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看CES從T臺秀走到中國的地攤秀

作者:陳根
來源:物聯網世界網
日期:2015-05-28 16:49:29
摘要:這幾天科技圈的刷屏主力可以說,就是這個從美國引進的CES展,附帶進口了很多的演講報告,當然那價格也不低。與一月份美國本土的CES展相比,此次國產化到上海的展會,不論水準還是影響力,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國產與原產的區別,最貼切的莫過于:“一場是T臺秀,一場是地攤秀”。

這幾天科技圈的刷屏主力可以說,就是這個從美國引進的CES展,附帶進口了很多的演講報告,當然那價格也不低。與一月份美國本土的CES展相比,此次國產化到上海的展會,不論水準還是影響力,都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國產與原產的區別,最貼切的莫過于:“一場是T臺秀,一場是地攤秀”。

上海CES展的三大價值

盡管本屆上海CES展存在著諸多不足,這個后面再探討。但就CES展首次走出美國,走入中國這件事情來看,其正向價值不容小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智能穿戴正在走向物聯網舞臺的中心。從展會的官方項目分類來看,本次CES Asia展以互聯互通、創新和物聯網為主題,展出內容主要包括3D打印、汽車電子設備、在線平臺、機器人設備、智能家居、健身和運動、可穿戴裝備等14個產品與技術類別。從人體智能穿戴、家居智能穿戴、汽車智能穿戴、醫療智能穿戴到可穿戴設備的系統平臺等一應俱全,卻更多的是一場智能穿戴的獨角戲。

當前大部分業內人士對于智能穿戴的理解,幾乎都停留在狹義的人體可穿戴設備這個層面上。但是在物聯網時代,我可以毫不避諱地說,智能穿戴將是整個物聯網的核心關鍵載體。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可穿戴設備其實就是傳感器穿戴,這樣我們就能比較清晰的理解,可穿戴設備并不是單一的局限于人體。或者說人體可穿戴設備在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中所占的份額并不是很大,工業可穿戴、家居可穿戴、汽車可穿戴、環境可穿戴等智能穿戴產業的市場潛力都非常廣闊。

二是,中國的智能穿戴力量正在崛起。根據CES上海展所公布的官方數字來看,CES Asia吸引了200多家參展商。其中,55%的參展商來自中國,18%來自亞洲其他國家,27%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對照這一月份美國本土的CES展,我們從人體智能穿戴產品方面來看,不論是今年的美國CES展,還是這次的上海CES展,中國的參展企業都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席位。

這其中釋放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國的消費電子市場領域,不論是需求、技術、制造都在快速成長。尤其是這次的上海CES展,讓我們看到非常明顯的兩點: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近幾年電子消費市場的快速活躍,導致整個中國的電子消費市場需求被激活、放大;另外一方面是大量的資本、企業、人才涌入電子消費產品市場這個領域,帶動與加速了產品、技術、市場的發展。

而亞洲的CES展之所以選擇中國,與上述原因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正在從過去的低附價值制造向高附價值產業轉移逐漸被國際所關注。

三是,加速普及大眾對于智能穿戴的認知。當前智能穿戴在中國面臨的市場困境,其中最核心的無非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產業鏈技術的要素;另外一方面則是大眾的認知模糊。可以說,跳出科技圈,今天大部分的中國人對于智能穿戴產業與產品的認知還是處于一種比較模糊的階段,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人群并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

CES展進入中國,并伴隨著媒介的傳播,將會加速大眾對于智能穿戴產業的認知。尤其是最后一天,也就是27日的開放日,對于加速普及大眾對于智能穿戴的認知,以及整個消費市場的培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屆CES展的三大問題

正如同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一樣,上海CES展可謂是一股新生力量,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必然會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媒體、業內外人士也對本屆CES展的一些不足進行了探討。

先來看看官方的說法和數據:

Gary Shapiro(CES總裁)說:“亞洲第一屆CES展會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CES在1967年舉辦的首屆消費電子展。”

GFK預測:GFK中國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電子市場的規模為2680億美元,而2015年預計為2810億美元,增速為5%,整體已超過美國市場。

關于本屆CES,我就CES總裁Gary Shapiro的話與GFK的預測,與大家探討如下:

一是,一個物聯網時代的冷幽默。對于消費電子產業,中國在這個產業技術上確實是缺失了點核心的傳感器、芯片之類的技術,但是我們終端應用產品的技術、制造并不落后于美國。48年前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不受重視,其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電子產業技術剛剛起步不久;二是電子產品的終端應用領域較少;三是整個社會還處于動蕩期。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于“紅衛兵”主導的鬧革命階段。美國社會也差不多,在搞底特律種族騷亂運動和越戰。

1967年的電視機                                          2015年的電視機

扯歷史扯遠了,還是回來談科技。我們看上面的圖,1967年的電視機是怎么樣的?2015年的電視機又是怎么樣的?因此,這種跨越48年歷史時空的科技比較,可以說根本就不具備可比性。

