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銀聯窺視移動支付 聯合諸強并吞內外

作者:楊斯媛
來源:《陸家嘴》
日期:2013-03-15 08:52:11
摘要:來到便利店或加油站,只需拿出手機或銀行卡在一臺終端機上輕輕晃過,就完成了支付。這就是移動支付,是我們想象得到且已然實現的新興支付方式。
關鍵詞:移動支付銀聯

  在互聯網支付領域落后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聯,絕不會再錯失移動支付的機會。

  來到便利店或加油站,只需拿出手機或銀行卡在一臺終端機上輕輕晃過,就完成了支付。這就是移動支付,是我們想象得到且已然實現的新興支付方式。

  這也是國內最大的發卡機構——中國銀聯渴望占領的高地。在錯失互聯網支付發展時機后,中國銀聯力爭在移動支付領域實現“逆襲”。

  銀聯推廣新興支付

  雖然“閃付”(Quick Pass)這種新興支付方式還未在消費者中間普及,但是中國銀聯已經開始加速布局市場終端。

  1月28日,中國銀聯與屈臣氏(中國)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閃付”推廣到屈臣氏門店。雙方合作范圍從傳統刷卡支付擴大到金融IC卡支付、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

  “閃付”是銀聯的非接觸式支付產品及應用,具備小額快速支付的特征。用戶選購商品或服務,確認相應金額,用具備“閃付”功能的金融IC卡或銀聯移動支付產品,在支持銀聯“閃付”的非接觸式支付終端上,輕松一揮便可快速完成支付。目前,國內接受“閃付”的受理終端超過110萬臺。

  中國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發力不只是在移動終端刷卡支付,在電信運營商爭奪的近場支付領域,銀聯也不甘示弱。

  近場支付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即時通過手機向商家進行支付,支付的處理在現場進行,并且在線下進行,不需要使用移動網絡,而是使用手機射頻(NFC)、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以及POS機的本地通訊。

  去年12月20日,銀聯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在上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全球范圍開展移動支付、智能電視支付、云計算等創新合作,共同完善創新產品和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中興通訊按照銀聯標準研發的具備近場支付功能的NFC手機有望今年推向市場。

  這就是銀聯正在做的事情,推廣其新興支付渠道,互聯網、手機、固定電話、智能電視、多媒體自助終端等,都是銀聯正在逐步打造的綜合支付服務平臺的一部分。

  移動支付的發展不可錯失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第三方支付平臺迅速成長。就在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大行其道并開始布局新的市場領域時,銀聯終于“醒悟”。

  2011年6月,銀聯建成無卡支付交易處理平臺,聯合相關各方推出了“銀聯在線支付”和“銀聯互聯網手機支付”兩項業務。其中,“銀聯在線支付”直接繞開傳統的網銀平臺,用戶無需開通網上銀行即可支付,直接與支付寶在當時推廣的“快捷支付”競爭。

  銀聯與商業銀行先天的近親關系并未讓“線上銀聯”扭轉局面。因為,支付領域本身在發生變革,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動起移動支付的發展,并有望改變傳統支付格局。

  在互聯網支付領域落后于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銀聯,絕不會再錯失移動支付的機會。

  目前,移動支付分為移動終端刷卡支付、近場支付(NFC)與遠程支付三種。由于銀聯在傳統零售渠道早已鋪設大量POS支付通道,因此其在移動終端刷卡支付領域享有絕對優勢。同樣,遠程支付中,銀聯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公司擁有主導權。

  近場支付領域,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的支付子公司通過開辟新的支付網絡,有望獲得突破。同時,國內商業銀行也相繼開展手機銀行業務。

  無疑,中國銀聯龐大的POS支付網絡和數據交換系統,是其未來能夠領軍移動支付市場的重要利器之一。

  中國銀聯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銀聯累計發卡超過1.3億張,銀行卡跨行交易總額21.8萬億元,同比增長37%。全國銀行卡聯網活動商戶、刷卡機(POS)和取款機(ATM)累計數量,分別同比增長51%、46%和26%。2012年上半年,銀行卡刷卡消費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42.7%。

