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聯數據副總裁葉衛華:十年之后國外銀行卡業務將重新上岸
時下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但對國外銀行卡收單業務的關注就不是很高,甚至很多業內的人也不大清楚外卡收單是怎么回事。其實,外卡業務一直是我國電子支付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第一張中國的銀行卡的就是標準的單品牌外卡,今年還是中國第一張銀行卡發行30周年,中國第一批從事銀行卡業務的人才,也是從外卡收單這個領域培養起來的。
從95年開始到本世紀的05年,可以算得上是外卡收單的黃金十年。國有大行工、農、中、建紛紛開辦外卡業務,外資收單機構中銀卡司、匯豐、渣打、東亞也進入中國市場,第一批商戶也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特征,包括涉外酒店、餐飲、禮品、百貨店,海南、西安、桂林等風景名勝區也成為重要的目標市場。國際組織剛進入中國,熱情也都很高,每個季度就有各種培訓會、交流會,新老朋友聚會在一起,那個時候,大家相處的氛圍很好,感覺每次培訓也都很切實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包括國際卡組織的收單欺詐考核、賓館酒店無卡預訂、EMV遷移等,都是很受大家關注的熱點。2000年,中國最老牌的專營外卡支付業務的公司環訊成立,這家公司為中國的外卡業務發展所做出的最大貢獻,可能就是培養了一大批外卡業務人才,一直到現在,中國還在從事外卡業務相關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高管,都來自環訊。
2003到2004年,我們進入中國銀聯,涉足的就是外卡業務。在中國銀聯初創的那段時間里,銀聯和Visa、萬事達的關系可以用蜜月期來形容,國際卡組織的確也扮演了中國銀行卡市場引路人的角色,安排赴美參觀培訓,給以費用支持,并不遺余力地在各方面指導銀聯,希望與銀聯及中國管理層建立良好關系。作為雙方聯姻的一個成果,中國銀聯申請加入了Visa、萬事達,分別成為其主會員和團體會員,并在國際業務部下成立了國際業務中心,專門從事外卡業務的籌建、運營、推廣,并請來萬事達卡上海代表處James擔任業務中心的負責人。銀聯的外卡業務定位為國內中小銀行提供統一的外卡接口和清算、差錯專業化服務,雖然一直在交易規模上并不算很大,但從市場和影響力的角度來說,解決了中小銀行難以成為國際卡組織會員開展業務、實施成本高等難題,也是當時國內外卡體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高峰時段,曾為超過200家全國性和股份制銀行(包括分行)、城商行和農信社提供服務,全國也有數萬商戶,作為曾經的業務條線負責人,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每天全國各地寄來的商戶協議書堆滿了桌子,每天簽字前到手軟,一時之間業務還是很熱火過一陣。由于奧運北京的召開,我們還為北京市定制了奧運外卡受理方案,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北京奧運場館周邊地區、秀水街等一些熱點地區的外卡商戶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
在銀聯的外卡業務工作讓我們得以全面的接觸到如何去運作一個收單產品,雖然之后離開,但內心總有一些遺憾,一方面,源于我們對這項業務本身的深切感情,總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源于我們覺得當時在產品方面存在諸多缺失,馬馬虎虎就做了,因為獨一無二的地位和貌似存在的剛需,蜂擁而來的市場讓我們也無暇把產品做得更完善。所以,在我們的內心,始終有外卡情節,有一個“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一定會做得更好”的夢想。
為什么對這項業務有深切的情感依托?在和支付行業的人經常閑聊時,也經常開玩笑,說做內卡收單,是自己人賺自己人的錢,也算是拉動內需;做內卡外用,那是給外國人賺自己的錢,如果買來的是先進的技術、高尖端的創意和生產工具,那還無可厚非,可是看看數據,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的都是箱包、紅酒等高端奢侈品,確實對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推動有限;而做外卡業務,是真真正正的將中國制造出口給外國客戶,幫助中國商家掙錢,幫助國外用戶找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以外需拉動國內產業發展和升級。雖然玩笑,但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經常覺得在支付這個行業工作這么多年,沒有真正的做好一個外卡業務,沒有在自身崗位上給國家和社會盡最大的貢獻,確實慚愧。當前,中國制造進一步升級為中國創造,國家也在推動一帶一路、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和世界的經貿聯系的確從深度和廣度來說都是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從更大的層面上來看,需要我們整個支付行業為外向型經濟發展助力,需要提供面向境外企業、境外個人的更友好的支付產品,包括更大的受理面,更好的支付體驗。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我們之前所從事的銀聯外卡工作的那個階段,雖然在兩年時間內集成了五個外卡品牌,接口功能基本成型,但確實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商戶入網慢,手工環節多。商戶材料全部材料都是手工郵寄,簽約時間長、往返環節多,容易發生錯誤,導致一個商戶簽好最快也要3個工作日。
