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虛火叢生 投資者從不看好到"謹慎看好"
就像所有的新事物,物聯網除了會被拿來進行概念炒作之外,不清晰發展路線始終制約著其不斷進步。
曾經有人用“霧聯網”來形容它的模糊性,在許多時刻,它也常被看作是極具忽悠的項目。物聯網緣何成為了眾矢之的,在眾多大公司紛紛涉足物聯網的情況下,物聯網還將發展向何方?資本將如何流向這個充滿誘惑的產業?
虛火難掩
大霧迷城,陰霾不停,行跡于北京街頭,路人嘴里不停地抱怨著倒霉的天氣。從2013年1月13日起,北京持續不斷霧霾天氣讓所有的人都關注起了周邊的空氣環境。PM2.5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詞成為了微博所傳閱的內容。
于是擁有空氣質量預警功能的物聯網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隨后在2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猶如往平靜的湖水中投一粒石子,《指導意見》產生的效果最先反應在了資本市場之中。在板塊龍頭股漢威電子和銀江股份的大漲帶動下,25只物聯網概念股幾乎全線飄紅。
東興證券等券商研究報告也適時的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僅在傳感器和數據處理等物聯網的細分市場中都能突破千億元大關。
這已經不是物聯網第一次被寄予如此高的期望了。從2009年,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后,物聯網就成為了投資界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TMT投資中有它,節能環保投資中有它,生物醫藥中還有它,在眾多的行業之中,物聯網總是不停地變換著自己的“馬甲”。
頭頂高科技光環的物聯網概念不僅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經常為之振奮,同時也讓股權市場的大佬們傷透了腦筋。
盈利模式不清晰讓眾多投資機構只得“望霧興嘆”,雖然總會有研報、政策相繼指出這“物聯網”是一個上萬億的市場,年均兩位數以上增長。
霧里看花
“一些政策中提到數值都是匯總起來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對《英才》記者表示,“很多數值都是估算出來的,其實這是個需要培育的市場”。
物聯網這個看似時尚的概念,覆蓋了多個行業的細分領域。在整個社會經濟網絡下,從城市管理、醫療健康再到金融服務、公共安全等近乎每一個部門中都可尋覓到物聯網發展的足跡。
而《指導意見》中也指出,要在工業、農業等多個領域實現物聯網的示范應用。
“在許多物聯網政策中往往會列舉一些相關的應用領域。”張建寧表示,“這使得物聯網呈現出了一個碎片化的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原本十分新鮮的“物聯網”概念在許多人心中被更加模糊化。“物聯網是個筐,什么東西都能裝”也成為了大家對這個行業認識。
不僅如此,因為涉及行業過于廣泛,在技術與應用領域中的這種矩陣式的結構也讓物聯網行業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反過來又導致了許多企業在研發時處于孤立的環境之中,進一步限制了其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物聯網企業在幾個層面都存在著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等問題。這種現實的情況使得面對以全球市場為依托的國際大企業中的競爭中,國內的企業只能收縮戰線,小打小鬧。在失去了規模效應的情況下,也就逐漸喪失了對高端產品的研發能力。
在我國,物聯網被普遍認為應該具備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感知、網絡與應用層面都存在著缺乏關鍵的高端技術。例如在感知層面中,許多企業目前也還只能生產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如攝像頭。
達晨創投合伙人傅哲寬對記者表示,“目前在物聯網行業的投資最主要的風險還是來自于技術”。高技術門檻無法達到,低門檻大家又都會做,越來越多的企業擠入到這個行業里面,又使得行業之中更難以形成大的有實力的企業。
盡管許多企業在發展之中如履薄冰,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到來自政府對于物聯網的熱情。四川、江蘇、浙江等地都建成了物聯網產業園,通過吸引項目推進其發展。今年北京、廣州、武漢等多個城市在地方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均將物聯網和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討論重點。
“短期物聯網在智慧城市包括一些基礎設施,公共管理方面會有一些市場,這個領域正好處于一個重要的前期階段,”張建寧認為,“將來更大的市場還是企業來主導”。
謹慎看好
作為國內最早投入物聯網研究和應用開發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在重慶物聯網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0億元,形成了30多項成熟產品及應用,服務用戶規模超過5000萬。聯通也在各個地方如四川、湖北等地拓展自己的物聯網地盤。
與此同時,從物聯網概念剛被提出再到整個行業“虛火叢生”,大多數的民間投資機構的態度從開始的“不看好”或“看不懂”發展到了現在的“謹慎看好”。
《指導意見》中指出要鼓勵民間資本和風險投資進入物聯網產業。對于看著物聯網概念一步步“落地”的投資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中科招商董事長單雙祥對記者表示:“未來我們會加大物聯網領域的投資”。而傅哲寬則更明確的表示,物聯網領域未來投資方向是應用層面。
物聯網可以被分為感知、傳輸、智能、應用、運營以及監管等6個環節。短期來看產品應用的增長速度會比較快,但如果放在長期看應用與運營服務相結合的部分更加具備增長的潛力。
“要么在技術上有特色,要么在商業模式上有突破,”張建寧認為“這樣的企業投資機會才大一些。”
在爭議了多年之后,物聯網也終于有機會被人認清。它所代表的不是一類產品,而是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因此技術能力高低也就成了機構評判投資最重要的標準。(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