  市場化轉型

  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國銀聯,2002年3月26日在上海成立,各銀行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進而使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國有”背景讓銀聯快速成長,成為國內最大的發卡機構,發卡量的數字不斷刷新。就是這樣一個帶有國家戰略意義和非市場化色彩的銀聯,已然開啟市場化轉型之路。

  一位中國銀聯高層曾透露,銀聯市場化轉型主要體現在:內部組織結構的優化,包括線上線下綜合服務的通盤考慮和整合;產品研發和設計的加強;技術平臺的升級,包括強化無卡支付交易處理平臺功能等;建立和應用互聯網支付平臺、手機支付平臺等更多渠道。

  在中國銀聯最新一期“五年戰略規劃”中,并未提及上市進程,而是強調加大對外開放、國際化進程、創新力度等,其中市場化轉型則包括用人市場化、產品市場化、服務市場化等多方面。

  市場的變化讓銀聯的市場化轉型也迫在眉睫。1月21日,國家發改委再度下發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通知,2月25日起實行下調后的手續費。這無疑將減少銀聯和商業銀行的收入。

  據測算,此次下調手續費對銀行業全年凈利潤的負面影響約在1%,銀聯收入也將縮水15%~20%。

  目前中國銀聯的營業收入結構主要為:一是境內ATM收入,比如跨行取款中收取的手續費;二是境內POS交易轉接收入,即刷卡商戶的傭金部分;三是國際業務收入;四則是一些創新業務收入,比如移動支付。其中,境內POS收入大約占到銀聯營業收入的一半。

  可查到的銀聯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銀聯資產規模達到人民幣138億元,營業收入約60億元,凈利潤為10.7億元。2009年和2010年,中國銀聯營業收入分別為30.5億元和42.5億元,凈利潤則分別達4.68億元和6億元。

  國際化提速

  銀聯邁向市場化的第一步是走向境外。

  2004年1月18日,中國銀聯開通銀聯卡香港受理,銀聯首次出現在非人民幣市場,同時開啟了國際化之路。

  當時,銀聯的舉動引起國際卡組織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 Card)的不安。原本,銀聯是它們最好的合作伙伴,銀聯是它們簽約的收單機構,VISA和萬事達卡則通過與銀聯合資組建公司落地中國市場。

  此后銀聯在國內外市場的快速發展,讓VISA更加“不安”。

  2010年9月15日,美國方面以“銀聯壟斷”為由,向WTO提出磋商請求,指責中國違反了其向貿易伙伴作出的承諾。5個月后,雙方磋商未果,該項爭端正式進入專家組裁決階段。

  去年7月,WTO通過其官方網站發布報告,專家組駁回了美方關于中國銀聯壟斷地位的指控;但WTO也同時認定銀聯強制要求所有在國內發行的支付卡加入銀聯網絡并附帶其標識,以及強迫所有支付終端使用銀聯網絡的做法違反了WTO的規定。

  VISA的舉動并未阻止銀聯海外擴張的腳步,銀聯的國際化策略不斷加速。中國銀聯官方數據顯示,2012年,銀聯全球網絡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銀聯卡使用范圍擴大到境外14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主要區域和重要國家。目前,境外近3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銀聯卡,在當地及銀聯全球受理網絡上頻繁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30日,中國銀聯在上海宣布成立負責運營國際業務的子公司——銀聯國際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銀聯國際”),進一步擴大銀聯卡在全球的使用,共有60多家境內外主要商業銀行成為銀聯國際的初始會員,其中境外金融機構占大多數。

  不僅如此,銀聯正在加大對金融IC卡等創新產品的研發,與商業銀行合作發行金融IC卡,這也是其與國際卡組織競爭的秘密武器。

  金融IC卡外觀上比普通的磁條銀行卡多一塊類似手機SIM卡大小的芯片,采用智能卡技術,是符合人民銀行PBOC2.0標準和銀聯卡標準及規范的新一代銀行卡。

  由于金融IC卡與國際標準并不兼容,一旦2015年國內所有發卡機構全面發行和受理金融IC卡,VISA等外資機構在國內銀行卡市場有可能被邊緣化。(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