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現狀與生物轉型分析
只需輕點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客廳的窗簾會緩緩閉合,家里的燈光會隨著主人的心情不斷變換,即便是在酷暑的夏季,當你從炎熱的室外走進屋內,空調已經自動打開,并調到了適宜的溫度。這些以往只能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場景,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和智能家居的普及,如今正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家中。
智能家居現狀
所謂智能家居,是將通信網絡技術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種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既可以在家庭內部實現信息共享和通信,又可以通過家庭智能網關與家庭外部網絡進行信息交換。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曾因價格高昂令人望而卻步的智能家居開始褪去“高富帥”的光環,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中。國際物聯網貿易與應用促進協會近日發布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0年至 2012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已經連續3年保持超過20%的增長,其中,2012年的市場規模達到24.9億元,增長率為20.29%。預計到2017 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將達到80億元的規模。
巨大的市場前景讓不少國內外企業瞄準這一商機,紛紛在智能家居領域蓄勢發力,這一點從近年來不斷增長的專利申請量即可看出端倪。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電學發明審查部計算機一處審查員李樂在對智能家居領域進行專利文獻檢索時發現,截至2014年1月,涉及智能家居的中國專利申請共 6304件,其中,國內專利申請5689件,占全部申請總量的90.24%,國外來華專利申請615件,占全部申請總量的9.76%。
李樂表示,雖然國內專利申請占了絕大部分,但很多是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研究機構或子公司提交的專利申請。這說明國外公司已經瞄準了中國這個潛在的市場,逐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專利布局,為下一步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做鋪墊。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企業也不甘落后,但有相當一部分專利申請為實用新型專利,國內申請人在該領域的技術研發水平稍遜于國外申請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智能家居這一概念早已提及多年,但要真正從科幻走進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的很多智能設備,不管是智能穿戴設備還是智能家居,大多數都是過渡產品。 智能家居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大部分智能家居技術還遠未成熟到可以商業化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智能家居的普及離不開用戶習慣的培養,而現在的智能家居行業的狂歡更像是業內的自娛自樂。
智能家居生物轉型分析
那么智能家居、智能家電該如何實現更深層次、更高內涵的人性化轉型呢?
回歸原點,還是消費者需求的技術。武器革命總是比軍事革命先行一步,當革命性的武器到來之后,軍事革命的到來就是遲早的事了。如上所言,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日漸成熟,同時受到消費趨勢的推動,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的發展方向已經變得更明確、清晰。
只有通過軟件技術完成具有戰略思維和智慧的整合,才能讓行業實現跨越,也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智能價值。顯性的硬件價值已經缺乏更多的吸引力,而只有讓隱藏的數據說話,滿足人們的情感化需求,才能體現出更大的增值感,給人們更充足的購買理由。面對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的困局,
一慢:構建生態圈的戰略思維
正如上面所言,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的不互聯、不人情、不智能等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問題:沒有一個兼容性的平臺。只有建立了一個兼容性的平臺,就能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圈。
在產品終端增加信息搜集與感知功能,改變過去只能對智能家電實施控制的簡單管理模式,通過數據的反饋,真正了解家居環境的真實情況;并運用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產品實現了互聯互通,告別過去不同品牌不同產品間的“各自為政”;同時,借助云平臺和數據交換技術,完成了信息交流和數據分享,使得我們可以更清晰更直觀的了解到家的境況,并能與家人、朋友等進行互動交流,真正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智慧生活”。
最重要的是,利用網絡通訊在手機等移動通訊終端上實現了信息交互,真正做到了隨時隨地“掌控全家”和“關愛家人”。事實上,這才是智慧家庭的正向,也是目前消費者迫切需要的產品。這種連通性并不意味著將不同的技術進行單純的物理融合,最終,智能設備可以保持獨立,但可以將多臺設備集中到單一的“黑盒子”中,為用戶提供多種以前互相分離而無法達到的功能。各品牌生產商都無法做到兼容所有競爭者,而家聯的嵌入式芯片不需要更改產品原品牌與功能,就能實現數據的全面兼容。無論三星還是蘋果,都可通過第三方平臺做到客戶的無差別化。在這樣的理念下,并不是競爭性的思維,更不是有你無我的短視,而是融合,通過融合完成一體化的平臺戰略。
在這個大平臺戰略下,在未來,如果企業不進入這種生態圈,也就無法走進消費者需要的生活方式,其結果必然是陷入隨時被市場淘汰的危機中。
二看:平臺技術、消費需求
有人說,沒有互聯,將不是企業。作為智能家電、智能家居,其智能支點必然是基于互聯的技術和平臺,否則就無法具有真正的智慧。
目前,傳統智能家電、智能家居行業被詬病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個是沒能充分運用日新月異的無線通信技術,實現真正的互聯;一個就是沒能與“家”聯系在一起,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事實上,這兩點都是智慧家庭所必備的條件。
因此,作為智慧家庭,要看兩個關鍵點:一是建立可兼容互通的軟件應用平臺系統,高度開放的一體化家庭互聯網理念。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將軟件應用連接到不同功能、不同品牌的家電產品上;二是必須專注消費者需求。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有市場才會有相對應的產品誕生,而不是造概念。
三通過:互聯、感知、分享
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的發展走到了不同的岔路口,既有依賴于內容的互聯網派,也有依賴于硬件的傳統家電派;既有依賴于軟件的技術派,也有依賴于網購的商業派。但無論往哪條道路走,為用戶打造“人性化”專屬的宗旨總歸是不變的。
企業除了要具有遠程控制、數據監測、低碳節能等核心智能應用技術外,還要必備三個關鍵點—互聯、感知和分享。
1.互聯:做到“家電互聯、人家互聯、家家互聯”。
作為智慧家庭,必須實現數據同步更新,智能終端高度協同,實現電視、冰箱、空調、PC、PAD、手機等多終端互聯互通互控,也就是1+N模式,完成無限可能的互聯互通互控。此外,除了家里人的互聯互通互控,還要完成朋友圈的互聯互通互控,甚至是多個家庭的互聯互通互控。
2.感知:做到“家庭環境、家人健康、家居安全”。
真正的智能家電是要讀懂人心,主動為人服務,具備人智。智能家電不僅要根據消費者的年齡、性別、學歷、興趣、工作、地域等基本信息,精準呈現有針對性的內容,還能通過簡單方便的交互方式,例如語音操控等,接收用戶指令,迅速提供人性化服務。以此完成家庭環境、健康、安全的三位一體化。
3.分享:做到“家人分享、朋友分享、網友分享”。
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的生態圈,必須具有非常人性化、極富人情味的網上溝通功能。智能家電讓以往冷冰冰的電器物品成為聯絡感情、維系關系的紐帶。通過多終端的互動互聯,用戶可以隨時與家人朋友進行分享與交流。孤單的家用電器“觸網”后,成為強大的信息輻射源,將服務與內容大范圍發散至手機、電腦等終端,并與其進行數據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