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萬眾矚目的移動醫療的春天在哪里?

作者:物聯網世界采編
來源:中國經濟網
日期:2015-07-09 10:39:50
摘要:移動醫療還處于燒錢模式;沒有確定的盈利模式;出現醫療事故,也很難確定誰的責任。移動醫療還處在泥淖中前行。

  “總是要有人丟些骸骨在這條路上,后來者才能走的更遠”,美國著名作家房龍在《寬容》里這樣說。如今,或許這句話拿來講給移動醫療產業的人們聽,最為合適。

  移動醫療自在國內出生到今天,一直因被認為是最接地氣的產業綠地而承載厚望。然而,時下看似突飛猛進的發展卻撞不開堵在路中間的大石:長期巨額投資仍挽不回不盈利的難堪局面。萬眾矚目的移動醫療,要如何能贏得競爭市場的廣泛青睞?未來的盈利模式該如何尋找?困頓的投資者們又該向誰尋求前路真理?

  “九成移動醫療企業將成炮灰”?

  《經濟》記者走訪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兒童醫院,隨機采訪了40余位患者(及其家屬)后發現,受訪者普遍不解“移動醫療”為何物。但當記者進一步提示具體的移動應用及硬件設備時,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有所耳聞,不過,其中近四分之三表示從未使用過;余下體驗過移動醫療的8位受訪者中,6位認為“掛號和加號”是他們最常使用的功能,兩位偶爾使用移動設備監測自身的血壓、血糖值等生理健康狀況。

  實際上,按照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的定義,移動醫療(mHealth)是指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

  作為電子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移動醫療應用覆蓋了基礎護理、公共衛生研究、急救護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舉例而言:通過智能手機,醫生收集、存儲、分析和上傳生命體征、位置等數據開展即時病情監測,對偏遠地區的醫生進行專業培訓和遠程支持……甚至開發一個專供遭受重大災害的受難者互動溝通的交流系統,都可以被視為移動醫療。

  而在美國知名心臟病學家、基金組學家埃里克?托普看來,移動醫療的價值絕對不僅僅在于“把診療和對病人的服務搬上移動平臺”。他不無諷刺地將“醫生們開著自己不太熟悉的藥,診治著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評判著自己一無所知的人體”——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250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引為其專著《顛覆醫療》的開篇之語,并熱情地期待移動技術助力精準醫療的實現。

  有權威為其背書,又吸引了風投關注,移動醫療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今年2月,中國醫藥(14.20, 0.84, 6.29%)物資協會發布的《2014中國醫藥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國內基于安卓、蘋果等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醫療類應用(APP)已達2000 多款,各式各樣的移動醫療公司在中國“遍地開花”、欣欣向榮。

  盡管摸索多年,移動醫療的從業者卻一直未能拿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成熟盈利模式。只會“燒錢”、不會賺錢,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隱憂,業內甚至開始出現“九成移動醫療企業將成炮灰”的悲觀論調。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卻紛紛通過融資、收購、合作共建等種種形式搶灘移動醫療,局面越來越亂。

  “資本熱”背后,中國移動醫療產業發展的現實究竟如何?前路又安在?

  搶占市場勝過賺錢?

  “從商業市場上看,整個行業處于發展早期,甚至整個移動醫療的產業鏈都處于探索時期,因此單純從投入產出看,市場很差;但是我們看重的是未來的發展”,海思德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糖醫生”創始人佟偉棟這樣告訴《經濟》記者。“糖醫生”是上述公司創辦的一款移動醫療,專門服務糖尿病患者,產品去年7月上線,至今還沒有實現盈利——用佟偉棟的話說,“我們還在摸索盈利模式”。

  這種態度在移動醫療的投資者中,絕對不是少數,有些產品負責人甚至直言“一兩年內我們都不打算盈利的”。

  “好心舒冠心病管家”是一款針對冠心病患者的手機客戶端,是南京飛天鴻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6月投入市場的移動醫療產品。該產品運營總監王寶透露,產品前期投入1000萬元,而未來一年半內還會投入4500萬元左右。然而提到盈利情況,王寶毫不猶豫:“我們一兩年內根本不打算盈利,現在只是有創收而已”。面對記者的詫異,王寶接著解釋,這原本是目前的行業現狀,基本上沒有人想要一上來就盈利,當然,也沒有人做到。“難道投資和創業不就是為了賺錢嗎?!”聽了記者的反問,王寶笑了,但理由是為了搶占市場,盈利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考慮。他認為,搶占市場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算看上去資本狂熱到盲目也要這樣做,因為晚一步就沒戲了。

  此外,企業搶占市場的同時還要積累客戶。王寶說:“客戶是很重要的市場因素,難以用直接的資金數額來衡量,可是一旦市場穩定,客戶積累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提到這個問題,他還用打車軟件來比較說明,認為當初該行業也是資本爆發、純燒錢的狀態,但是現在就做得很好,司機們都在用,而當初舍得大手筆投資的滴滴和快的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行業龍頭。但是,移動醫療的燒錢模式還能持續多久?而賺錢這個問題真的不重要嗎?

