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移動支付未來 銀聯押注NFC
“NFC手機支付系列產品大規模推廣的基礎條件已經成熟,”在5月27日的NFC全手機產業峰會上,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高調向與會的商業銀行、手機生產商、芯片技術供應商等表態。
經過漫長的基礎性建設,在外部競爭加劇的觸動下,中國銀聯主導推進的NFC產業在2014年有了更多發力的跡象。
不用刷卡、不用輸入密碼,只要拿手機靠近收單機器,就能在瞬間完成支付。這種被稱近場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的技術手段,通過在手機、SIM卡或SD卡中植入芯片,讓手機與銀行卡合為一體。NFC技術的擁躉者認為,這是貨幣電子化的下一次革命,是移動支付的未來。
在中國,NFC標準化的進程始于2012年,中國銀聯建立的13.56MHz移動支付企業標準被確立為移動支付國家標準。此后數年,產業各方致力于受理環境的改善和技術、服務的籌備,銀聯、手機芯片廠商、通信運營商、商業銀行合作推出了一些試點,但這并不能掩蓋產品普及率有限的事實。近期新型移動支付模式的出現,更觸動著NFC產業鏈各方的神經。
“未來的移動支付是哪個標準、哪個方向來推進,一直都存在質疑,運營商也在推自己內部的標準。但是從銀聯角度來說,我們一直是以堅定不移的態度朝著NFC的方向在走,”胡瑩表示。
搶灘應用場景:市場化迫在眉睫
2014年初,幾家大型互聯網企業在二維碼支付領域的嘗試,在短短幾個月內改變了手機用戶支付出租車費甚至打車的習慣,這讓數年致力于推廣NFC產品的從業者感到驚訝。
“好的技術不一定有好的市場,”浦發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薛建華如此概括他的感受,“NFC產業鏈各方是時候共同努力了,市場化的緊迫感很必要?!?/P>
浦發銀行也是最早投入NFC產品開發的商業銀行之一。中移動的入股以及戰略合作,讓浦發銀行對NFC領域的探索獲得近水樓臺的優勢,2011年就已發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機支付產品,移動金融是該行的五大戰略之一。
薛建華透露,截至目前,浦發銀行純非接銀行卡發卡120萬張,NFC發卡約30萬張。不過他亦坦言,“幾年過去了,作為先行者我們感到還很孤獨?!?/P>
招商銀行零售銀行部產品經理彭潤年也表示,二維碼已經讓NFC產業頗有壓力,“誰先培養用戶消費習慣和體驗標準,才能獲得市場”。
胡瑩介紹,目前全國“閃付”終端已近300萬臺,各地行業應用項目累計超過100個,覆蓋了公交、地鐵、出租、停車、高鐵等各類公共交通領域,以及超市、百貨、快餐、菜場等生活服務領域。技術、終端、安全平臺的構建,現在NFC看起來萬事俱備,但仍然面臨受理環境的完善和用戶習慣培養的難題。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4)》分析,在移動支付發展過程中,由于涉及的產業鏈環節眾多,如銀行、支付企業、軟件廠商、手機廠商、運營商等,還沒有形成可持續的、各方共贏的行業發展格局,業務模式與定位尚不清晰,導致行業主體之間缺乏明確的權責分擔機制,也使現有的業務拓展和競爭往往停留在低水平階段,這是移動支付發展中面臨的核心挑戰。
今年,中國銀聯提出,希望與產業鏈各方全面推進合作。運營商方面,繼去年聯手中國移動和50家主流商業銀行推出手機移動支付平臺后,今年內銀聯還將陸續推出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合作的手機移動支付平臺。銀行方面,銀聯與全國性銀行已全部達成TSM(可信服務管理)系統方面的合作,其中12家已經正式發布了業務;區域性銀行已經有30余家與銀聯達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已經有7家上線發布了業務;2014年,中國銀聯計劃完成100家成員銀行的接入。手機廠商方面,三星、HTC、小米、魅族、OPPO、步步高等都推出了NFC全手機產品,蘋果公司與銀聯的合作雖未證實,已有傳聞。
這些合作都是為了實現NFC在未來每一臺手機、每一個手機銀行、手機錢包應用中成為標配功能。
央行定調:移動支付NFC主導
NFC的發展也在今年已獲得了最重要的政策口徑支持。配合央行在2015年全面推廣金融IC卡的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4月公開表態,將促進移動金融服務與金融IC卡融合,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中國銀聯的NFC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主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地方性區域性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補充,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
他還表示,央行對于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一視同仁,但包括一些打車軟件中使用的二維碼支付方式,沒有密碼認證,不能作為一種可信的支付方式廣泛推廣。
金融IC卡采用國際銀行卡組織Europay、MasterCard和VISA聯合制定的EMV技術標準。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劃,到2015年,磁條卡將全面停發,由帶有芯片的金融IC卡替代。國際銀行卡組織Europay、MasterCard和VISA聯合制定了銀行IC卡技術標準(EMV標準),推動各國進行“EMV遷移”,為避免銀行卡欺詐風險,中國也正經歷這一過程。
中國銀聯移動支付部一名業務人員稱,金融IC卡推廣對于NFC的意義,主要在于受理環境改善。由于金融IC卡采用的EMV技術標準,也是NFC產品所承接的。屆時,國內線下收單機器將完成全面改造,銀行卡產業整體的安全標準升級,NFC支付工具使用領域受限的窘境就會迎刃而解。
而在用戶一端,移動支付的時代早已來臨,用戶正在加速向作為支付入口的移動端遷移。被央行定調為未來標準化移動支付主角的NFC(近場支付)發展緩慢,反而面臨被邊緣化窘境。2014年,NFC份額能有多大改善,還是一個懸念。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統計,中國手機用戶于2012年上半年首超網民。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197.4億元,同比增速達707.0%。
第三方支付機構層出不窮的移動支付應用產品主導了這場革命。從移動技術的角度看,2013年,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代表的遠程移動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在整體移動支付中的比例達到93.1%;以NFC為核心驅動的近場支付則未能取得大的突破,占整體行業的比例反而降至0.8%。
不管何種模式最終成功做到普及,移動支付的前景已經清晰。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3年是中國移動支付的崛起之年,未來必將呈現“無終端不支付、強終端強支付”的格局。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3G/4G網絡的應用,手機這種人們生活中最常用、最便利的個人移動終端將會改變整個終端體系的結構,成為未來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相關產業對移動支付這塊大蛋糕的爭奪,顯然還沒有結束;移動支付模式之爭也不僅是利益的戰爭,也將是技術與服務并重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