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難點重重 抓住要點方可搶先一步
智慧城市是將信息技術與先進的城市經營服務理念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對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等進行數字網絡化管理,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公共管理的創新服務模式。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10月,我國已有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220多個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投資規模超過1.5萬億元。加上10月份試點城市的實施,智慧城市正在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模式。
然而,智慧城市建設相對難題也一涌而出。11月29日,在2013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戰略高層論壇上了解到,各專家就《智慧城市難點與對策》為題做了詳細探討。包括認識上的誤區、統籌協調的困局、模式創新目標不清、可持續發展機制缺陷等問題提出與方案探討。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提出,要解決這些難點困惑,首先需要理解智慧城市興起的深刻背景;重視智慧城市定位,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驅動智慧城市,并以城市運行要素為單元,充分實施大系統整合與業務高效協同,形成發展創新模式。同時,他表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需要參照三個維度:面向未來、面向問題、面向對象,在此基礎上強化協調機制,理順組織機構、統一技術標準。
此外,領域整合上要優先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服務融合上要使百姓能夠切實受益統一服務入口,如利用網頁和移動終端提供一站式市民服務。鼓勵多方參與互動、創新,形成制度化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市場化投融資、信息系統服務外包;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鼓勵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
目前,我國城市的“耗能大戶”是建筑、工業和交通,其中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在全國約430億平米的既有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能耗的3倍以上。在這些建筑中,有很多是名副其實的智能建筑,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但它們并不節能,由于智能化需要更多的設備,很多建筑反而因此更加耗能。
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不僅僅只有企業。日前,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要求切實抓好新建建筑節能工作,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十二五”期間將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以上,城鎮新建建筑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
政策鼓勵下的巨大的市場,不僅讓國內本土的節能服務企業競爭加劇,像施耐德、西門子這些外資亦紛紛進入建筑節能市場。市場爭奪戰中,誰能拔得頭籌,不僅看節能科技,更要比拼貫穿建筑整個生命周期的節能服務質量和效率,從這個角度而言,無論是前期能耗調研、方案設計施工,還是建筑投用后的運營維護,本土企業都具有外資無法匹敵的優勢。
智慧城市不斷發展,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其中云計算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使人們的溝通和聯系越來越便捷,作為基礎性技術,正在飛速地改變著傳統城市的概念。在節能服務產業中,眾多的節能服務公司掌握著國內外先進的節能技術,有助于城市節能的發展,有些節能服務公司已參與其中。誰能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搶先一步,誰就能在新一輪競爭中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