  “移動醫療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有確定的盈利模式”

  盡管從個人角度看,移動醫療在他心里是值得期待的,但是新媒體“醫策”副主編張頌奇還是坦言:“整個行業都是燒錢的狀態,大家不愁沒錢燒,只是不知道該怎么把錢賺回來,這就導致產業處于泡沫比較多的狀態,燒到什么時候才能掙脫也難說”。可見,賺錢不是不重要,只是整個行業都對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束手無策而已。

  張頌奇表示,移動醫療的諸多企業各有各的問題,但是最大的難題就是大家都沒有確定的盈利模式。從這一點上說,該行業內的投資者真可謂難兄難弟。他告訴《經濟》記者:“市場內,沒有一家把整個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理順的,大家都在竭盡全力去做,但是效果并不樂觀”。

  行業投資者巨大的熱情加上數不完的資金投入,竟然都換不來移動醫療的“回眸一笑”,頗顯心痛的結局簡直讓局外人都徒生憐憫。只是,原因也不是沒有的:投資者們期待搶占市場,可是移動醫療的核心終究是醫療,醫療的核心又是醫生,而諸多一心一意燒錢的投資者們,是否也應該停下來看看醫生的態度?

  “大牌醫生” 根本沒時間去線上醫療平臺坐診

  “其實,作為基層醫生,我們還是很樂意去線上平臺回答患者問題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北京世紀壇醫院普通外科醫師李丹這樣說。她表示,像“好大夫在線”這樣的移動醫療平臺,有類似淘寶賣家的評級系統,工作之余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當作對專業知識的復習。但是,提到知名醫生或者科室主任,李丹立刻表示:“別人都不知道這些大牌醫生有多忙,他們根本沒時間去線上回答問題。有些醫生就算過去兼職,回答問題的也不是本人,都是手底下的基層醫生,甚至是護士”。

  這一觀點在該醫院普通外科主任許光中那里得到證實。接受采訪時,許光中馬上就要踏上出差的動車。他直率地說:“像我這樣的醫生,根本沒時間去線上醫療平臺坐診,平時除了醫院忙個不停,還要為了研究四處跑,真正是沒時間”。“那如果不是兼職,全職過去,您覺得呢?”許光中笑笑說:“前段時間,百度旗下的一個醫療平臺就來我們單位挖人,但是大家都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坦白說,我們舍不得離開醫院,一方面有體制的原因,另一方面,醫院也確實給了醫生很多保障”。

  許光中的話也許道出了醫生群體的心聲——舍不得醫院。然而,或許這也不是全部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經濟》記者,知名醫生在醫院非常吃得開,尤其是北京的各大醫院,在灰色收入極其正常的當下,名醫的“紅包”都是很大的,“有的一個紅包就超過一個月工資”。顯然,移動醫療從哪個方面看也提供不了這么實在的實惠。此外,醫院之所以有名氣也和名醫分不開。該人士表示,移動醫療折騰得再火,醫院也不會輕易放人的。

  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誰來承擔責任?

  至此,不管是從盈利模式,還是從用戶關系上,移動醫療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邊緣化——圍著醫療繞圈卻難中靶心。而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亞子看來,這恰恰是移動醫療不能盈利、難以吸引醫生的真正源頭。

  “其實,不管什么醫療,核心都是醫生和患者,在中國更明顯地體現為醫生”,李亞子這樣說,“找不到好醫生意味著不會積累多少患者”。在李亞子看來,移動醫療希望大家享受好的醫療服務、希望大家不要浪費時間排隊、可以高效率地掛號……但是,這些都不是醫療的真正意義所在。“醫療的核心就是醫生為患者診斷病情、開處方。”

  顯然,這些是移動醫療難以實現的。先不說網上禁止開處方,單就面診一項要求就能喝退千萬移動醫療應用。不少人會心存疑慮:很多手機客戶端不是都具有記錄患者生理數據的功能嗎,難道這些數據不可以用來當作診斷的證據嗎?對此,李亞子表示,有兩點形成阻礙:第一是這些數據的可靠性誰來保證,第二是醫生不敢輕易相信隨便一個網上下載來的應用。他表示,如果這些應用經過統一的臨床實驗,就像新藥上市一樣經歷嚴格審查程序,被證明是可信賴的,那么沒問題,醫生可以作為診斷參考。問題就在于,這些移動醫療應用做不到這一點。這就又引到另一點,醫療設備也在醫院而非互聯網上。小災小病不需要具體檢查的,可以在網上簡單咨詢,“可是現在發燒感冒都需要驗血”,這些事情移動醫療都做不到。

