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能家居市場 請不要將中國排除在外
毫無疑問智能家居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從VCs到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圍著智能家居團團轉。希望擁有一個全自動的智能家居,用指尖控制每一件設備的愿望已經吸引了大量革新者。

今年年初,超過700家公司,從業界大佬三星等到新興公司Ecovent,PetCube和Quirky,參加了消費電子展展示他們最新的產品。
知名公司通過一些交易進入了該產業領域,比如谷歌$32億收購Nest,三星$2億買下SmartThings。與此同時,新興公司集中精力開發創新產品,推動“智能”。
所以,接下來的幾年里智能家居市場將如何打開?哪家公司能夠拔得頭籌?一開始,美國公司會遙遙領先,很多觀察者認為能夠做到純創新的公司最有機會最終占領智能家居市場,似乎每天都會有一款新產品發布。一些產品是令人失望的,特別是你弄錯了定義的時候。
只是將傳感器放到設備里,抑或打造通過語音指令控制的機器人,這些是不會推動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的。同樣地,這個行業不是在等待突破性的技術來推動智能家居爆發,開發智能家居產品所需的技術:藍牙和產品傳感器,這些并不是新技術,它們已經存在了好幾十年了。
為占據市場支配地位,各公司必須開發一個智能家居生態系統或者能提供優質用戶體驗的平臺,將所有的智能家居產品涵蓋其中。
亞洲的消費電子企業,特別是中國的小米,正基于管理、制造和大規模生產三要素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生產優勢。
隨著物美價廉的產品生產開發周期不斷加快,中國公司已經具備了能設置互操作性標準的規模和用戶群,可能在進入美國智能家居市場之前就具備了。美國公司要想長遠發展,必須要加倍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有實際價值的產品,同時關注中國企業的進展,這樣才能確保長足發展。
智能設備一體化平臺
我的投資公司,Formation 8,一直在關注亞洲和西方國家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的情況。目前,我們已經在重視用戶體驗、向用戶提供實實在在價值的智能家居公司進行了投資。我們認為智能家居產品不僅僅是技術,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能給用戶帶去什么。
這就是為什么智能家居生態系統這么重要的原因:智能恒溫器、智能家電可能會提供一些增量效益;作為智能產品一體化平臺的一部分,價值遠遠大于各部分的總和。現在智能家居產業缺乏的是一種普遍做法,一種以簡單、無縫方式整合、訪問多個設備的方法。
雖然像Smart Things和Revolv這樣的公司一開始就在建立智能家居平臺,但是由于使用案例沒有解決消費者的主要痛處,所以嘗試比較局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娛樂性的加入也算是一種發展吧,現在,智能家居公司正尋找一個平臺,透過這個平臺,消費者能夠將精力集中在那些占據他們大量時間和注意力的設備和活動上。2014年時,美國成年人每天大概花12個小時在媒體上,手機和電視分別占了47.1%和36.5%。
在很多家庭里,電視-不管是智能電視還是像蘋果電視或Roku這樣的機頂盒-已經成為了編程、聽音樂、應用程序、瀏覽網頁、游戲及其他活動的主要進入點。現在移動設備已經作為遠程控制裝置,但是用戶必須下載來管理娛樂項目和智能家電的應用的涌現可能會成為發展的一大障礙。
中國的巨大優勢
能夠在一個單一平臺上與其他智能設備兼容的產品才是我們需要的,現在中國在智能家居領域正在大步前進,原因有三:
管理
因為智能家居產業比起技術創新,其實更多的是需要整合資源,管理方面的難點在于如何快速將不同的設備放到同一個平臺上。
在中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從大學畢業,正是這一巨大的人才庫使得中國的公司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智能家居領域闊步前進。舉例來說,中國的新興企業Miya在6個月里,花費不到$340萬就成長到相當的規模。
制造能力
雖然中國一直想擺脫廉價生產商的形象,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中國一個巨大的優勢。有了國內成熟、優質的制造商供應鏈,中國企業就能以更低的價格生產產品。
比如說,中國企業能不費力地快速生產大量新產品。生產方面中國有著美國無法復制的優勢:當地的企業已經和國企及國內合作伙伴建立了關系,這些關系一般來說是很難建立的。
有一個中國供應商在和美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時候,沒有渠道,也不知道如何與硅谷的某個新創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我們公司就在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相信建立伙伴關系能夠加快業務進展的速度,至少快幾年。
