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大數據機構 大數據缺乏連通
用通俗的話說,“大數據”就是在大量數據中迅速獲取信息、對其進行專業化的處理、實現數據“增值”。今年“兩會”,市人大代表、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辦公室公共關系處副處長潘晞晨遞交了《關于主導發展大數據戰略的議案》;市人大代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主任奚自立則遞交議案《抓住機遇研究建立市級大數據工作機構》,建議上海建立市級大數據工作機構。
中國最具“大數據”潛力
“大數據”被公認為是戰略資源,不僅有利商業活動,更有利國民經濟。麥卡錫公司的研究報告預計,美國醫療行業每年通過數據可獲得超過3000億美元潛在價值,并使醫療衛生支出降低超過8%。在中國,“大數據”將在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加速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有最具潛力的“大數據”市場:中國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數和實際需求,金融、電信、工商、交通、衛生行業已積累了大量數據資產,這些數據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到2016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6.17億美元,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達51.4%。
面對“大數據”時代,國內外多有動作。2012年3月,美國公布“大數據研發計劃”,由美國科學基金會、衛生福利部/國立衛生研究所、能源部、國防部、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地質調查局聯合行動;同年12月,廣東省啟動大數據戰略;去年,國內10多位院士建議制定大數據國家戰略,還有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提交相關議案。
硬件支出占世界10%,服務僅占1%
上海有龐大的數據資源,發展“大數據”得天獨厚:上海有世界最大的醫聯數據共享系統;有4800萬張交通卡,每天產生30GB數據;有亞洲第二的證券交易額;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據地方志披露,每年上海信息化固定資產投入近百億元,年市級財政預算支出二三十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奚自立、潘晞晨兩位人大代表強烈建議建立統一的市級大數據工作機構與信息平臺。議案舉出一組數據:中國IT硬件資金支出占世界總量比重為10%,軟件方面支出為2.5%,而服務方面支出僅為1%;上海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不缺硬件,而缺數據的連通、整合、加工。
議案指出,交通局和氣象局,統計局和人社局數據互不通用,更談不上數據資源整合。又如,城管建了一套視頻監控體系,交警部門也建了一套視頻監控體系,環保局又建一套視頻監控體系。硬件重復購置、軟件各有一套、人員成本浪費、信息加工難產,又怎能讓數據創造價值?
開放平臺供多部門共享
不是從硬件搭建出發、而是從數據管理入手——這是奚自立設計的市級“大數據”工作機制。他提出,建立政府數據資源管理機構,統一掌握各種信息平臺的數據所有權、管理使用權;為使市政府信息化方面的投資更為有效,還應建立信息化項目投資后評估體系和標準。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可供多部門按需共享的上海市數據資源開放平臺。
他建議將2個項目作為試點市級大數據工程的切入口:其一,上海已經啟動了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終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基礎數據平臺規劃。應能提煉共性數據,以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平臺數據建設健康信息數據平臺,以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平臺數據建設交通信息數據平臺;其二,重大突發事件影響面大,需要多個部門聯動,應該建立城市應急指揮系統大數據平臺,圍繞突發事件,追蹤、分析、分類相關數據,做好防范、處置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