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訊通禁令范圍擴大 倒逼服務商產業轉型

隨著日前北京市教委《關于2014年北京市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意見》的出臺,作為收費項目的校訊通業務亦成為整治亂收費的靶子。意見明確指出,學校、幼兒園不得為“校訊通”辦理提供便利條件,受此影響,部分學校陸續計劃停止使用校訊通。
北京并不是首個發布校訊通禁令的地區,此前廣東、安徽、陜西等地教育部門曾明令禁止強制校訊通收費。事實上,關于校訊通收費項目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以北京地區為例,每人收費標準為10元/月,背后通信運營商、軟件開發及推廣企業、學校及教師三方分成已經成為潛規則。在采訪中,河南某農村學校班主任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每“推銷”一名校訊通學生,每月便會得到1元提成。
圍繞著校訊通產業這塊蛋糕,自然催生了許多校訊通服務商。據校訊通企業全通教育年初發布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校訊通運營服務企業超過1000家,不過絕大多數為小企業,營收規模超過千萬元的僅為10余家。由于行業集中度不高,因此競爭也異常激烈。
在校訊通禁令蔓延這個利空背景下,相關校訊通服務產業也被倒逼著轉型升級。作為唯一一家主營校訊通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受廣東當地政策影響,全通教育上市之初便提出轉型。10月10日,全通教育再次發布公告,由于公司購買資產繼續停牌,何時復牌暫無時間表。全通教育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全通教育的轉型方向將是在線教育,將會利用原有的校訊通用戶資源做產品延伸。除了全通教育這樣的上市公司外,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其他的一些成規模的校訊通公司也在謀求轉型,在線教育為轉型主要方向。
在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看來,家校互動需求長期內仍將存在,但是校訊通這一落伍的模式將被取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信、飛信等免費工具均是校訊通的替代品。“校訊通公司轉型在線教育是一個比較靠譜的選擇,但校訊通的受眾主要為中小學,由于K12在線教育的特殊屬性,校訊通公司的在線教育轉型之路并不容易。”呂森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