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車商與互聯網合作決勝未來
汽車與移動互聯網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作為汽車行業發展的標簽,車聯網的建設和發展在2014年進入了全面爆發期,由此帶來了一場汽車制造領域的重大變革。互聯網模式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對每個商家而言都充滿誘惑。在這場決戰于十年內的智能汽車市場爭奪戰中,傳統汽車制造商惟恐落后,紛紛加入到與互聯網的跨界合作中。
聯網時代到來
在車聯網改變汽車生活的時代,車聯網產業鏈上的汽車廠商、汽車電子企業、服務供應商、車載終端企業以及移動運營商紛紛發力。日前,東風汽車與華為在武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汽車電子、智能汽車、IT/ICT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協同創新,展開跨界合作。隨后,長安汽車也與華為簽約,將在車聯網、智能汽車、國際化業務拓展、流程信息化、信息化建設等領域協同創新,展開跨界合作。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汽車的呈現形式、研發和制造模式都將經受挑戰。作為傳統制造業的汽車企業,正在爭相與IT、通訊巨頭跨界聯姻,以此來尋找未來新的增長點。
實際上,此次華為先后牽手東風、長安,僅是近幾年來國內汽車企業在車聯網領域比拼的一個縮影。隨著通用安吉星、豐田G-BOOK、日產Carwings等在國內外市場大行其道,自主品牌車企也開始扎堆進軍汽車互聯及智能汽車領域。如今,上汽、北汽、長安等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已經加入了汽車智能化陣營。
一份調查顯示,跨界合作的產業鏈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廠商間存在著良性競爭空間,如此能夠更快地推動車聯網發展。另外,移動運營商有著先天整合資源的能力,這一能力是促使產業鏈統一綜合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
商業價值超千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今,中國車聯網用戶數已從5萬增長至700萬。業內預計,2017-2018年,我國車聯網的產值將有望追上移動互聯網。據了解,國內車聯網滲透率已從2010年的4%增長到2013年的6%,預計2014年將進一步增長到7.5%。按照2013年全國1.37億輛車的保有量計算,7.5%的滲透率下,車聯網的市場規模有1000億元。而到2015年,車聯網滲透率將占彼時汽車用戶總數的10%,年產值預計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
放眼全球,車聯網的持續服務將帶來更大市場空間。全球移動通訊系統協會GSMA預計,2018年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390億歐元,接近于2013年的2.5倍。面對巨大的市場潛力,目前車聯網已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中的重要項目,首期資金投入達百億元。交通部、工信部等部委以產業規劃、技術標準等多方面為出發點,逐漸加大對車載信息服務的支持力度,以推進車聯網產業的全面鋪開。
車企掌握變革主導權
車聯網的興起,給互聯網公司、通信公司、信息技術服務公司等機構帶來了進入汽車界的機會。目前,中國互聯網行業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展開了車聯網的競爭。阿里收購高德,與上汽合作;百度與全球車聯網服務商美國艾比克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對外提供百度地圖適用車載終端應用的開發接口“車聯網API”。不過,雖然互聯網滲入到汽車業,讓科技互聯網企業有了參與的機會,但并不意味著其能撼動車企在這場變革中的主導權。業內專家表示,汽車行業與互聯網此前顛覆過的傳統手機行業或其他電子產品行業不同。作為交通工具的汽車,其核心價值是駕駛感是否舒適和安全,信息系統對這個核心價值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車聯網技術只能是由傳統汽車廠商,尤其是現在的汽車業巨頭來主導。畢竟汽車不比手機,科技公司不可能心血來潮后自己建設一條生產線來造汽車。
值得關注的是,從發展趨勢看,汽車越來越成為一個全新的產業融合體,引領更深刻的產業變革。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五年是車企利用車聯網浪潮實現超越的難得機遇期,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把握這個時機,乘勢而上。而通過車聯網發展提升我國汽車制造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則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