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試點項目采用物聯網技術監管電梯
記者看到,電梯“黑匣子”安裝在電梯頂部。當電梯發生故障時,“黑匣子”收集到的數據會通過與其相連的物聯網系統,傳輸到監管電腦終端上。凡是投入運行的電梯,包括運行狀態、運行的層站都可實時監管。
目前,我區電梯保有量已接近3.17萬臺,每年新梯的銷售增長量保持在20%左右,可以推測,未來我區電梯市場比較龐大。目前國家還沒有電梯“保質期”方面的強制性規定。業界一般認為,電梯使用15年后,將進入“中老年期”,安全故障發生率就會增加,電梯安全管理難度也隨之提高。
自治區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副局長張東宏介紹,電梯數量快速增加,但有資質的電梯檢驗人員的數量由于受事業單位編制所限,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這就造成了設備數量龐大與檢驗人員數量不足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基本上在全國各地的檢驗機構中都存在,而且電梯檢驗工作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需要培訓和實踐一段時間才能上崗,使得檢驗工作量大與人員匱乏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要解決這對矛盾,采用物聯網技術對電梯進行安全監管將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未來電梯安全監管發展的趨勢。”張東宏表示。
據了解,以往電梯發生故障時,被困人員往往會通過電話向維保單位求救,但維保單位可能離事故現場較遠,救援人員無法第一時間趕到,被困人員采取自救行為時,往往因為操作不當,導致慘劇發生。
采用物聯網技術后,一旦電梯存在停機、卡門、溜梯等情況,“黑匣子”進行數據傳輸,將按照分級響應發出預警,通過語音安撫或語音通話消除乘客的緊張心理。與此同時,電梯使用單位的安全管理人員、維保單位工作人員的手機上都會收到警示信息,及時實施維修、救援,質監部門監察人員也隨時可以通過該系統監督電梯使用單位、維保單位的責任落實情況。
“作為電梯安全的監察部門,真正的監管就是對安全的監管,把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電梯中,目的就是提高電梯安全運行的效率,有效避免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張東宏表示,物聯網是電梯安全的一次技術革命,包頭市試點后,將在全區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和住宅區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