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做大做空 物聯網面臨諸多瓶頸待解
提起近期最為熱門的社會新聞,很多人會想到“黃浦江死豬”事件。上萬頭死豬僅有很少一部分能通過“耳標”追溯源頭的事實,使人們迫切感受到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重要性。而那個小小“耳標”背后所蘊含的技術,就是物聯網技術。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的物聯網,還涉及諸多如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領域。近年來逐步被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所重視,諸多物聯網產業園區相繼建立,其背后萬億元前景“光環”的巨大“餡餅”無疑是最大動力,但同時它卻也面臨著技術瓶頸、標準瓶頸、產業化推廣瓶頸等諸多瓶頸待解。
農業物聯網護航食品安全
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珍玉最近很忙碌,既要忙著去各地談合作,為公司接下來的拓展計劃鋪路,又要忙著接待各地來考察和調研的各級主管領導和同行,即使有空還要參加一系列行業論壇、與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進行交流。他忙碌的身影背后,折射的是其所處的一個新興行業——農業物聯網的發展。
“近年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得大家對這個領域的關注度空前提升。而農業物聯網最主要的一塊應用,就是怎么讓人們吃得放心、安心。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行業前景。”徐珍玉對記者表示。
談到當初看中物聯網這個新興行業,乃至于進入其中更為細分的農業物聯網領域的原因,徐珍玉對新領軍記者表示這和其之前所從事的行業有著密切關系:“我之前一直在做食品以及食品添加劑的進出口貿易,長期以來能夠強烈感覺到國外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我們出口的食品必須要經過極其嚴格的檢查才能過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提升,同時國內食品安全問題的矛盾愈發突出,就導致這方面新的需求催生出來。”徐珍玉表示,一方面國內對于食品安全的巨大需求讓他看到了商機,另一方面之前從事的外貿行業逐漸疲軟,使他在2009年開始考慮將公司的方向轉向食品安全領域。
“我就考慮怎樣把物聯網和自己做的食品進出口領域進行一個有機結合,用物聯網技術去抓食品安全,也可以把我們原來售后的服務和產后的銷售向產中和產前進行延伸,用技術手段去管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的概念。加上我們公司所處的安徽,也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科技力量也很強,幾個因素疊加,使得我最終決定以食品安全、糧食安全為主要突破口,開展業務。”而2009年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無疑更堅定了他進入這個領域的決心。
自2010年開始正式進軍農業物聯網產業以來,朗坤物聯網先是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建“安徽省新農村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業務開拓提供技術支持。接著提出“農業云”概念,把一個區域所有涉農的農資銷售企業、農業生產企業、農業加工企業、農業物流企業,統一連接到平臺上來,用平臺化的服務,為這些農業參與者提供一套標準化的軟硬件配套服務。
據徐珍玉介紹,當下農業物聯網所應用的主要技術為RFID(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傳感器技術。而這些技術其實都已經比較成熟。“如果我們農業物聯網技術有效實施,基本上可以對食品追溯做到非常有效的管控。比如死豬事件,如果所有養殖的豬都打上‘電子耳標’,只要用射頻識別技術掃一下,就可以清晰顯示死豬來源。而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物聯網的精細化養殖技術下,不可能發生養殖豬大規模死亡的情況。豬養殖過程中的日照、溫度、飼料喂養都屬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管控范圍。現在主要問題是農民沒有用科學的手段去管理,導致大量問題出現。如果每一頭豬有標識、有身份,還可以把養殖和農業保險相結合,有保險公司覆蓋風險,就可以有效處理病豬死豬問題。”
徐珍玉表示,他做農業物聯網以來感觸最深的地方有兩個問題,一是因為農業信息化起步晚,所有工作都要從零開始來做,農業物聯網理念推廣起來比較艱辛,只能從靠試點示范的模式來做;二是缺乏一個行業的頂層設計,相關國家標準缺失。
對待上述兩個主要問題,他采取了相應的策略。對于推廣問題,他帶著手下的技術人員、市場人員一個省一個省去拜訪當地的政府、大型農業企業、農業產業園區等。“到2012年年底,我們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已經推廣到了10個省,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地方是選擇一個地級市,有的地方是選擇一個大型的農業示范區,有的地方是整省推薦。今年我們計劃另外再選10個省進行農業物聯網的推廣,計劃2013年年底推廣到一共20個省左右。”
徐珍玉表示,在頂層設計方面,他則一直呼吁政府加快制定相關行業規范和標準的步伐,鼓勵一些企業去打造一個農業物聯網的綜合平臺:“我們現在就是努力爭取省級支持,在各個省建立省級平臺,以省為單位進行食品安全的頂層設計,信息共享,監管上建立監督、協商、會診機制。”據介紹,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在安徽,使用朗坤公司農業物聯網管控技術的農業企業有100多家,而全國范圍內,使用該公司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企業則有數千家。
14.4萬億美元的產業前景
作為物聯網行業的一個細分,農業物聯網已經展現出巨大的前景,而這也是對整個物聯網行業的一個預示。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多個領域均屬于物聯網行業范疇。
