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如何"領跑"物聯網?

日前,英國知識產權局針對2003年至2013年之間全球物聯網專利情況發布了《物聯網專利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美國在物聯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落后于中國、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其中,中國的中興通訊在物聯網領域擁有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
有專家指出,盡管中興通訊在物聯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多,但其核心技術的優勢并不明顯。此外,由于專利轉化能力較弱,中國企業并未將專利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對此,專家建議,國內物聯網企業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這有利于盡快將專利技術成功轉化為應用。此外,國內企業還要進一步完善專利預警機制,以避免潛在的專利風險。
中興通訊位居榜首
《報告》顯示,2003年至2013年,全球物聯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每年增長近40%。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兩大巨頭谷歌和蘋果的專利申請量排名為84位和27位。在該領域,中國、日本、韓國的專利申請量居于領先地位,其中,中興通訊的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科技公司第一名。
“近5年來,中興通訊在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400億元,截至目前,中興通訊已提交了超過6萬件專利申請,其中近300件專利申請與物聯網相關。”中興通訊知識產權部高級經理陳堯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物聯網通信領域,中興通訊推出了面向2G、3G、4G的物聯網通信模組產品。在物聯網平臺建設方面,中興通訊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建設了物聯網全網平臺。在物聯網標準制定方面,中興通訊作為主要參與方,參與了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物聯網平臺相關標準的編制工作以及積極參與oneM2M、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開放移動聯盟(OMA)等物聯網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相關工作。
雖然國內企業在物聯網領域不斷發力,專利申請數量占據優勢,但有專家指出,國內企業在該領域并未占據市場優勢。比如在物聯網領域的芯片和物聯網感知領域的傳感器方面,國內與國外企業都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國內企業還在使用國外廠商生產的芯片和傳感器產品。
北京國之專利預警咨詢中心分析員蔣一明經過全球專利文獻檢索后發現,截至目前,在物聯網所有分支中,專利申請量排在前兩位的是智能交通技術、智能安防,分別為3.3847萬項、3.2531萬項。“智能交通領域的專利申請量較多,一方面與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早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世界各國對智能交通的發展非常重視相關。”蔣一明對本報記者表示,經過中國專利檢索后發現,上述2個技術分支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分別為:智能交通技術1.0932萬項、智能安防1.0043萬項。在蔣一明看來,盡管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在物聯網的多個領域展開了專利布局,各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不斷增長,但國內相關企業還要積極推進物聯網關鍵技術標準的制定,進一步完善專利預警機制,對國外重要申請人的核心專利進行提前預警,做好專利布局規劃。
技術應用還需加強
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美國的谷歌和蘋果在物聯網領域提交的專利申請量不多,但這兩家公司已經成為物聯網生態系統的主導者。從2014年開始,谷歌和蘋果都將手機操作系統向物聯網領域延伸,其中包括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移動健康、穿戴設備等。“盡管美國相關企業提交的專利申請量不是很多,但其都是圍繞物聯網領域的射頻識別、芯片、傳感器等核心技術提交的專利申請。”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表示。
國內企業在物聯網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雖多,但市場競爭優勢卻并不明顯。有觀點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目前在物聯網領域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只依靠一家企業的力量難以將專利技術成功轉化應用。
“物聯網應用僅僅依靠一家企業的推動是很難實現的。要推進社會智能化的發展,不僅需要更多企業的參與,同時還需要頂層設計以及形成行業標準。”王艷輝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由于物聯網行業仍然處在起步階段,國內企業在物聯網領域標準不統一,國內相關企業應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跟蹤一些國際聯盟的發展動態,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要推動物聯網的應用和發展,需要建立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加強物聯網的應用推廣以及行業聯盟建設等。”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朱洪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企業要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養物聯網人才。同時,國內企業要進一步完善專利預警機制,對國外主要申請人的核心專利進行分析,做好專利布局,規避專利風險。



