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鴻溝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物聯網道路
中國是極具特色的國家。不管什么行為、產品、習慣,都可以在前面加上一個“中國式”,這樣就本土化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很特別,我們的社會體制很特殊,我們的行為習慣很瘋狂。所以在中國做任何事情,不是像人們所說的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那樣照葫蘆畫瓢就可以了,而是要深究特殊性,并利用本土資源,實現合理地轉化和產業發展。物聯網這個特殊(龐大零散)的理念出現在特殊時候(經濟疲軟)的特殊(獨特環境)國度,所以一定要發揮好中國特色。
環境差異太大
由于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不夠健全,民眾的消費觀念比較保守,因此對于創新型的產品經常只是圍觀一下就走,一個子兒都不會給。這和先進的科技觀念相背離。也就是說一個面向的產品會比其他國家更加需要低價格來推廣。所以從這方面考慮,物聯網型企業不如走長線發展道路,壓低硬件價格,從后期的服務和有價值的用戶信息中獲得利益。
中國的資本環境也有很大的浮躁感。尤其對于科技型的企業,投資條件往往很苛刻,基本上風投都只愿意找那種已經小有成就可以自己運作的團隊,趁機插一腳。而天使投資更不用說有多難找了。物聯網本身就是朝陽產業,知名度不夠風險又高,實在是讓資本望而卻步。
模仿不再那么有效
阿里模仿亞馬遜、騰訊模仿ICQ、人人模仿Facebook,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成功案例。然而模仿只在差距較大時才可以發揮功效。在21世紀初,通訊和網絡并沒有那么發達,所以國外某個優秀的商業模式可以直接拿來就用,在國內不會被很快復制。而且,當時IT產業處于從無到有的飛躍期,一些環境差異不會影響產業前進。
然而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國外模式在照搬到國內后的窘迫案例。例如付費游戲(中國人習慣了盜版和免費)、眾籌網站(消費和投資習慣讓很多國人不愿網上投資陌生人)等等。甚至于騰訊、阿里在站穩腳步后,也立刻走上了中國特色道路——沒辦法,用戶是大爺。如果不考慮中國的環境,這個水土不服的洋產品很快就會被徹頭徹尾地模仿,然后被優秀的同類本土產品替代。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相比較前兩年大部分企業的知難而退和很多人在技術上的崇洋媚外,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盡管泡沫是必然出現于整個產業的,但是針對單體來說,潛下心來研究模式和環境,就不會出現大起大落。巧妙借力就不會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
中國特色的物聯網,還需要物聯網人多多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