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中國制造2025" 我們該如何轉向制造強國?
5月19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下稱《綱要》),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3月2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實現制造業升級。會議審議通過《綱要》,此綱要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一時之間,“中國制造2025”、“中國工業4.0”成為激動人心的熱詞,受到舉國關注。
我國如何加快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難度何在,挑戰何在?為了讓公眾對《綱要》有更確切的認識,5月12日,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聯合主辦了“‘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與挑戰”文津圓桌研討會。
李北光:必須邁過重構關鍵共性技術這個坎
業界對“中國制造2025”非常期待。編制這個規劃的背景,一是順應國內外大勢,二是制造業自身發展的要求。當然,這項規劃也備受支持,由工信部會同質檢總局、發改委共同編制。
在這項規劃框架中,指導思想是創新發展,主線是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基本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還有“三步走”的戰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指的是進入第二方陣的行列;到2035年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指的是介于德日之間;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相對于德國工業4.0,我國的“四基”——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元器件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基礎技術,還是一大短板。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不強,實際上是價值鏈不賺錢,這導致外匯消耗大。質量出現問題,是因為技術不行,這導致產品的市場形象不佳。競爭力不強也是技術問題,使得一方面資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不得不利用比較優勢,這導致整個產業結構偏向資源消耗型,鋼鐵就是這樣。
工業或者制造業,不但為社會提供各種必需的消費品,也為各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產工具,比如機床。每一次生產工具的重大變革都會引起產業結構甚至是世界格局的變動,更不用說制造業還要為國防建設提供武器裝備。所以,制造業是皮,服務業是毛。制造業是主體,要強國富民,必須發展制造業。
發達國家也有這個認識。金融危機之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也確實出臺了一些重大舉措。比如,美國2009年推出“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2010年又推出“制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推出“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AMP)”計劃、“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2012年推出“美國制造業復興計劃”。此外,日本、德國、英國、法國都出臺了各自的計劃。
從短期來看,美國的制造業回歸確實是為了拉動經濟,恢復就業。但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因為制造業的外流,美國的創新能力已經受到了影響甚至下滑,為此,美國推出計劃要繼續保持制造業的創新領導力。
當然,印度、巴西、哥倫比亞等國,包括我們的周邊國家,都在利用比較優勢進行發展。中國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所以,“戰場”的爭奪呈白熱化。大家都開始聚焦于此,貿易保護主義也在增強。
從國內形勢看,中國步入新常態,以中高速增長和結構的持續優化為主要特征,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明顯放緩。過去那種依靠要素投入來實現規模擴張的外延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調結構轉型升級,時不我待。所以,我們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也是必然選擇。
從技術大勢來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導致制造模式理念、技術體系、價值鏈發生重大變化。規則改變了,意味著“戰場”也可能轉移。我們已經錯失了前幾次工業革命,這一次必須抓住。
現在,中國受“四基”的長期制約。一是價值鏈,最掙錢的環節不給你,再就是國家安全、軍事安全。不過,這得客觀看待。
一方面,需要承認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的技術創新、人才積累,確實還需要很長的過程。另一方面,在體制機制上,創新體系不完善,最核心的是國家層面的關鍵共性技術缺失,進而影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發揮。這就需要政府做有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給創新者補貼。現在的政策在這方面不足,在關鍵共性技術上尤甚。
中國的創新已經要從模仿組裝全面轉向自主創新階段,我們跟對手已經越來越接近,沒有什么可模仿的了,所以重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體系是我們必過之坎,這個坎不邁過去,就難以成為制造業強國。所以說,這十年就是要扎實打基礎,在互聯網熱的背景下進行冷思考。
