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物聯網產業發展狀況掃描
上班路上等候公交車,只要用手機一搜,便知道想要乘坐的公交行駛到哪一站,還需等待多長時間;
老人突然在家中暈倒,老人的手機立刻同時向兒女手機和醫院發布報警訊號;
倉庫里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單靠機器就可以把貨物擺放到準確位置,如果放錯或遺漏,機器就會發出重新擺放的相關訊號……
說起物聯網,許多市民還不太了解,然而上述情形正是山東威海物聯網正在或即將實現的功能。年初,威海市先后被確定為山東省和國家住建部智慧城市試點城市。近日,威海市又提出重點打造智能公交、智慧交通、智慧環境監測、智慧旅游、智慧社區等五個智慧威海試點工程。
智慧城市,物聯先行。4月23日至25日,記者走訪市經信委和相關物聯產業,探尋威海市物聯網發展狀況。通過采訪記者發現,目前威海市物聯產業發展迅速,主要應用于工業生產和城市配套,更多惠及民生的物聯項目還需增量和加速。
物聯產品 在威海廣泛應用
4月23日8時,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科科長徐連敏像往常一樣走進辦公室。不用打卡,也不用簽字,考勤系統里已經顯示他的上班記錄;中午,徐連敏走進食堂,只要走近讀卡設備,餐費即可自動從卡里扣除。
這看似“神奇”的機關,都藏在徐連敏的工作證件里———一個小小的無線射頻芯片。這種“智能考勤”和“智能門禁”系統,早已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廣泛應用。
當日,在威海北洋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郭建榮向記者演示了智能借書系統的操作步驟:只要在檢索電腦上輸入圖書名,智能書架就會立即定位出圖書位置,并將讀者引導至所需書籍旁。“這是智能借書系統,以后圖書館就不用管理員了。”郭建榮說。
徐連敏介紹,這就是物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簡單地說,物聯網比互聯網更加“聰明”。這種“聰明”是指互聯網在管理和服務的功能基礎上再加入“決策”功能,這就需要在互聯網的后端加入“大腦”,前端則增加“末梢神經”,從而實現對自然界信息的自動感知和獲取、自動傳輸和互聯、后臺自動分析決策。物聯網一旦形成,將大大縮減人力物力,效率提高,程序則更簡便。
  徐連敏說,除了智能考勤和門禁之外,物聯網還在全市生產、倉儲、物流、商貿、產品溯源、社區、醫療、家居中有所運用。目前,絕大多數城市都屬于依托于互聯網的“數字城市”,威海市正在打造的“智慧城市”,將同時依托互聯網和物聯網兩大基礎網絡運行。
  全市物聯網企業 超過80家
  “以北洋集團為龍頭的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快速發展,形成了傳感、地震傳感、無線射頻、智能芯片、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軟件及系統集成六大產業鏈。”談到威海目前的物聯網產業,徐連敏說,威海市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全市集聚企業超過80家,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利稅近10億元。
另外,省級物聯網產業基地擁有山東省光線傳感實驗室、國家計算機內容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分實驗室、山東省RFRD(無線射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國家和省部級技術研發中心33家,院士工作站4個,擁有物聯網相關發明專利700多項,軟件著作權130項,在全省物聯網產業中走在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