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游業正向移動互聯網“智慧旅游”轉型
提到智慧旅游,你會想到什么?是一個功能豐富的景區向導App,還是一站式旅游網站?都對,也都不對。真正的智慧旅游,比這要“聰明”得多,也復雜得多。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習慣通過旅游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安排旅游行程。今年春節期間,四川省九寨溝、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區門票和部分酒店的網絡預訂、支付數額顯著增加,官方微信、微博轉播量和閱讀數均有提高。
青城山―都江堰景區信息中心主任艾昌勇表示,景區網絡營銷平臺從2011年開始運行以來,在線交易額已達3億元。特別是針對散客的在線銷售,近兩年增長幅度均在30%以上。
2014年被定為“智慧旅游年”,國家旅游局要求各地旅游局以智慧旅游為主題,引導智慧旅游城市、景區等旅游目的地建設,以信息化技術帶動旅游業發展。我國旅游業正向依靠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智慧旅游”轉型。
如今,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擁有一款能上網的手機,App將為游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自導航、自導游、電子門票、服務信息及時推送等多種“私人定制”服務。例如,在臺北故宮,借助“帶著故宮走”這一款App,用戶通過觸碰、傾斜、吹氣等操作,就可以與館內的文物互動。在展覽現場無法敲擊的“西周宗周鐘”,通過點擊手機屏幕就能聽到其渾厚的響聲。
當然,“智慧旅游”不只是虛擬旅游,還意味著更快捷的信息化體驗。在杭州,一張小小的旅游消費卡,既能用來租借公共自行車繞行西湖,也可以坐公交車、地鐵,省卻備零錢的麻煩,商家、景區等推出的優惠活動也加載在這張卡上,對游客來說著實方便了不少。
艾瑞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2204.6億元,同比增長29%。這表明,智慧旅游的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正在顯現。隨著旅游在線服務、網絡營銷、網上預訂、網上支付等業務的迅速展開,“智慧旅游”將成為我國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之下,無論是旅游局、景區、還是商家,都在試圖讓自己更“智慧”。
山東省旅游局局長于沖認為,智慧旅游是政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綜合體,需要硬件投資,更需要軟件服務,這也是山東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方向。山東省今年將加快“宜游”速度,把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咨詢中心等設施從地級市向旅游縣級市、旅游強縣延伸。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對我國旅游經濟運行充滿信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來源于資本、技術以及年輕人的創業努力對傳統旅游業的改造。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更好地適應當代旅游發展的變化,敏銳捕捉市場動態,追求更高質量、更有“智慧”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