩會,委員們也將食品安全問題作為重要議題,近日,在全國人大浙江團進行小組審議討論中,全國人大代表、海寧市華豐村書記朱張金拿出一袋花生米,數了10顆扔進玻璃杯里,用冷水一沖,短短幾秒鐘,整杯水都變成了黑色。朱張金說,這就是一些酒店賓館里,售價高達一百多元一斤的所謂健康黑皮花生。朱張金說,這次參加全國兩會,他帶了300多件有毒食品到會場,為的就是讓大家對食品安全引起足夠的重視。
令我們感到諷刺的是,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再次向各運動隊下發注意食品安全的緊急通知--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讓很多運動員心驚不已。作為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對于國內的食品唯恐避之不及。有運動員因為興奮劑問題被處罰,經查才發現原來是食用的豬肉有問題,自此國家體育總局終于坐不住了,為了國家隊的成績和清譽不得不對國家隊的食品實行最嚴格的檢查。可是作為老百姓恐怕就沒有這個待遇了,究竟吃什么是安全的,完全靠運氣。
究竟需要出多少事故才能夠讓制度和機制健全,食品溯源什么時候才能夠切實的為百姓服務?難道我們真的需要再付出無數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才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嗎?作為弱勢群體的百姓只能夠默默的承受這一切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后果也只能自負。
兩會期間眾多委員都將焦點放在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督上。政協委員葉小舟認為應從源頭抓起,從食品生產過程中著手。加強對食品原料的生產條件、工藝以及原料供應商的資質等的監管力度,在強調準入制度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督。同時加強對農副產品生產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食品安全生產意識,提高生產人員素質。
解決食品的安全問題迫在眉睫。民建廣東省委會提出,構建廣東省食品安全物聯網體系是切之可行的辦法。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絡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這就是物聯網,構建食品安全物聯網是有效解決廣東食品安全問題的途徑之一。物聯網可以用在農業生產環境監控、農業生產過程監控和農產品的品質檢測等領域,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畜禽是否健康,甚至包括水果的品質,都可以從物聯網上知道的一清二楚。通過構建食品安全物聯網,實現對食品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由政府牽頭,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實現農產品追蹤、清查、控制功能,進行有效的全程質量監控,確保農產品安全。讓信息化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千里眼”、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助推器”。
此次兩會我們終于看到了一絲希望,根據此次的改革方案,將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把先前分散在多個部門的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監督職責統一在一個部門;此外,還把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多年來一直被詬病的多部門監管將終結。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代表說,現在部門職能交叉,容易出現一看好事都爭、一看事不好都躲的情況,而問題往往就出在這種“縫隙”上,要真正做到無縫連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