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以推廣“銀醫一卡通”為契機打造服務型政府
2013年月2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啟動全國范圍內社會保障卡金融功能的擴容。根據人保部的計劃,“十二五”期末全國將發行8億張帶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覆蓋60%人口。據統計,至2012年底,全國統一標準的新社保卡已發行3.4億張,部分地區“先行先試”已取得成功經驗。專家認為社保卡的整合不僅方便居民使用也節約了政府管理成本,加快了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其成功經驗應向全國范圍推廣。
以社保卡為載體的“城市診療一卡通”新模式
社會保障覆蓋公民的一生,是公共服務的“龍頭”。而社會保障卡記錄每個參保人從出生到終的“生、老、病、殘”的個人信息,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的“龍鼻子”。目前我國居民可能持有身份證、社保卡、市民卡、健康卡等多種,社保卡的“碎片化”管理令政府管理成本上升,居民使用不便。
據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介紹,從目前全國各地區發卡情況來看,東莞社保卡是功能整合最全面的卡,不僅整合了五險(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也延伸到了診療卡,從掛號到付費,都不需要到窗口辦理,同時東莞社保卡還具有銀行金融服務功能,是一張真正的多功能社保卡。
據了解,從2012年7月首發至12月底,東莞已發卡101.83萬張,已發卡的激活率達78.25%。新社保卡采用了國家統一標準,同時結合當地實際,以社保卡為基本載體實現了社保卡、銀行卡、診療卡和健康卡的“多卡合一”,為參保人提供社保應用、金融應用、醫療就診和健康檔案管理等“一卡通”服務。與此同時,東莞在全市范圍建設“診療一卡通”服務平臺,參保人只需憑社保卡及密碼就能在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窗口或自助終端設備上完成門診就診的掛號、就診、劃價、繳費等,完成住院就診的入院登記、中途結算、出院結算等所有過程的銜接,現場結算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統籌基金支付,使用醫療個人賬戶支付醫療門診就診費用,支付自費醫療費用,以及查詢個人健康檔案信息等。
按照國家規劃,發行新社保卡所需投入資金主要由政府承擔。但是東莞實行“政府主導、企業投入”的社保卡項目建設模式,銀行基本承擔起整個社保卡項目所需投入的資金,包括系統硬件設備、軟件開發、“診療一卡通”自助服務終端設備、系統維護、醫療機構系統改造費用以及社保卡首次發行費和管理費等,政府部門更多只需承擔日常運作所需的人力資源投入。資金的保障使得項目可以在發卡的同時進行用卡環境的建設,實現新社保卡“能用、好用、多用、通用”的目標。據估算,東莞市6家銀行將為整個社保卡換發項目投入2.8億元,這也相應免除了地方財政、社保基金或公眾在這些方面的支出負擔。
楊燕綏說,目前很多地方,社保卡還是“碎片化”管理,各個部門都在發卡,老百姓手里一堆卡。“每整合一個功能,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政府部門的職權調整。這樣的整合將政府部門的許多功能用計算機替代了,每整合一個功能就等于簡化了一個政府部門。東莞先行一步,在行政體制改革上先行了一步。”
推行“銀醫診療一卡通”面臨三大難題
據了解,“銀醫診療一卡通”項目啟動兩年多以來,全國各地發卡情況參差不齊。據人保部統計,目前北京、上海、福建、廣東、江蘇、蘭州、四川、內蒙古等省和直轄市已經發卡量過千萬張,而記者所在的湖南省還未完全啟動新社保卡的發放工作。
多年研究數字化醫院建設項目的人大代表、民建湖南省委副主委朱皖在兩會期間提出,目前湖南大部分醫院都實現了門診一卡通,但是醫院之間診療卡不能通用,這樣導致一個人擁有不同標準的多張卡片,給患者的卡片管理造成了麻煩。同時,由于卡片標準不同,每個醫院都重復投入發卡成本,造成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建議盡快在湖南省實現社保卡、醫保卡、診療卡三卡合一,實現“診療一卡通”。利用各種渠道和網絡資源為持卡人提供掛號等診療服務,將醫院的窗口進行延伸,將有效解決醫院門診擁堵的問題,實現“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標。
目前湖南省推廣“銀醫一卡通”主要面臨三個問題:
一是政府主管部門在一卡通系統建設上還存在意識不強、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一方面是對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宣傳引導不夠,另一方面,目前的就診流程優化的主要責任方還是醫院,對政府主管部門沒有明確的要求。
二是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對醫院缺乏統一的指導。一卡通項目的建設涉及的單位多,項目周期長,需要強有力的政府部門牽頭。一方面不同醫院其需求不同,合作銀行也不同,不同銀行對醫院的訴求也有差異;另一方面在一卡通項目中不同政府的主管部門其出發點不一樣,比如衛生部門側重于健康功能,社保部門側重于醫保功能。
三是目前由社保部門負責的社保卡和衛生部門負責的居民健康卡的發卡進程都還不夠,且兩卡分離整合困難。
也有專家分析認為,銀行的企業特性決定了銀行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和投入力度依賴資金回報的數量和速度。如果沒有好的時機,沒有政府的強力推動,項目的資金問題無法落實,項目則無法順利開展。
以推廣“銀醫一卡通”為契機打造服務型政府
根據人保部的計劃,“十二五”期末全國將發行8億張帶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覆蓋60%人口。“一張多功能社保卡”的發放加上“一張自助服務網”的建設不僅方便了參保人,也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型,打造“一站式”服務型政府。
楊燕綏說,社會保障最核心的是“持續收入”,無論低保、醫療保險,都是當公民遇到生老病死一系列問題時,社會保障可以維持其一定的收入。那么,社保的記賬、登記、發放,都需要通過銀行的信息系統,通過銀行的經營窗口,這是社保的必由之路。一個成熟的服務型政府,必將伴隨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而成長起來。“不久的將來,全體公民都將方便地使用社會保障卡,社保卡將替代身份證乃至戶口本,這不僅僅是社會保障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意味著國家行為、政府行為和公民行為模式的轉變。”
她建議,在“十二五”期間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打破部門利益的條塊分割,克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讓全體公民早日用上具有綜合功能、攜帶方便的社會保障卡。
也有專家建議,一方面由政府引導、大企業介入、引入銀行資金共同籌建“銀醫一卡通”,同時積極探索一條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政策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到“銀醫一卡通”的建設中來,打造一條“銀醫一卡通”的產業鏈。
針對社保卡和居民健康卡分離的狀況,楊燕綏建議政府牽頭統一規劃基于社保卡和居民健康卡的應用部署,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實現二卡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