二是,短期逐利行為過于明顯,所有的事情都在圍繞一個字,“錢”。不論是來聽報告,還是來看展覽,還是來參展,都需要支付不等的費用。但在我看來,至少是對前來觀看展覽的觀眾應該采取免費,甚至通過一些活動與獎勵措施吸引更多的觀眾,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的推動物聯網產業的大眾普及。

另外,如果對于參展企業收取過高的參展費用,結果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為什么這次大家去看的時候,差不多看到的那些創業企業都是擺地攤式的小豆腐塊攤位。其實并不是這些參展企業不想搞的高大上點,關鍵原因是這些創業公司支付不起高額租金。

本身智能穿戴終端應用產品這個產業是依托于大量的創業公司與創客而獲得發展的,而此時過高的租金成本與布展費用,必然會制約這些企業的參展步伐。即便是擠出點錢參加,也只能無奈的在展館中“擺地攤”。

其實,中國企業參加展會無非四種情況:1、是企業通過展會獲得了業務;2、是企業通過展會提升了知名度;3、是企業通過展會進行同行PK;4、獲得投資人的關注。除了這四點之外的展會,基本都很難獲得有效的價值。那么,當這次CES展的參展企業沒能有效地獲得他們的期望價值之后,必然會對展會失去信心。

三是,一場缺乏“亞洲”的中國秀。看組數據,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本次CES亞洲消費電子展吸引了200多家參展商,55%的參展商來自中國,18%來自亞洲其他國家,27%來自世界其他國家。

而但凡去過現場的朋友,都不難發現:這場在上海號稱亞洲消費電子展的CES,盡管中國的參展企業超過了一半以上,其中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的中國實力企業集體缺席,日韓的實力企業也集體缺席,歐美的也是如此。可以說,這更像是一場冠以“亞洲”舞臺,卻只有中國獨居其中的地攤秀。

那么對于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CES總裁Gary Shapiro表示,“首屆CES Asia展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規模遠遠超過第一屆美國本土的CES展會,其中成功的一個最大原因,莫過于CES與諸如奧迪、英特爾、福特、奔馳等大公司的深度合作。”

按中國人說法,這幾家大牌企業參展,那是沒辦法的事情,看在面子的份上硬著頭皮來的。而但凡那些能婉拒的實力企業都婉拒了 ,或許這些婉拒的企業對于上海CES展的行為與招商政策并不認同。

亞洲CES展的兩點建議

在我看來,亞洲CES展要想在中國走的長遠,就需要擺脫當前這種參展企業擺地攤的局面,要從服務與附加價值層面入手,具體著力于以下兩方面:

一是引導參展企業提升展位品味。對于CES展的主辦方而言,在培育一個新市場項目時,很有必要以微利,或是補貼費用的方式與地方政府合作,先將展會培育起來。一旦參展企業的租金成本下降了,那么企業就會有更多的費用投入到展位的布置上來,或是擴大展位場地,或是提升展位布展品味,這對于提升CES展的整體品味、檔次是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或者可以考慮下以免費的方式找點托。通常而言大牌企業的參展規模與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展會的檔次與規模,而對于這些大牌企業而言,他們參展動因,一方面當然是比較謙虛的參與行業交流、學習;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為了來秀,不論是向同行秀實力,還是向大眾秀具有逼格的產品,總之他們內心渴望秀。

而他們的這種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大眾的熱情與興趣度,包括行業企業的參與度。因此我認為完全有必要放下自己在美國的身段,以免費,或者是補貼的方式邀請大牌企業一起來捧場。

二是引入全產業鏈企業。除了擴大終端應用產品的展示之外,還需要圍繞物聯網的全產業鏈技術,通過引入芯片、傳感器、電池、屏幕、系統、設計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廠家,來搭建一個技術交流、交易的平臺。一方面讓普通用戶來參加時能夠了解到最新的科技產品;另外一方面吸引更多產業鏈環節的人員,或者前來參展的企業能夠通過CES展的平臺,尋找到自己的產業鏈合作伙伴,這樣就能激發企業的參展熱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打通全產業鏈之后,還要打通投融資渠道。一方面攜手海外或者本土的創投基金;另外一方面可以攜手國內外一些機構,連接創業項目,實現項目對接。

邁出了第一步之后的亞洲電子消費展,未來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期待。對于廣大的創業者們來說,產品還是要凹的,夢想還是要有的;報告也是要聽的,雞湯也是要喝的,但關鍵還是得看自己的身板是否適合。

作者簡介:陳根,智能穿戴產業專家、智能家居產業專家,科技、財經評論員;著有《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網新浪潮》、《智能穿戴改變世界:下一輪商業浪潮》,以及《包裝設計及經典案例點評》等設計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