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多方協調,齊心協力,中國制造距離制造強國有多遠,就看我們怎么樣努力。為了走向全世界,中國制造業正式更名為ManufacturinginChina,因為這才反映了未來中國制造的內涵。
徐樂江:鋼鐵企業要抓住互聯網機遇
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過去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過時。對此,政府已經有所認識。盡管東中西部發展不同步,但是到一定時期,城鎮化和基礎設施的投資總要告一段落。在行業里,中國鋼鐵業,雖然和世界鋼鐵業水平最接近,但這個行業需要鳳凰涅槃。
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經濟恢復都經過水泥鋼鐵的時代,要不然就沒有城市化,就沒有現代工業化。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人認為鋼鐵是夕陽行業。但是到2000年,鋼鐵市場雖不景氣,全球粗鋼產量總和仍然超過8億噸,到2013年超過16億噸,增長主要由亞洲、非洲和中東帶動。所以,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產業。
鋼鐵行業跟過去時代唯一的不同就是互聯網智能制造。這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對鋼鐵行業來說,也要面臨轉型、調整結構,要抓住“互聯網+”和“工業4.0”或“中國制造2025”這個機遇,在未來新一輪競爭中才會獲得先機。
如今,客戶的需求越來越碎片化,而且過去因為信息不對稱,所有的制造模式都是批量生產,現在汽車行業開始出現個性化選擇汽車,用戶在變,鋼鐵行業如果再不變就跟不上趨勢了。
過去在競爭壓力下,寶鋼不得不進行創新,現在工業3.0已經走完,在世界上,寶鋼的一些產品不比同行業的產品差。今后,政府應該找行業內做到第一的企業做4.0,這個很關鍵,因為這是經濟轉型。這是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毫無疑問,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作用。在規劃中,中國也要發揮社會主義辦大事的優勢。寶鋼應該成為“工業4.0”或者是“中國制造2025”的試點。
此外,寶鋼投入20億元組建電商平臺,擴大電商規模。現在做電商一定要靠大數據、物聯網。商業模式也在變,中國有200多個電商參加的鋼鐵電商網,原來幾十萬家的中間貿易商沒有了。現在國內所有的公司都出來做電商,這是基礎工作。我建議“中國制造2025”加一條,借著這個機會,將500種主要工業品過去經商的環境用“互聯網+”做出來。
陳斌:中國的管理體制還處于工業2.0時代
中國距離工業4.0有多遠?沒有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在工業制造業中,行業非常多,世界上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不一樣。寶鋼好了,不等于小鋼廠也好。哪怕是企業內部也不一樣。
從整個產業來講,中國距離一流制造強國還有很遠。現在存在的問題不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等表面問題。過去一二十年都是這幾句話,這么多年都沒有解決,一定是體制上出現了問題。
現在中國最落后的就是基礎。“四基”是硬件的基礎,但是現在我們的管理體制還處在工業2.0電氣化的時代,這種體制再來適應工業4.0幾乎是不可能的。體制上的問題不從根本上解決,規劃再好的藍圖,實施起來難度都很大。
王莉:創新能力缺失致使標準難以滿足需求
標準化脫胎于制造業,標準最早就是規范工業化生產的。現在標準延伸到了第一、第三產業。在制造業領域,標準化不缺積累,也不缺經驗,現在31000多項國家標準,制造業占70%。
此外,大家都在反映標準滿足不了需求,我們也在梳理現在標準產生的問題,包括國務院在前不久剛發了深化標準改革的工作方案。為什么要改革?肯定是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裝備制造業這塊,歸納起來有兩類問題:一是缺失標準化的機制。隨著現在新業態的發展,過去那種單一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這種需求;二是對創新反饋速度不夠快。現在標準的需求很快,技術發展速度不夠快,要是按照過去模式按部就班,一個標準從立項到審批兩到三年的周期,那肯定無法滿足需求。從機制上來講,這兩個方面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標準滿足不了需求,表面上是沒有標準,但深層次的問題是技術研發不夠,是創新能力的缺失。標準不是天生的,而是基于研究,在于成熟基礎上的積累,來自于市場的總結。現在很多企業都說標準不足。政府想定,但是誰來定?數據在哪里?經費也不足。
當然,我們也要暢通渠道,搭好平臺,提供到位服務。
現在也確實面臨著新問題,下一步,我們的定位還是要滿足需求。
在滿足需求方面,標準委圍繞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就是明確提出要實施智能制造和裝備升級標準化工程,然后制定智能制造和裝備升級標準的規劃,研制關鍵技術標準。另外會同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規劃,去年也發布了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綜合體指導目錄。
下一步,要圍繞重點領域,加大標準化工作的力度,加快重要標準的修訂。“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一些重點領域,肯定都會作為標準委今后國家標準關注的重點領域,我們可能會出臺配套規劃。
標準的競爭是更具市場活力的標準品牌的競爭,不是國家標準之間的競爭。所以,關于這次改革方案,標準委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革舉措,就是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出發點是滿足市場標準供給的增加,讓標準反映某些領域的快速發展。
現在的政府標準,再改進也滿足不了需求,它天生帶有這方面的局限性。另外這也不是政府該干的事,政府標準不應該定位在這個方面,更多應起基礎規范的作用,所以說這次改革舉措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育發展市場標準。一方面是滿足市場標準的需求,更重要的一點是滿足市場、技術快速發展的要求,出臺一些團體標準,將來培養成類似國外行業協會的標準。
