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玉: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農業
2013無錫國物聯網大會于9月26日在感知中國博覽園(無錫新區凈慧東道78號)舉行。會上,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珍玉先生以“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農業”為題作的主題報告。

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珍玉先生(物聯網世界 記者周軍攝)
以下是文字實錄:
【徐珍玉】: 尊敬的各位嘉賓,下午好。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這也是我第三次站在這樣一個講臺上跟大家分享關于農業方面的問題。
應該講,我是2010年正式率領我們團隊進軍農業物聯網領域。當時中國從事物聯網農業的還寥寥無幾,當時很多人看不清,也看不出,而且農業是基礎非常薄弱,信息化也很薄弱的領域,那么做農業物聯網有沒有前景?在2010年的時候有很多的疑問,包括我家的父母都認為是吃飽了沒事兒干。但還是看好農業這個板塊,所以義無反顧進入了。
在2011年,依然這個板塊不太被大家看好,包括參加物聯網大會,很多物聯網記者也在懷疑。
2012年依然在這里,很多媒體當時報道過,唯一在物聯網這個板塊當中,始終保持著非常高的激情的這樣一群人,這不僅僅是農業板塊,其他板塊也需要政府的引領,很多企業也包括政府的扶持。真正做得比較好的也是寥寥無幾。
但是農業物聯網這個板塊在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迎來了它的春天。在十八大的時候,我們國家鄭重提出了要實行新的四化,其中把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列入在里面,而且克強總理一直在強調要加大城鎮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農業的問題,兩會期間眾多人大和政協代表反復談的更多問題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問題,所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利好。
那么在八九十年代,各級政府把計劃生育作為政績目標,那么兩千年左右對環保問題是政績掛鉤,現在重大的食品安全群發性事件也是新一屆政府政績工程,所以有這個為引領的話,相信各級政府會非常重視這個發展。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朗坤從最初的,我們用物聯網的方法來解決食品安全,就是讓我們中國人能夠吃上放心食品,這樣一條線走下去。后來我們發現,農業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食品安全的問題,同樣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糧食安全問題。
現在我們談很多轉基因的問題,很多糧食是依賴進口的,我們的玉米、小麥、大豆等等。與此同時,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時候,在工業化,特別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大的時候,另外遇到的問題是環保和生態問題。
在工業化的時候給我們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后來我們也發現,農業過程當中污染,就是水、農藥帶來地下水的污染遠遠超過工業化。所以有一個清新的美好家園還是要從農村做起。
所以朗坤從食品安全開始思考生態安全,而且進一步思考信息安全。所以我們現在不斷地跟中科院和大的公司合作。因為我們很多農業的信息化,它的這種安全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甚至農業部官員一兩句話可能就會引起國際市場期貨市場的大幅度波動。
所以去年我們提出了,在農業物聯網基礎上,我們談智慧農業,然后在智慧農業基礎上我們談大數據下的智慧農業。然后在大數據下的智慧農業,現在接著中央的要求,就是怎么樣在新的城鎮下做智慧農業。因為所有農業的基礎是以人為中心,所以要解決農業問題要解決農民的問題,解決農民的問題就要解決農村的問題,最根本就是三農的問題。
我們把大量農民釋放過程中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周轉效率,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時候,農民就解放了,農村土地出來以后,農民又不能進城那就地城鎮化。
同時信息化手段助推農業發展同時,我們解放了農民,所以讓農民不斷地從生產進一步延伸到加工,實際上也是一個工業化的進程。當工業化不斷發展過程當中需要消費、生產、物流,那就是三產的過程。
現在在新城鎮下的智慧農業,簡單談談朗坤的思考。在這個基礎上的智慧農業是跟智慧城市緊密相關的,同時又跟農村人、城里人緊密相關的體系。
中國城鎮化率不斷在發展,在2010年超過了50%,每年按照1-2%的速度增長。中國城鎮化的特點是,第一是可將更多建設資金投到農村。能夠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拉動農村內需轉變增長方式。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更重要是可以縮小城鄉差別。這個不僅僅是收入水平的差別,還有信息共享的差別。
