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規模商用面臨安全難題 發展焦點轉至“商業模式”
“目前,國內外各層面技術標準已經日漸明朗,國家標準也已經完成公開征求意見,形成標準送審稿。”在近日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移動支付產業論壇”上,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表示。
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和中國移動相關研究預測,2013年我國手機支付產業鏈總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未來幾年將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長率。數據顯示,我國遠程支付發展相對成熟,其業務量在總業務中的占比超過90%,然而近場支付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面臨安全支付和商業環境建立挑戰,很多機構開始加快試點步伐。
近場支付發展加速
據了解,近場移動支付發展多年,支付標準爭議不斷。自去年底在13.56MHz技術體系基本確定為國家標準后,2013年手機近場支付產業進入高速成長期,產業各方積極布局市場,爭取先發優勢。
工信部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承擔著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編制任務。據悉,該國家標準主要規定了近場支付的相關內容,明確了近場通信采用13.56MHz,智能卡產品形態將兼容多種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手機方案、雙界面電信卡等。
后標準時期,NFC支付手機得到迅速發展。“我國NFC手機支付的商用步伐正式邁出。”中國移動中移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范金橋在會上表示,2013年中國移動將在終端、SIM卡、受理環境三方面加大投入推動NFC發展。此前,中移動計劃在2013年銷售超過1000萬臺NFC手機終端。
據悉,中國聯通NFC手機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也在年初表示,2013年中國電信將與銀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電子錢包,將規模投放NFC-SWP卡,并啟動終端定制。
“2013年兼容NFC的手機出貨量將達2.85億部。”柴洪峰介紹,2012年NFC手機銷售1.2億部,今年NFC手機將大幅增長,銀聯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將成為拉動NFC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力量。
安全成現階段首要問題
當移動支付的用戶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就逐漸凸顯。網元集團常務副總裁萬芳介紹,標準問題爭議結束,下一階段影響移動支付商用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日益突出的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據獨立的市場調研公司TNS近期的調查結果顯示,93%的中國消費者表示支付是否安全是影響其考慮使用移動支付服務的重要因素。金雅拓大中國區通信事業部總經理陳君岳也表示,目前包括金融機構和運營商在內的產業鏈各方都非常關注移動支付安全,并正在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金雅拓正在和銀聯聯手共建安全的NFC移動支付生態系統。
目前,經過市場檢驗的可信的移動支付安全技術有很多種。陳君岳介紹,采用個人識別碼(PIN)認證方式,消費者可通過授權的PIN碼激活和安全訪問NFC設備;而如果用戶手機不慎丟失,還可以依照現有程序致電銀行掛失,銀行通過空中下載方式(over-the-air)就可終止該手機的NFC支付服務。此外,移動支付運營商還可以在設備上安裝嵌入式安全元件,用于保護付款和財務數據,防止被濫用或丟失。
網元集團則推出了“永不丟錢的手機錢包”方案,據萬芳介紹,這款產品具有閃付前密鑰預置和延時功能。通過用戶指紋識別開啟手機錢包支付功能,又依靠延時支付的功能保證支付的安全性。
共贏商業模式待確立
除了安全挑戰,商業模式和生態體系的構建成移動支付發展另一難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移動支付發展的前提。”柴洪峰表示,移動支付目前仍是創新業務,需要產業鏈合作各方的明確分工和相互合作,并由此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商業模式。
陳君岳表示,在商業層面移動支付產業鏈參與方較多,從SIM管理平臺到服務商選擇,從業務合作分成模式到初步市場客戶積累,各方都會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應用推廣上呈現不同意見。因此,構建共贏的商業模式還需要產業鏈更多探索。
就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環境,柴洪峰建議產業各方應在人民銀行和工信部等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統一框架下,在已經取得的產業合作基礎上,加大推進力度,實現優勢互補。
“構建開放的TSM(可信服務管理)生態環境能夠使各參與方共享跨行業的服務資源、基礎設施從而為終端用戶提供更豐富的移動支付服務。”柴洪峰表示,中國銀聯攜手金雅拓與電信運營商進行合作,實現可信服務管理平臺的搭建和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