李毅中:“中國制造2025”核心是推進智能制造
一是,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這是工業經濟的兩項緊迫任務。實際上,“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九項任務,已經涵蓋了這兩個方面。
從工業經濟總量來看,新興產業還在成長之中。現在的產業結構中絕大多數還是原來的傳統產業。盡管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在成倍增長,但它的產量只占全部汽車產量的0.5%,即使現在發展非常迅猛的網購,網上購物的總量也只占銷售額的9%。這就要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必須同時發力。
十個重點領域,不能看成是先進制造業,不要傳統產業。二者要融合。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能。在過剩的產能中,不一定都是落后的。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現在工業資產90多萬億,大多數還是先進的,少量是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
二是,新技術是新產業的靈魂。
創新驅動包括很多,首先是要掌握先進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應當承認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方面是我們最薄弱的一環。
現在政府分三個層次加大科技攻關。第一個層次就是國家的17項重大科技專項,“十二五”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十三五”要全面突破。第二個層次是薄弱環節,要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組成產業聯盟,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攻關,科研機構進行更多的市場化。第三個層次是企業層面,企業的技術革新,我們有經驗有傳統有創新,但現在不少企業不專注,比較浮躁。另外,還要重視成果轉化,在產業化商業化上下工夫,研發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能進入市場,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三是,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中國制造2025”核心是推進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互聯網加制造業,怎么個加法,第一要實現數字化研發設計,第二是制造過程數字智能控制,第三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功能和附加值,第四是制造業服務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
陳黎明:充分挖掘互聯網大數據背后的應用
德國為什么產業發展有其自身特點?
德國大企業有效率,小企業有特色。他們的中小企業,大多數都深耕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追求質量是它們不斷與時俱進的秘訣之一。德國機械工業發達,深層次原因一個是文化,另一個是價值觀。
去年出現的熱詞“APEC藍”,這背后有大數據的支持,IBM是參與其中的。IBM做了“綠色地平線項目”,結合所有的大數據,包括衛星資料、氣象數據、周邊地區所有企業的經濟參數,以便北京做出決策:河北哪個方向的企業要停、怎么停?哪些企業要停,才對經濟影響最小?這都是通過大數據來實現的。這樣才能讓我們治理環境的代價降到最低。
有人說,“互聯網再怎么弄也解決不了產品質量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這個說法是對的,但互聯網大數據確實可以幫助質量提高,“綠色地平線項目”雖然解決不了企業的排放問題,但可以為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提供非常好的參數,對標最先進的企業,調出經濟參數進行決策,這就要充分挖掘大數據在這個領域當中的一些應用。
卞華舵:“互聯網+”不能解決制造業的所有問題
第一,如今“互聯網+”是最熱門的話題。不過,在制定國家戰略時,需要考慮“互聯網+”的邊界和適應性。
工業4.0,我認為主要基于三個前提:一是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核心是解決了制造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生態上的變革;二是物聯網,物聯網解決了信息、資源、人、物的互聯互通;三是大數據,大數據解決了精準性問題。
盡管如此,我認為這也不能解決制造業的所有問題。對此,一定要有清醒認識。我認為,現在要防止一種傾向,即盲目追求新產業而放棄傳統產業。傳統和先進是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黑和白。第二個要防止的傾向就是現在所有企業都“互聯網+”,都“工業4.0”。第三要透視到制造業的精髓和本質。審視它們真正的內涵和邊界,我認為這很重要。
第二,中國制造業處在什么階段?事實上,中國的制造業在過去的30年走完了歐美100年甚至150年的道路。我們走得很快,在過去30年,中國只需消化吸收模仿就可以了,但要真正領航全球,那我們所對應的邏輯就是不一樣的邏輯。
第三,創新對國家來說,是一個系統,單個要素不能導致社會的整體創新。現在民營企業一創新就死亡,不做企業不知道,這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可以在200多個行業達到世界領先,但要真正超越日本、美國和德國,中國就必須真正創新社會機制和文化。還有創新產業鏈,否則無法配套。
最后就是人才,我們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研發人才和一線職業工人,缺乏優秀職業工人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