據統計,2012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3650億元,比前一年增長38.6%。從智能安防到智能電網,從二維碼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興產業,物聯網正四處開花,悄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政府層面為加速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財政部公示了2012年度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擬支持項目,包括八項技術研發與五大智能領域共計149項。今年2月17日,國務院專門發布了《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物聯網核心技術,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為實現目標,將加強財稅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資政策,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向物聯網應用和產業發展。而從物聯網的一個重要應用“智慧城市”來看,“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600個至800個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隊伍中來。北京、上海、廣東、武漢、寧波等幾乎所有的一線城市、50%的二線城市,都在朝著“智慧城市”的方向努力。“智慧城市”未來的市場空間就高達2萬億元。
從國際市場來看,該行業的前景則更為誘人。互聯網巨頭思科樂觀地預計,未來10年內物聯網技術將創造出14.4萬億美元的商機。到2022年,物聯網技術將推動全球企業的利潤總和增長21%。
預防“做大做空”
面對物聯網這個前景廣闊的巨大“餡餅”,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積極行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份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并紛紛制定了各地的產業發展規劃。
不過就像以往許多掛著高科技名頭的產業園區一樣,不少物聯網園區出現炒作概念、圈錢圈地、貪大求全的情況。物聯網最為核心的是感知層的器件和設備,以及以此為基礎搭建的系統。很多物聯網產業園涉及的則是物聯網的從屬和配套行業,看似產值很大,其實并非物聯網的核心。“對于物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政府更多地應該是出臺政策,而不是直接參與到行業當中。物聯網是一個技術驅動型的產業,不是僅僅靠政府號召就能做起來的。比如‘智慧城市’,大家都搞公共服務領域的信息化,應不應該思考一,每個城市情況不一樣,是不是這些下城市都適合搞這種信息化。包括傳感器適應環境不一樣,否則只會造成資源浪費。”中國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柏斯維對新領軍記者表示,對于扶持物聯網產業,中央政府的政策很明確,不過地方政府有時會借此機會發展地產。國家發改委也有官員曾表示,在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過程中,確實在一些地方或機構出現了超能力布局、盲目炒作概念、圈錢圈地和發展主題房地產等現象,亟須加強政策引導和規范。
也有人指出,物聯網行業看似廣闊的前景,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含有“水分”。“事實上,物聯網包含的領域很多,囊括了幾乎所有的IT和電子技術。如果統計整個市場,那么這些技術領域都要算進去,因為他們都是物聯網范疇內的重要成分。所以物聯網行業統計出的市場,并非是在這個概念出現后有待開辟的新市場,而是大部分就已經存在而被納入物聯網領域的市場。”有業內人士表示,物聯網看似價值萬億的行業前景中,有不少依存于已有的一些主流行業,物聯網只是對它們的整合。因此物聯網究竟市場價值幾何仍舊值得商榷。
而在技術、推廣上的瓶頸,則更加制約著各地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技術層面,許多專家都公開承認國內與國際上還有一定差距。如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鄭侃就表示,盡管近年來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迅猛,但核心技術和標準都未能實現自主,芯片和高端傳感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邢濤也曾公開表示,高頻和超高頻等高端芯片,如酒品和服裝的標簽,和國外相比依然有欠缺,有待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此外,在短距離無線通訊方面,藍牙、WiFi等無線傳輸芯片已實現國產化,但受制于技術成熟度的問題,仍難走向大規模應用。北京科技大學首席教授、物聯網系主任王志良介紹,我國在低端的溫度、濕度傳感器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在比較高端的傳感器方面,尤其是那種將感知、傳輸和處理集成到小尺寸芯片中的高端微機電系統方面,和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推廣層面,目前許多物聯網園區和企業還面臨著商業模式不清晰的問題。“怎么讓公司掙到錢,怎么推廣、怎么產業化這些問題都不清晰。只是依靠政府的口號是不行的,必須尋找到一套清晰的商業模式。”柏斯維說,物聯網的發展方向,一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做功課,促進傳統行業的智能化;二是用到百姓生活當中,使技術的發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如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領域。
“物聯網這樣的新興戰略產業,肯定是我們國家以后經濟轉型的一個方向。我們轉型的重要性在于經濟增長方式不能再繼續依靠鋼筋水泥,一定要搞ICT(信息、通信和技術)產業,日本、美國等國家ICT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值都在60%-70%,我們國家占比不到5%,看這個數字就看到應該搞什么了。我們需要借著物聯網,讓我們的生產方式更自動化、智能化,提高勞動生產率。”柏斯維表示,物聯網產業要想真正“做實”,一是政府應該出更多政策,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這些領域,給企業或者投資公司營造一個能夠賺錢的環境;二是企業要積極摸索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或者換句話說,物聯網產業進一步走向成熟仍然需要時間。(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