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產品同質化嚴重 現狀尷尬可有可無
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逐漸興起,智能手環、眼鏡、手表等各種可穿戴設備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可穿戴設備噱頭大于實質,且同類產品設計雷同等問題也常常被人詬病。可穿戴設備能否掀起一波科技風潮,還是將曇花一現呢?
據市場調研機構IHS預計,全球可穿戴設備銷售額將從2012年的9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336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2.9%。以出貨量來看,可穿戴設備有望從去年的9000萬臺增加到今年的1.4億臺,年增速有望達到62%;其中,智能手表將成為可穿戴產品的先行者,出貨量年增長率將達235%,比重將逐步上升。有業內分析師表示,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未來的創新亮點之一,通過各式可穿戴設備,可以形成一切互聯、無縫互通的愿景,市場潛力巨大。
谷歌眼鏡意外“停擺” 給可穿戴熱“退燒”
然而,就在企業和機構紛紛看好可穿戴市場前景的時候,谷歌發布的一則消息卻給市場潑了盆冷水。1月19號,谷歌宣布停止谷歌眼鏡的“探索者”項目,同時還將關閉“探索者”軟件開發項目,整體轉入另一個部門。谷歌眼鏡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發布的一款智能穿戴眼鏡,正是它的亮相點燃了可穿戴設備的星星之火。
誰也沒料到,如今谷歌卻打了“退堂鼓”。有行業人士表示,谷歌眼鏡的停售首先是成本過高,而谷歌眼鏡也缺少可以展現其技術潛力的殺手級應用,此外,谷歌眼鏡還因為在隱私、安全方面帶來的問題使其飽受爭議。實際上,真正制約谷歌眼鏡發展的并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在于“軟”的層面,即大數據平臺無法支撐其價值的實現。谷歌眼鏡突然“摔倒”,背后彰顯的是產品用戶體驗性、實用性欠佳等問題。
可穿戴產品同質化嚴重
再看目前智能穿戴市場,同質化嚴重,很多產品即無痛點又非剛需,實用性難以讓購買者興奮,成了“雞肋”。比如健康手環,種類很多,核心功能就是測步、監控睡眠等,很多產品都很類似。
可穿戴尷尬現狀 可有可無
目前智能可穿戴產品尷尬現狀是,既無痛點又非剛需,不像智能手機那樣,徹底地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有調查公司,對美國可穿戴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的依賴性并不強。在18歲以上擁有可穿戴設備的消費者中,雖然有1/10的人擁有活動追蹤設備,但是超過一半的人已經不再使用;1/3的人會在6個月后放棄使用。消費者會購買和嘗試可穿戴設備,但是很少形成依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