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投資規模增大 中小企業面臨洗牌

各地紛紛建設智能交通 投資規模增大
近幾年,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嚴重,智能交通將成為緩解交通壓力、減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受到交通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重視,紛紛出臺智能交通發展規劃將智能交通建設列入每年的民生工程。我國智能交通也因此步入了快速發展期。
近幾年各大城市紛紛建設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統。2012年北京市交通委發布未來5年北京交通信息化發展目標:"十二五"期間,北京市規劃投資56億元,提升智能交通。與此同時,蘭州將籌資7億余元建設基于物聯網的智能交通系統,欲借助互聯網實現道路智能化;南京也提出利用物聯網技術,在2年內構建一個以全面"感知"為基礎的新型智能交通系統;番禺投資4000萬元、鄭州投資8000萬元、禪城計劃投入1億元人民幣;深圳也將在三年內建成六大智能交通系統,均為打造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智能交通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賽迪顧問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智能交通領域的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位居物聯網應用行業之首。
分析人士指出,伴隨著市場規模的高增長,來來智能交通領域的大訂單數量將逐年遞增。《2013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在中國城市智能交通領域,大項目已越來越常態化。2012年,廣東江門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10100.2378萬元,貴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的貴陽市視頻監控平臺建設項目總投資約36000萬元;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全市公交專用道電子監控系統建設項目總投資23067.8萬元;河北省道路動態科技防控工程和河北省交通運輸綜合協調指揮與服務工程總投資約24億。
2013年一季度,智能交通市場規模同比增長69.4%,而千萬級項目數量同比增長80%,占到市場總規模的44.6%。未來智能交通大項目快速增長,將進一步使得市場份額向領先廠商集中,這對目前業內具備備品牌和大項目經驗的領先企業十分有有利。
BT成為智能交通最重要的建設方式 中小企業面臨洗牌
在項目數量和投資金額不斷增大,而地方政府的財力較為緊張的背景下,BT(建設、移交)、BOT(建設、經營、移交)、BLT(建設、租賃、移交)等新融資模式成為了地方政府緩解交通壓力和資金短缺最受歡迎的方式。上述提到的項目都是以BT方式建設,據統計,2012年智能交通BT項目已占所有項目的17%。
BT成為地方政府建設智能交通重要的投融資方式,這使得擁有資本背景的廠商將憑借BT等方式領先于行業成長。另一方面,隨著項目金額的增大、BT項目的增多,對廠商的資金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擁有較強資本背景的廠商有望擴大市場份額,領先于行業成長,但是對給規模不大,資金能力一般的產品供應商帶來較大生存壓力。
BT投資建設模式緩解了政府建設項目加快和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短期內推動了智能交通行業的快速增長。但是部分集成商鑒于墊付資金的壓力,以運作BT項目為由壓縮產品供應商的利潤空間,甚至延長款項支付周期,由此壓縮了資金實力一般企業的生存空間。
“很多中小企業將面臨洗牌、淘汰。”幾位分析師同時表示,BT模式將使得智能交通領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