最后就是用土地流轉的方法形成規模化種植,當形成規模化種植的時候,就需要信息化手段,通過物聯網,通過集約化的手段去耕種。
同時智慧農業是以信息化為基礎,以物聯網建設作為手段支撐。智慧農業主要系統有監控功能系統監測功能系統、實時圖像與視頻監控功能,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
城鎮化給智慧農業帶來了很多機遇,就是大量資金投入,規模化的土地,大量人才技術涌入,還有連續十年的扶持政策,而且這個力度很大,所以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
同時城鎮化是智慧農業的前提,同時智慧農業又是城鎮化的基礎。
朗坤是專業從事物聯網農業的公司,朗坤的核心理念是以銷促產,以農業物聯網技術為支撐,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為依托,向社會提供安全、生態農產品。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建一種生態環保型新農村,打造農產品精細化生產模式,同時促進農民的豐產增收。從社會角度來講,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手段能夠幫助政府,提供一個技術性的“三農”問題解決方案,同時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可靠的食品。
同時目前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大的生態圈,在這個過程中,是以農業物聯網的云服務為技術支撐,同時以交易為核心,涉及整個環節。第一是產品投入到生產到加工到倉儲到銷售到消費。只有從最源頭開始抓才能確保產品的安全。
在這個基礎上,物聯網做的是基礎的,一個是農業云服務,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農業遠程的專家診斷,有數據采集中心和追溯平臺。與此同時,我們還進行更多的增值服務,那么就是關于農資農產品的質量評估,農產品體系認證,培訓和經營。在眾多的智慧生態圈當中朗坤致力于打造一個平臺,跟不同的企業進行有效的嫁接。
在質量安全過程中是四位一體的,建立健全9大體系,打造全產業鏈農業發展暢銷管理機制。
從物聯網結構來講,首先是環境感知大本體感知。特別是對植物和動物本體生長狀況,這是朗坤研究的對象。在這個基礎上又涉及到第二個層面,通過社區中心提供云服務。未來企業只需要安裝設備,不需要添加太多的存儲設備,在我們后臺開一個帳戶端就可以管理他的農場、大棚、水塘,這樣減少農民的直接投入,更好的讓他有效的工作。
那么整個服務過程當中是針對政府,第二是大型的農業生產企業,第三是對消費者。對消費者提供免費開放式的食品安全追溯服務,通過一維碼、二維碼、RFID標簽,通過用戶的智能手機可以實時掃描產品的來源。
我們認為智慧農業過程中解決核心的問題,一個是人,第二是機,第三是物。在智慧農業過程當中還需要加上“智”。通過我們的數據云和業務云有效的去判斷,同時針對未來分析,讓農民真正做到訂單生產或者能夠預測明年的情況到底是蒜你狠,還是蒜你賤。
朗坤做這么大的事情,單獨一個企業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我們聯合社會上各個致力于農業發展的企業,所以我們組建了聯盟協會(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其中跟智慧城市相關的只有朗坤牽頭在做。
智慧農業我們認為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解決政務問題。第二是解決農務問題。第三是解決商務問題。政務層面我們要幫助結果農村三資管理監控的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網絡管理系統,全國農民負擔監測系統。另外我們還有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進行大田、水產、畜牧等監測。同時建立農市通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市場預警分析系統。
基本上從農田到餐桌,而且從源頭種子、化肥、農藥雙向追溯。農資下鄉到農產品進城,有效的確保了食品安全。
朗坤物聯網電子商務平臺“農市通”,目前“農付通”正在打造。目前朗坤覆蓋了12個省,希望明年能夠努力的覆蓋全中國。
朗坤集團以泰州農業開發區綜合展示為中心,以特色農產品為重點,以食品追溯為紐帶,建立泰州農業開發區——農業物聯網綜合應用平臺。同時我們把這個模式進一步覆蓋到其他城市。
智慧城市和智慧農業應該講是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目前科技部、農業部、甚至工信部的聯盟多次跟朗坤合作。
目前朗坤認為農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板塊,而且也是非常朝陽的板塊。如果講前三年是工業化或者城市化發展一個很好時機的話,未來三十年將是我們農業的天下,是從事農業人員的一種福音。
去年我在會上講到,智慧農業會帶來千億的市場,如果今年加上城鎮化的話,我相信它是一個萬億的市場,謝謝大家。
唐祖榮:謝謝朗坤徐總精彩的演講。到現在已經在全國20幾個地方建了100多個示范項目,也得到了很多政府支持和幫助。我看他這三四年沒怎么休息,連軸轉。物聯網應用就是靠這些瘋狂的企業家才有今天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