二是對合作銀行、商戶均缺乏更增值的工具和功能。外卡業務的成本一向高于內卡,所以就有了動態貨幣轉換這一產品的出現,以幫助收單機構和商戶增加收益空間。當時這個功能曾多次討論,實施也不是很復雜,但就是一直沒有做,重要原因之一應該是沒有太大市場壓力吧。
三是對卡片真偽的判斷過于依靠收銀員。我們的確總結了很多外卡識別關鍵要素,并組織對重點商戶收銀員的巡回培訓,可是這對收銀員要求過高,雖然對于一些明顯的偽卡收銀員可以識別,但犯罪分子只要稍微用心,做一張近似的卡片還是沒有太大難度的,而且在大型商戶,收銀繁忙,收銀員是不可能有時間詳細去判斷一張卡片的真偽,識別簽名。
四是后臺風控的功能規劃總是落后于市場發展。外卡業務風險高,這是市場共識,包括卡片欺詐偽冒風險和惡意商戶申請風險。尤其在芯片卡遷移以前,開通外卡商戶,如果沒有完善的風控支持,基本上是把商戶裸漏在犯罪分子的攻擊下隨意肆虐。由于缺乏經驗,我們當時的季度欺詐率一度到達4%的水平,想想銀行壞賬要是4%也都該倒閉了。后來通過一系列舉措,終于降下來,但這些措施仍然集中在限制交易限額、關閉風險商戶上,缺乏對持卡人端更多的風險跟蹤和分析,沒有能最大程度的幫助正常商戶在擴大交易額的同時防范風險。
五是缺乏統一的運營服務平臺,大量的差錯、調單查詢、信息查詢都是通過手工方式操作,對于加入的合作機構而言是非常不友好,難以支持他們更加精細化的去開拓業務。
六是對合作機構、商戶完全沒有數據分析服務。這個時代,數據就是資產,數據就是價值。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很多景象,很不幸我們當時是零。
還有一些其他。總結起來,確實有太多的遺憾,這些遺憾,更多的是以自己為中心,缺乏為市場服務、為客戶增值、為客戶帶來便利、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缺乏前瞻性的思維。即便從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看,外卡收單業務目前也還是中國支付領域中發展的相對比較緩慢的一個業務,我們當年碰到的那些問題,在這個細分領域仍然繼續存在,市場痛點、客戶需求仍然被忽視,其中相當部分機構是把外卡作為境內支付的一個補充產品和業務,有就行了;還有一些是抱著賺一票就走,打一槍再換個地方的態度。
既然深愛,就該全身心投入而追求盡可能圓滿,而不該帶著太多的遺憾而不去觸碰,或是不敢觸碰。我們人生的很多錯過,都是在自己無法選擇時導致的,而在自己有能力選擇卻不去做時,可為而不為之,那才叫真正的過錯。
所以,我們不想再有過錯。十年后,我們重新回來了,回到了一直縈繞在內心深處的這塊領域。仍然是James帶隊,還是熟悉的味道。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是現在,不是三四年前?我們認為,外卡業務是一個投入大、周期長、復雜度高、回報慢的項目,需要有一定的積累,包括業務技術、團隊、資本規模,這是對市場負責的基本態度。我們在支付行業自己創業,并在認為使公司發展到一個準備好的時候,再次出發,希望打造一個在中國市場上獨一無二的最佳外卡服務產品。
我們認為,要做好外卡業務,有三個基本的“真正”原則。第一需要真正的熱愛這個產品,有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感,有創業熱情,這是今后碰到困難時可以不斷客服的前進動力源泉;第二,要真正的理解業務,熟悉外卡運作規則和細節,能夠將外卡的各種不同與本土支付實踐進行最好的結合;第三,要真正的尊重客戶,從合作機構、商戶的不同角度,從需求出發,面對行業和產品痛點,做系統化的產品實現。
今天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們幾年前就完成了PCI認證,部署了最高安全級別的機房和災備機制,在2013-2014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我們先后完成了大萊、JCB、VISA、萬事達、運通的認證和聯調對接,系統并發處理能力達到內卡業務同等水平。我們深入研究了卡組織今年更新的規范和標準,與境內實踐進行了詳細對比分析,為商戶、合作機構的接入提供了最簡單的方案。
我們理解的最佳,將包括以下努力和承諾追求:
最佳的入網服務:以移動互聯網化的工具手段,提供最快速的材料審核和入網,便于前端操作。
最佳的接入服務:為合作機構、商戶提供最簡單快速的接入,合作機構的收單系統和商戶的收銀系統、終端實現最小化改造。
最佳的增值服務:提供DCC服務,且已經推出支持Apple Pay的非接交易服務。未來會緊跟卡組織產品創新,第一時間提供。進行大數據挖掘分析,為機構拓展商戶助力,為商戶改善經營提供營銷支持。
最佳的交易處理:確保99.99%以上的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秒級的交易處理響應。
最佳的風控服務:智能化的風控設置,與其他行業交互獲取更多風控數據來源,高精度識別惡意商戶、偽冒風險卡片。
最佳的運營服務:提供多屏互動的運營服務平臺和完善的平臺功能,為合作機構更主動的管理業務提供智能輔助,提供基于業務理解的有價值運營服務,尤其是差錯處理服務。
在這條向最佳前進的道路上,我們得到很多業內業外朋友的幫助,一并感謝,未來也一定會有很多困難,但燃燒在我們內心的那把激情之火,將一直照耀我們前進,為行業進步貢獻一點點新的視角和力量。我們對自己也將更加苛刻,但這也將是我們愉悅的一部分。為我們即將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愉悅。因為這的確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