  此外,移動醫療企業漏掉一個問題,就是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許光中強調,國內的醫療體系確保醫生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醫院會站出來承擔責任,這給醫生很大的寬慰作用。而一旦離開醫院,這個責任誰負?不少人認為醫生群體比較封閉,可是在他看來,恰恰是中國的醫生,很容易也很樂意去接受新鮮事物,但是現實不一定允許這樣的選擇。

  金礦,哪里去挖?慢病管理,大有可為!

  “國內慢性疾病患者人數眾多,而且他們需要長時間保持與醫院的聯系。我對于移動醫療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應用,相對比較有信心。”李亞子說。

  這一觀點與劉謙的看法不謀而合。從事處方藥營銷近20年,在諾華、輝瑞、阿斯利康和GSK等一線外資藥企擔任過事業部總監、企業戰略負責人等職務,并在亞太區和全球總部工作3年的劉謙告訴《經濟》記者,慢性病控制是我國醫療體系的最大挑戰,也是國內移動醫療企業大有作為之處。

  衛計委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已經超過了2.6億,由慢性病所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主任王臨虹也公開表示,目前,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數量,占據所有人口死亡數量的85%-86%。慢性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構成因素。

  劉謙告訴《經濟》記者,盡管在慢性病病情控制方面,對患者飲食、運動、心理、生活環境的監測,與服用藥物和醫生診療一樣重要,但前者已經滑出醫院的邊界。再加上醫學本身缺乏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方法,醫生又少有時間進行隨訪,導致這一領域非常容易受到忽視。而移動醫療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手機應用,“一個醫生可以管理幾百、上千名患者,這些人的飲食、運動、生理值等變動數據能隨時記錄并預警,醫生和患者交流也更加便捷”,劉謙說。

  “現在已經有一些國家,允許醫生通過互聯網進行慢性病的隨診。但前提是,醫生必須能夠盡量全面地掌握患者此前的就診、體檢信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副教授馮文說。

  但她同時強調,由于中國遲遲未能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醫院與醫院之間存在著重重信息壁壘。“比如,我和你都是大夫,但是我們在不同的醫療機構工作。現在的情況是,你能看到你的醫院給病人看病的信息,我能看到我們給病人看病的信息,但我們互相看不到彼此的信息。”

  不過,隨著“十二五”步入收官之年,如無意外,2015年底,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全國人口數據資源庫將建設完成。曾經掣肘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的“信息共享”難題,也將逐漸消解。“數據庫建成之后,通過一定的授權機制,相關機構和個人就可以訪問個人的健康信息,幫助醫生全面診斷患者病情,并適時調整用藥情況。”馮文認為,在能夠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上述3大基礎數據庫的形成,將有力地推動慢性病管理類移動應用的發展。

  盡管有需求、有市場、有政策,但誰來付費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在美國,醫生可以把移動醫療產品——比如某個慢性病手機應用——放進處方里,患者必須依照醫囑使用,由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和患者個人共同向企業付費。實際上,移動醫療產品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的惡化,這將大大減輕保險公司的支出負擔。“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反倒借此減少自身的總體支出額度。”

  然而,由于中國的商業保險不夠發達,社保更是難當重任,美國經驗完全無法適應中國國情。即便是大有可為的慢性病管理類移動應用,目前似乎也只能依賴廣告、藥企等相對邊緣的收入維持企業現金流,無法形成正常的投資回報模式。“說白了,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劉謙不無遺憾地說。

  “醫改”釋放政策紅利

  不過,馮文還告訴《經濟》記者,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移動醫療也很有可能會謀得常規、可行的盈利模式。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理順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并要求“試點城市在2015年制定出臺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方案”。在馮文看來,如果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進程加快、幅度明顯,很可能將有助于移動醫療企業探索自身的盈利模式。

  今年1月初,國家衛計委出臺了《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馮文分析指出,國家層面對于醫生多點執業的支持,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動醫療的發展。但她同時強調,具體作用如何,“還需要大量配套政策的確認”。

  “我們一般提到多地點執業,都需要有一個物理地點,有一個門牌號在。那么,從現在的情況看,醫師網上執業是否也可以算作多地點執業?如果可以,在監管部門做好網上執業醫生資質認證工作的前提下,移動醫療也將受到良性刺激。”馮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