規模
中國消費電子企業的巨頭們為了配合當地市場都在不斷擴張,2014年,約3700萬LCD電視在美國銷售,同時海信2014年單就Q1就賣了4700萬臺電視,中國每賣兩臺就有一臺海信電視,海信目前在全球的超高清智能電視市場正迅猛發展,從2012到2014年,中國的公司共運送了1億臺智能電視和機頂盒。
除了純粹的產量,規模還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優勢:就像是沃爾瑪和它的供應商或者加州的燃油效率標準,中國企業在打造一個適用于各智能家居設備的平臺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
中國企業的創新
具備了上次談到的三個要素:管理、制造能力和規模,中國企業在創新配合智能設備的產品方面也有了獨特的建樹,蘋果曾說過,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正在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系統,一步步超越硬件的限制,在軟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華為就是一個例子,它創造了一個能集合信息,讓設備學習的先進平臺。
中國企業現在正成功地將物聯網納入自己的產品設計理念中,比如說,海爾已經生產了很多能連接到消費者設備上的電視模型,Skyworth也開發了用于旗下智能電視的專屬操作系統。
很多硬件生產商正積極和電視內容供應商建立伙伴關系:TCL和愛奇藝,中國最大的網絡視頻運營商,進行了合作,旨在創建一個統一的編程平臺。將來,大公司會繼續將更多產品種類和服務整合進他們的生態系統中。
美國企業如何才能不偏離目標
這些發展對美國智能家居企業有著重大意義。在過去的10年里,隨著中國中產階級和新興的電子商務的崛起,中國公司正一步步登上世界舞臺,威脅著世界級大企業的地位。
由于規模問題,這些企業目前主要還是瞄準國內市場,但是僅國內市場這一塊,他們就賺了大筆財富,這筆錢又能用于部署新企業。現在中國企業有能力在智能家居市場進行創新,越來越壯大的中產階級對先進技術的需求正日益增長。
為了進入美國市場,中國公司正默默考慮著收購問題,就像聯想并購IBM的電腦業務一樣。現在中國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來實施這一戰略:阿里巴巴有著數以億計的龐大消費群體,市場資本超過$2000億,這樣算的話,阿里巴巴已經算是世界5強企業之一了。
小米在2011年發布了首款智能手機,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手機制造商,而海信市場價值有$340億,有了這些條件,我認為中國企業在接下來十年里會有能力買下《財富》500強公司。
很多美國大型公司和新興企業都看到了來自中國企業的威脅。比方說,谷歌就是其中之一,谷歌有自己的平臺,有充足的資金鏈,現在正努力整合自己的智能家居產品(Dropcam, Nest和Revolt)。而且,在硬件發展周期的很多關鍵要素都不具備的公司,通過并購的方法就能彌補公司這方面的缺陷。
雖然很多新興企業在創新方面走在前沿,但是制造時間和生產成本卻是巨大的障礙,盡管由于由于硅谷的開源,合同制造和合作伙伴情況有所緩解。
不幸的是,在過去的十年里,硅谷的風險投資公司對軟硬件的關注并非一視同仁,硬件公司并沒有被給予相同的機會。Formation 8在這里看到了巨大的機遇,我們將宣布一系列新舉措來為硬件創業家創造合適的環境,滿足他們的需求。
為了在這個急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存活下來,美國企業需要關注能讓他們占據主導的優勢才行:
· 忠于用戶體驗。美國企業在追求用戶滿意度和使用情況方面,對美國消費者的了解是最主要的區別。他們必須繼續開發優質的產品,為用戶帶去與眾不同的體驗。他們可能不再是首創,抑或最快速的,但是他們一定是正確的。
· 推進軟件及服務以帶動生態系統的建設。美國企業應努力開發全面的產品,其中包括硬件軟件、知識產權、用戶社區以及中國企業不可復制的服務。生態系統意味著各種產品能在其中協調運作,以保證競爭優勢。
· 加入他們。在創新競賽中,美國企業不應該把中國企業看作敵人,要推進智能家居事業就應該考慮和中國企業開展戰略性合作。由于產品生命周期加快,僅靠創新就能占據市場的舊模式已經死亡,取而代之的是,美企和中企開展合作,利用中國的優勢,彌補自己在制造方面的不足,通過分享想法和技術,共同發展。如果出對了牌,美國企業就能以合資企業的姿態進入中國市場了。
智能家居市場還是個謎,還有很多待發掘的地方,而且美國和亞洲市場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進行創新。正如其他產業一樣,美國智能家居市場很快就會因為低成本的入市者發生巨大變化。
問題是美國企業能否通過創新占據優勢,應對其他入市者的攪局。在制定商業戰略的同時,美國主管應該把眼光放的遠一點,向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的成功案例學習經驗與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