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預付卡引發“消費危機” 美容美發行業首當其沖成重災區

“會員洗車8折優惠”“會員剪發5折優惠”……商家以打折優惠來吸引消費者辦理會員卡的現象隨處可見。這種預付形式的會員卡,需要消費者先在卡里預存一定費用,然后享受折扣或服務。
然而在預付卡消費日漸盛行的同時,卡片使用功能受限、門店關門后難以退款等問題也屢屢發生。記者5月6日從市商委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市商委12312熱線已接到52件預付卡消費投訴,其中絕大多數出現在美容美發行業。
消費者“被迫”辦卡
“美發卡里的錢還沒用完,店就關門歇業了。”家住北環附近一小區的楊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先后辦了四張會員卡,每張卡都沒用完,老板就跑了。
和楊女士有同樣遭遇的人不在少數。但為什么明知道辦卡有風險,還是要辦?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消費者的辦卡行為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特別是在美容美發行業。
記者走訪了觀音橋商圈周邊十多家檔次不一的理發店,其中價格最低的門店“洗剪吹”標價是39元,會員價18元,價格最高的是158元,會員價68元。面對如此大的價差,絕大多數消費者“被迫”選擇辦卡。
“在餐飲、百貨、住宿等行業里,會員價和普通價的差距并不會太懸殊。然而在美容美發行業,標價遠高于其市場價值。”業內人士分析。
主城美容美發企業預付卡備案不足10家
從2012年開始,國家商務部便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對商貿企業(不含個體工商戶)發放預付卡的行為進行備案管理。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重慶市已備案發卡企業134家,其中主要涉及百貨、超市、餐飲等行業,但發卡量頗大的美容美發行業,主城范圍內已備案登記的企業不超過10家。
“按照要求,只要是商貿行業內發放預付卡的企業法人,都應該進行備案管理。根據企業規模和預付卡發放金額,備案企業被分為品牌、規模、一般三種。其中,前兩種企業在發放預付卡時,必須按照預付金額余額的一定比例在銀行進行留存,以保障消費安全。”市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內大型百貨、餐飲等行業備案落實情況較好,但美容美發和洗浴保健等行業出現問題比較多。
美容美發行業的“抵觸情緒”,主要是由于不愿意繳納“存留金”,而這與當前美容美發企業的經營模式有關系。
據介紹,由于美容美發行業有充足的現金流,因此吸引了眾多“跨界資本”進入,這些投資者普遍采取加盟、接盤等方式借成熟品牌的“殼子”進入,再通過既有品牌的信譽度辦理會員卡,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現金流,這些現金更多是被“跨界”轉移到其他項目上,門店全靠日常盈利來維持,一旦資金鏈斷裂必然造成“關門跑路”的情況。
呼吁出臺“治本”之策
鑒于此,市商委昨日發布了消費者應對“預付風險”的多條注意事項。其中包括辦卡前充分了解經營者信息、不要貪圖優惠一次性購買較大金額預付卡、有關約定要以書面形式確認、妥善保管消費證據等。
但記者發現,重慶市在應對預付卡風險方面,除了推行備案制度之外,更多的是事后維權。而就當前推行的預付卡備案制度本身來說,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備案主體僅限于商貿行業的企業法人,二是整個制度缺乏更具強制力的推進手段和配套政策。
在預付卡風險愈發明顯的當下,如何變事后維權為事前有效防范,考驗著主管部門的智慧。
對此,業內人士呼吁,加快建立完善有效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讓消費者在消費時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企業信用,從而對消費風險有合理預判。在這個信用體系構建完成前,一方面要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另一方面需在堅持市場主導的基礎上,更大限度地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從頂層設計出發,針對商業預付行為出臺更為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